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宫的一处静谧角落,庭院被巍峨宫墙紧紧环抱,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天地。几株古松如岁月的老者,静静伫立,枝叶繁茂,绿意盎然,树下的石桌石凳似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散发着古朴而沉静的气息。

在不远处的书房内,年仅十岁的李治端坐在书桌前,身姿挺拔,如同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松苗。他面前摊开着一本《孝经》,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间万物皆化为虚无,唯有眼前这书中的文字能吸引他的目光。时而,他眉头轻皱,似在思索着经文中的深奥哲理;时而,又轻声诵读,那稚嫩的声音在静谧的书房内回荡,宛如一曲悠扬的古韵。

而此时,李世民刚刚结束了早朝。朝堂之上的种种事务并未让他放下对皇子们学业的牵挂。他深知,皇子们犹如大唐未来天空中璀璨的星辰,他们的品德修养与学识深浅,将直接关乎大唐的兴衰荣辱。尤其是李治,那纯善的性子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柔和,聪慧的天资恰似夜空中闪烁的星芒,耀眼而夺目,这一切都让李世民对他的教育倾注了格外多的心血。

李世民迈着稳健而有力的步伐,朝着李治读书的书房缓缓走去。他的每一步都仿佛带着对皇子教育的深切期望,那脚步声踏在石板路上,发出轻微却又清晰的回响,恰似他内心深处对皇子们成才渴望的声声叩问。

当李世民走进书房时,李治正沉浸在《孝经》的世界里,竟全然未察觉父皇的到来。李世民看着儿子那专注的背影,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欣慰,嘴角微微上扬,轻咳了一声,似是提醒,又似是赞赏。

李治这才如梦初醒,急忙站起身来,行礼道:“父皇,儿臣不知父皇驾临,实在是有失远迎,还望父皇恕罪。”

李世民轻轻摆了摆手,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示意他坐下,而后径直走到桌前。他的目光落在那本《孝经》上,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与期待,缓缓开口问道:“治儿,你研习这《孝经》已然有一段时日了,朕今日且来考考你,此书中何言为要啊?”

李治心中微微一紧,他明白这是父皇对自己的一次重要考验。然而,在这段时间里,萧德言老师的悉心教导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在《孝经》学习之路上的迷茫。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朗声道:“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中间阶段体现在侍奉君主上,最终则是成就自身的德行与事业。君子在侍奉君主时,在朝堂之上就要思考如何竭尽忠诚,退朝之后则要思索如何弥补自身的过错,对于君主的美德善政要顺势促成并加以发扬,对于君主的过失恶行要予以纠正补救。”

李世民原本严肃的面容瞬间如春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笑意。那笑容明亮而温暖,仿若春日里最灿烂的暖阳,瞬间驱散了他脸上平日的阴霾。他满心欢喜地说道:“做到这些,就足够用来侍奉父亲兄长,担当臣子的职责了。”

李世民心中暗自思忖,这小小年纪的孩子,竟能如此精准而深刻地把握《孝经》的核心要义,且这回答正契合自己一直秉持的“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他凝视着李治,仿佛透过眼前的少年,看到了大唐未来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一位恪守孝道的孝子,一位能稳稳守护大唐江山的皇室栋梁。

李治望着父皇那大悦的神情,心中的紧张顿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他恭敬地说道:“父皇,儿臣深知孝乃为人立身之根本,亦是君民相处之纲常。儿臣在这宫廷之中,每日目睹父皇日夜操劳,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费尽心血,殚精竭虑。儿臣便暗自下定决心,定要努力学习,如此一来,日后既能悉心侍奉父皇,尽孝道之责,又能如父皇一般心怀天下,以天下百姓为念,做一个对大唐真正有用之人。”

李世民缓缓坐到椅子上,眼神中满是慈爱与期许,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治儿,你能有此心意,实在是甚好。这《孝经》虽篇幅短小,看似寥寥数语,却犹如一座蕴含无尽智慧的宝藏。朕期望你不仅仅是将其熟读背诵,如同鹦鹉学舌般流于表面,更要将其中的深刻道理铭刻于心,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切实付诸行动。你且看看那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多少朝代因孝道昌盛兴隆而走向繁荣兴盛,又有多少朝代因孝道崩坏沦丧而陷入衰败灭亡。”

李治连连点头,应道:“父皇,儿臣明白。儿臣也曾听闻,在民间,百姓们皆以孝为先,家庭之中父慈子孝,和睦相处,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儿臣心想,若我大唐上下皆能尊崇孝道,将孝道之风盛行于每一寸土地,那必定会呈现出一片盛世繁华之象,大唐的江山社稷也将固若金汤。”

李世民微微点头,心中对李治的回答颇为满意。他站起身来,踱步走到窗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窗外那庭院中的景色。庭院中,花朵娇艳欲滴,绿草如茵,微风拂过,花枝轻摇,绿草摇曳,一片生机盎然。李世民若有所思地说道:“治儿,你身为皇子,日后所要承担的责任重如泰山。如今你能领悟《孝经》要义,朕深感欣慰。但你需知晓,这仅仅是你学习之路的开端。你还需广泛涉猎更多的经史子集,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透彻了解治国理政的精髓与门道。朕衷心期望你能成长为一个既有高尚德行,又具非凡智慧的皇子,将来无论是辅佐兄长治理国家,还是就藩后为大唐的黎民百姓谋求福祉,都能够不辱使命,不负朕望。”

