天色渐暗,夜晚的草原别有一番景致,璀璨的星空如同镶嵌着无数宝石的巨大穹顶,笼罩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刚满一岁的朱盘烒,兴奋地在草原上摇摇晃晃地奔跑着,时不时抬头看着满天繁星,眼睛睁得大大的,小手兴奋地挥舞,嘴里发出“哦哦”的声音,似乎在和星星打招呼。朱权满脸笑意,跟在儿子身后,时刻准备在他摔倒时扶住他,轻声说:“盘烒,看那星星多亮,它们会一直照亮我们回家的路。”朱盘烒转过头,冲着朱权露出没长齐牙齿的笑容,又自顾自地跑向不远处的一丛小花。
“王爷,时候不早了,咱们该回府了。”王妃张氏温柔的声音传来,打断了朱权的注视。朱权转身,看着在草原上玩得不亦乐乎的朱盘烒,扬声唤道:“盘烒,我们回家啦!”朱盘烒听到呼唤,脚步踉跄地朝着朱权跑来,一个不稳,差点摔倒,朱权连忙上前将他稳稳抱住。
朱权一家决定返程。归途中,黑马放慢了脚步,马蹄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朱盘烒坐在朱权身前,好奇地张望着四周,时不时伸手去抓夜风中飘动的草叶。朱权和王妃轻声交谈,回顾着今日在草原上的见闻和感悟。王妃感慨道:“今日看到这片草原,才觉得生活中的琐碎烦恼都变得渺小了,只愿这样的时光能再多一些。”朱权点头应道:“往后只要公务允许,我定多抽时间陪伴你们。大宁安稳,咱们的小家也要和和美美。”
朱权将自己关于加强大宁与周边贸易合作的想法告诉了王妃:“夫人,我在想,大宁若能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的贸易往来,不仅能促进经济繁荣,还能增进彼此了解,稳固边境。只是这其中诸多事宜,还需从长计议。明日,我便召集将领和官员,商议增设烽火台和筹备互市贸易的具体事宜。大宁的安稳,一刻也不能松懈。如今陛下对藩王多有警惕,我等行事更要谨慎,切不可让他人抓住把柄。”王妃点头表示支持:“你一心为大宁,百姓和将士们都看在眼里,定会齐心协力。只是行事也要注意分寸,莫要让朝廷产生疑虑。”王妃听后,眼中满是赞许:“王爷此计甚好,大宁若能借此繁荣经济,边境也能更加安稳。只是这其中诸多事宜,还需谨慎筹划,更要留意朝廷的态度。”朱权握着王妃的手,说道:“有夫人在旁出谋划策,我心里踏实多了。”
次日清晨,简单用过早餐后,朱权前往书房,将领陈亨、刘真、卜万,幕僚顾爻,谋士晏昭,王府长史周怀瑾等人已在等候。众人行礼后,朱权神色凝重,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说道:“如今这朝堂局势,想必诸位也有所耳闻,陛下大肆诛杀功臣之后,朝廷上下风声鹤唳,咱们行事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今日商议之事,不仅关乎大宁安危,更关系到我们的身家性命,务必小心谨慎。大家身负朝廷与本王的双重信任,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规矩。就说各位在此任职,皆是朝廷恩准,往后行事,既要为本王分忧,更要对朝廷忠心不二 。”
朱权接着直奔主题:“如今北元势力仍在北方边境蠢蠢欲动,我大宁作为边防重镇,责任重大。今日召集诸位,是要商议增设烽火台和筹备互市贸易的具体事宜。但大家要清楚,朝廷对藩王军事行动管控极严,建造烽火台、组建斥候部队,不但要提前详细报备,后续还可能有朝廷专员前来监督审查,我们切不可有任何僭越之举。另外,这互市贸易,虽对大宁有利,但朝廷实行海禁,对商业活动管控严格,贸易规则、货物种类都得严格遵循朝廷指令,绝不能私自变通。”
陈亨率先发言:“王爷,增设烽火台一事,需挑选地势高且视野开阔之处,如此才能及时传递军情。末将愿带领士兵,尽快完成此事。只是如今行事,还需注意朝廷的耳目,不可有任何僭越之举。等计划拟定,我便第一时间整理成详细文书,呈交朝廷审批。末将承蒙朝廷与王爷信任,定当尽心竭力,不负所托 。”刘真接着说:“末将可协助陈将军,保证烽火台建造坚固。在征调民力和物资时,也会严格遵循朝廷规制,不生事端,随时准备接受朝廷查验。时刻牢记对朝廷和王爷的责任,不敢有丝毫懈怠。”
卜万上前一步,抱拳说道:“王爷,北元骑兵机动力强,行动诡秘。在建造烽火台的同时,末将建议组建一支精锐斥候部队,由末将负责训练。这支部队熟悉草原地形,擅长追踪侦察,能提前探知北元及朵颜三卫的军事动向,为我军防御争取宝贵时间。但组建军队,需提前向朝廷报备详细的人员编制、训练计划,训练过程中,一旦朝廷派人监督,定全力配合。末将必以朝廷和大宁安危为重,严格履职。”朱权赞许地点点头:“卜将军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务必尽快组建并训练好斥候部队。一切按朝廷规矩行事,不可擅自扩充兵力。”
顾爻抚着胡须,沉思片刻后道:“互市贸易虽为好事,但其中利益纠葛复杂。我们需制定完善的规则,确保大宁与周边各方都能从中获利,且不损朝廷威严与百姓利益。如今朵颜三卫刚归附不久,他们本就精于骑射,在草原势力盘根错节。一方面,他们依赖中原物资,渴望通过互市获取利益;另一方面,其内部亲北元势力根深蒂固,且忌惮朝廷削弱其力量,所以在与我朝交往中,反复试探。但朝廷海禁政策在前,贸易规则制定必须在其框架内,像违禁的硝磺、兵器等物资,绝对不能出现在互市清单上,以免触犯朝廷禁令。另外,听闻朝廷对互市税收有明确规定,交易税要按一定比例上缴国库,咱们在拟定贸易细则时,必须严格遵守,不得有误 。”晏昭也补充道:“还需提前与周边势力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意向,方能在谈判中占据主动。朵颜三卫对我朝既有依赖又有警惕,沟通时更要注意言辞和策略。他们在明与北元之间摇摆不定,根本在于权衡自身利益。北元以同族情谊和劫掠获利相诱,而我朝以互市贸易和稳定生活相吸,我们要抓住这一点,分化其内部势力。但无论如何,谈判内容都要提前向朝廷报备,获得许可后方可进行。”
朱权认真倾听,不时点头:“诸位所言极是。陈将军、刘将军,烽火台之事便交由你们负责,务必在半月内完成选址与规划,一月内动工建造。行事过程中,若有朝廷使者问询,务必如实禀报,相关文件随时备好以供查阅。顾先生、晏先生,互市贸易的规则制定与前期沟通,就劳你们费心。要时刻牢记,不可违背朝廷的大政方针,每一项条款都需朝廷首肯。周长史,你负责协调各方,保障物资与人员调配顺畅,账目务必清晰,以备朝廷查验,所有收支明细都要详细记录,不得有丝毫遗漏。卜将军,斥候部队的组建与训练就靠你了,人员选拔和训练内容都要符合朝廷要求,训练进度也要定期向朝廷汇报。”众人领命而去。
处理完公务,朱权来到田间,查看垦荒情况。只见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已被划分成规整的田块,农民们在地里辛勤劳作。朱权与一位正在劳作的老农交谈起来。老农面露难色:“王爷,咱老百姓都盼着能多开些荒地,多打些粮食,可有些大户,占着好地,还不让咱穷人靠近,这垦荒的事儿,办起来有些难呐。”朱权眉头微皱,心中明白,这垦荒政策虽好,却触动了地方豪强的利益,他们凭借权势,试图垄断土地资源。朱权安慰老农:“老人家放心,本王定会查明此事,保证大家都能受益于朝廷的垦荒政策。”朱权暗暗下定决心,要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垦荒顺利推进,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之后,朱权又召集地方官员和将领们商议水利修建和垦荒之事。大宁知府忧心忡忡地说:“王爷,这水利修建需大量民力,如今百姓既要参与垦荒,又要服劳役,恐有怨言。”朱权沉思片刻,说道:“陈将军、刘将军,可抽调部分士兵协助修建水利,如此既能减轻百姓负担,又能加快工程进度。周长史,你与地方官员协调好,按村庄人口合理征调民力,务必保障百姓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另外,派人去与工部沟通,请求派遣水利技术人员,若工部繁忙无法及时派遣,便在当地重金招募,确保工程质量。”