李治亦走到窗前,静静地站在父皇身旁。他学着父皇的样子,目光随着李世民的视线望向远方,眼神坚定而明亮,掷地有声地说:“父皇,儿臣定当竭尽全力,努力学习,绝不辜负父皇的殷切期望。儿臣在学习之余,亦常常悉心观察宫中诸事。儿臣见父皇处理政务之时公正严明,赏罚分明,令儿臣深感钦佩。儿臣亦渴望学习如何才能做一个明辨是非、洞察善恶的人,如何巧妙运用大唐的律法,使其如同坚固的盾牌,更好地保障百姓的安居乐业,护佑大唐的太平盛世。”

李世民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笑着伸出手,轻轻拍了拍李治的肩膀,打趣道:“你这孩子,年纪尚小,考虑之事竟如此周全。这宫中之事犹如一团乱麻,复杂多变,暗藏玄机,你能有此敏锐的观察力,着实很不错。不过此刻,你的首要且紧要的任务依旧是好好读书,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与学识。朕自会为你精心安排更多的良师益友,助你在学海中乘风破浪,更上一层楼。”

李治心中满是对父皇的感激之情,他真诚地说道:“多谢父皇关爱。儿臣尚有一事,心中疑惑不解,想请教父皇。这《孝经》中所讲的孝道,在面对国家大义之时,又该如何抉择呢?比如,倘若有外敌入侵,儿臣是应当先尽孝于父母,陪伴在他们身边,还是应当先尽忠于国家,奔赴战场奋勇杀敌呢?”

李世民微微一愣,他未曾料到李治会提出如此深刻且尖锐的问题。他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之后,神色严肃地说道:“治儿,在朕看来,国家大义与孝道实则并非相互矛盾、水火不容。当外敌悍然入侵,为君者理应挺身而出,带领万千臣民奋起抵抗,浴血奋战。此乃为了守护大唐的锦绣山河,保护无数家庭的安宁与幸福。而每一位大唐的臣民,自然也包括你,都应当毫不犹豫地将国家的安危置于首位。因为唯有国家太平昌盛,百姓方能安居乐业,父母才能真正安享晚年。从这个层面而言,这亦是一种更为广义、更为深沉的孝,是对天下所有父母的大孝。”

李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缓缓说道:“儿臣明白了,父皇。就如同古时的那些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毅然决然地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行为,实则也是在以一种独特而伟大的方式践行孝道,只不过这种孝的境界更为宏大,胸怀更为宽广。”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称赞:“正是如此。治儿,你能如此深入地思考问题,这足以表明你对学问并非囫囵吞枣,而是真正用心去领悟,去探究其中的深刻内涵与精髓。”

这时,一旁侍奉的太监轻声说道:“陛下,萧德言大人求见,说是前来向陛下汇报晋王殿下的学业情况。”

李世民微微抬头,说道:“宣他进来。”

萧德言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书房,行礼之后,李世民微笑着说道:“萧爱卿,朕刚刚考问了治儿关于《孝经》的要义,他的回答让朕颇为满意。这可都离不开你的悉心教导啊。”

萧德言恭敬地回应道:“陛下,晋王殿下聪慧过人,且学习态度极为刻苦认真,对书中道理的领悟更是深刻透彻。这亦是殿下自身不懈努力的成果。”

李治转身面向萧德言,感激地说道:“先生,若不是您的耐心讲解与精心教诲,儿臣恐难以对《孝经》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先生的每一句教诲,儿臣都铭记于心,不敢忘怀。”

萧德言看着李治,眼中满是赞许与期待,笑着说:“殿下谦逊好学,才思敏捷,日后必成大器。陛下,臣以为,可在今后的课业安排中,逐渐引入一些历史典故,让殿下能更好地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的养分,为日后治理国家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点头称是:“萧爱卿所言极是。朕亦期望治儿能多了解些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之理,明得失之道。”

在之后的日子里,李治在萧德言的悉心教导下,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经典着作。他常常在书房中与萧德言深入探讨学问,话题从优美的诗词歌赋到深邃的经史子集,从宏观的治国方略到具体的民生疾苦,无所不及。

有一次,萧德言讲述到古代的赋税制度,李治眨着眼睛,好奇地问道:“先生,那古时的赋税制度对百姓的生活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或兴或衰,皆与之息息相关。如今大唐的赋税又该如何巧妙调整,方能既确保国家拥有充足的财政收入,以维持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又能让百姓富足安乐,尽享太平呢?”

萧德言看着李治,眼中的赞许之意更浓,他说道:“殿下,这赋税之事,需权衡各方利益,更要慎之又慎。轻徭薄赋固然可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但亦不可忽视国家的各项必要开支,诸如水利工程的兴修建设、军事防御的巩固加强等。殿下日后若参与朝政,可与朝中大臣们共同商议,集思广益,方可制定出更为妥善的赋税政策。”

李治认真地点头,说道:“先生,学生明白了。这赋税就如同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便能如春风化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若运用失当,则会如洪水猛兽,让百姓陷入困苦艰难之中。”

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李治的学识如春笋拔节般日益增长,他的思维也愈发成熟稳重。李世民目睹着李治的成长与蜕变,心中对他的期望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发生着变化。原本只期望他能在未来做一个安稳守成的臣子,如今却在他身上看到了更多熠熠生辉的潜力与可能。

而李治,始终怀揣着一颗谦逊孝顺的心,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坚定而稳步地前行。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大唐的未来与希望,无论是为了回应父皇的殷切期望,还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安康,他都必须持之以恒地努力,方可成为一个能担当起大唐江山社稷重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