谈及垦荒,朱权接着道:“当下,鼓励百姓垦荒是首要任务。告知百姓,新开垦土地三年内免赋税,官府还会提供种子和农具。对于那些阻碍垦荒的地方豪强,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同时,即刻起草文书向朝廷申请移民,将内地人口密集地区的无地农民迁移至此,充实大宁劳动力。卜将军,你的斥候部队以及其他军队,在不执行军事任务时,划分区域开展屯垦,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守护边疆。屯垦所获,一部分作为军粮储备,一部分上缴地方,补充民生所需 。”众人领命,各自筹备去了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权一边关注着烽火台和互市贸易的筹备进展,一边处理大宁的日常事务。他时常前往军营,督查士兵训练,指导他们根据北元骑兵的特点进行战术演练,同时反复叮嘱士兵,一切行动听从朝廷指挥;也频繁前往水利工地和垦荒现场,查看工程进度和垦荒成果。
水利工地上,士兵和民夫们协同作业,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有序施工。陈亨和刘真按照朱权的指示,合理安排士兵的工作任务,他们有的负责搬运沉重的石块,有的挖掘沟渠。地方官员在周怀瑾的协调下,也积极组织民力,保障了工程的顺利推进。朱权看到水利工程逐渐有了雏形,心中稍感欣慰,但也清楚后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垦荒方面,农民们在政策的激励下热情高涨,积极开垦荒地。地方官员严格执行朱权的命令,为贫困农民发放种子和农具,并严厉打击地方豪强的不法行为,保障了垦荒工作的公平有序。从内地迁移而来的移民也陆续到达大宁,在官府的安排下,他们领取了土地和生活物资,开始在这片新土地上扎根。卜万的斥候部队和其他军队也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屯垦,士兵们在训练之余拿起农具,熟悉了周边地形的同时,也为大宁的粮食供应做出了贡献。
一日,顾爻前来禀报互市贸易的前期沟通情况:“王爷,周边几方势力对互市皆有兴趣,只是在货物种类、交易税率等方面,还有诸多分歧。尤其是朵颜三卫,他们既渴望通过贸易获取中原物资,又担心在贸易中被朝廷控制,所以在条款上多有试探。他们内部亲北元势力暗中串联,企图破坏互市,以便继续在劫掠中获利;而亲明势力则希望通过稳定的贸易改善生活。但朝廷规定的货物限制让谈判难度大增,他们想要的一些物资被禁,我们能提供的,他们又兴趣缺缺。关于税收,朝廷规定互市所得,七成上缴国库,两成留作地方发展,剩下一成用作贸易管理开销,我们在谈判时,也得把这跟各方说清楚 。”朱权思索片刻后说:“顾先生,你再去与他们协商,在不违背朝廷禁令的前提下,货物种类可根据双方需求适当调整,交易税率务必公平合理,既能保障大宁利益,也不能让对方觉得吃亏。对朵颜三卫,要着重强调贸易对双方的互利性,分化亲北元和亲明势力。对亲明势力,许以更多贸易优惠;对亲北元势力,暗中监视,若有异动,及时禀报。但一切行动,都要在朝廷的许可范围内,不可擅自做主。若遇到棘手问题,随时回来商议,必要时向朝廷请旨定夺。”
另一边,陈亨和刘真也在紧张地筹备烽火台的建造。他们带领士兵,翻山越岭,勘察地形,最终选定了几处绝佳位置。朱权亲自前往查看,对选址十分满意:“陈将军、刘将军,你们辛苦了。这烽火台关系着大宁的安危,建造时一定要保证质量,不可有丝毫懈怠。如今北元残余势力仍在边境活动,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若有朝廷官员前来巡查,要积极配合,展现我大宁守军的忠诚与勤勉,所有建造细节、物资使用情况都要清晰可查。”陈亨和刘真抱拳应道:“王爷放心,末将等定当全力以赴,一切听从朝廷安排,相关资料都整理妥当,随时接受查验。”
卜万则全身心投入到斥候部队的组建与训练中。他亲自挑选身形矫健、骑术精湛且熟悉草原环境的士兵,教授他们追踪、潜伏、侦察等技巧。在训练场上,时常能听到卜万严厉又充满激情的训话声,士兵们在他的指导下,不断提升侦察能力。同时,卜万定期向北平布政使司和朝廷兵部汇报训练进度和部队情况,详细说明人员增减、训练科目进展等,确保一切行动都在朝廷掌控之中。每次朝廷派人前来监督,卜万都提前做好准备,全力配合检查。
随着时间的推移,烽火台的建造顺利进行,互市贸易的谈判也逐渐有了成果。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朱权收到消息,周边各方势力已基本达成共识,互市贸易的规则和细节都已确定。朱权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但他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安稳,后续还有许多挑战。
回到王府,朱盘烒正在庭院里追着一只蝴蝶跑,嘴里发出欢快的叫声。看到朱权回来,他立刻停下脚步,转身朝朱权跑过来,一个不小心,摔了个屁股蹲。朱权连忙上前将他扶起,心疼地问:“盘烒,疼不疼?”朱盘烒瘪了瘪嘴,眼眶里闪着泪花,但还是坚强地摇了摇头,伸着小手要朱权抱。王妃也走了过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王爷,今日看你神色轻松,可是互市的事有了好消息?”朱权点头道:“没错,互市之事已成,往后大宁的经济定会更上一层楼。而且通过这次贸易协定,与周边势力的关系也能更加稳固,尤其是朵颜三卫,在利益的捆绑下,短期内应不会再生异心。但此事还需尽快奏报朝廷,等待陛下旨意,只有朝廷批准了,这互市才能真正开展。 ”
一家人正说着话,王府长史周怀瑾匆匆来报:“王爷,朝廷传来旨意,陛下对大宁的各项举措表示赞许,同时询问互市贸易的进展。”朱权听后,心中一喜:“快,备笔墨,我要即刻修书,向陛下详细汇报。务必将所有细节和筹划过程如实禀报,不可有任何隐瞒,每一个数据、每一项条款都要准确清晰。”
朱权来到书房,奋笔疾书,将大宁的现状、烽火台的建造进度、互市贸易的筹备成果一一写进奏折。他深知,大宁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朝廷的支持与认可,稍有不慎,便可能引来朝廷的猜忌。写罢,他仔细检查了一遍,才将奏折交给周怀瑾,命他尽快送往京城,并再三叮嘱一定要确保奏折安全送达。
处理完朝廷事务,朱权又将心思放在了大宁的文化建设上。他决定在大宁设立书馆,收集各类书籍,供百姓和学子借阅学习。考虑到当时程朱理学盛行,科举考试也多以此为标准,书馆中特意多收集了程朱理学的经典着作,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程颢、程颐的语录等,还计划邀请各地精通程朱理学的文人墨客前来大宁讲学,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大宁的文化氛围,让大宁学子能更好地备考科举,也让百姓能受礼教熏陶,知书达理。在筹备过程中,朱权特意上书朝廷,说明文化建设的目的和计划,请求朝廷批准和支持,避免被误解为培植个人势力。详细阐述了书馆建设对稳定地方、提升教化的作用,还附上了邀请文人的名单、讲学计划大纲等,静等朝廷批复。
不久后,朝廷批复传来,允许书馆建设,但要求对讲学内容严格审查,所有书籍需提前报备,经朝廷审核通过后方可流通。朱权不敢怠慢,安排专人负责讲学内容的筛选和整理,确保符合朝廷文化政策,对每一批新到的书籍,都亲自检查,保证没有违禁内容。
王妃对朱权的想法十分支持:“王爷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宁百姓若能多读书、明事理,大宁必将更加繁荣昌盛。只是在行事过程中,还是要多多留意朝廷的态度。如今朝堂形势不明,万事小心为上。”朱权笑着说:“夫人所言极是。有你在旁出谋划策,我这心里也踏实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