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登基已有十年,可以肯定民间仍有人没有录入户籍。”
“现有的户籍管理弊端太多,百姓的身份认证变得非常困难,无法有效记录和追踪个人的户籍信息,出行不便,罪犯追捕困难...”
孙偓一脸为难,“陛下,户部已经穷尽手段,着实没有更有效的办法!”
“你们可听说过商鞅当年推行的‘照身贴’?”
几位官员面面相觑,刘崇望开口道:“微臣倒是无意中看过相关记载,好像是为了防止他国细作,乃竹排所制,上面记录了使用人的相关信息。”
“诸位随朕来....”
李侃点了点头,转身走到一旁的书案前,思考一番后提笔在纸上画了起来。
不到半盏茶的时间,他放下笔,将两张纸拿了起来。
上面画了两个方框,里面写了字。
杨行密上前一步,仔细看了看一张纸上的内容:李侃....咸通二年正月十八...长安人...身高六尺...圆脸无疤,四肢健全.....
另一张纸上面写了一串数字,角落画的是京兆府印。
几位大臣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刘崇望试探着问道:“陛下,您这画的莫非是当年商鞅推行的照身贴?”
李侃放下纸张,微微点头,“算是吧,作用大致差不多。”
孙偓好奇道:“陛下,这纸张上面的0是何意义?”
李侃指着纸上面的数字解释道:“01乃长安的行政区号,乃朕的出生年月日,1代表性别为男子。”
他并不想将身份证号码弄得太长太复杂,虽然这样编码会出现身份证号码相同之人,但并没有任何影响。
“这个东西,朕称之为身份证,一个人一辈子只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上面记录了一个人的户籍地,身高,相貌和年龄,官府需要查验时,一看便知。”
孙偓微微颔首,“有了这个东西,的确可以方便官府核查,罪犯、黑户或敌国细作藏匿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比‘过所’更加详尽,可保存不太方便,遇水或者下雨岂不是坏掉了?”
李侃摆了摆手,“用竹子或者木头打磨成光滑薄片,长两寸,宽一寸三分,厚度不超过三分,顶部打孔,方便系于腰间。”
杨行密插话道:“这不是相当于腰牌吗?竹木制作倒的确方便保存!”
孙偓开口道:“陛下,目前我朝约有人口两千六百二十余万,这...这需要多少木材和竹子,全部雕刻恐怕耗时颇长,而且也避免不了伪造。”
“一人一个巴掌大的牌子,能耗费多少木材?至于雕刻,一个工匠一日雕刻十块不难吧?一个县衙雇佣十个工匠,一日便是一百块,一月三千块,一年就是三万五千多块,两年七万不成问题。”
“身份证目前只有满十六岁才可办理,有效期十年,第二次更换有效期二十年,五旬以上没有期限限制!”
孙偓眉头微皱,“陛下,这恐怕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必要推行身份证吗?”
李侃一脸严肃,“不过是些竹木和雕刻工匠的成本,能耗费多少钱财?万事开头难!但有了身份证,朝廷对人口的管控会更加方便,至少税收和社会治安会受益颇多!”
“微臣明白!不知陛下对此还有何建议?”
李侃思考了片刻,开口说道:“你拿笔记一下....”
孙偓闻言,立刻走到书案旁边,提笔等待李侃说话。
“保留京兆、河南、成都和太原四府,增幽州、汉阳两府,此六地行政编号分别为01、02、03、04、05和06....”
“其他各地身份证按照省、州、县的顺序编制号码,户部先给各省、州、县指定两位数字编号......”
“身份证由各县衙负责制作发放,三年之内务必推广完成。”
“申领、补办、更换以及冒用、伪造的相关条款你们要在律令之中写清楚,做到有法可依!”
孙偓点头道:“微臣明白,只是担心理解有误,待草案拟定之后,还请陛下审阅!”
李侃微微颔首,“这是自然,此事影响深远,朕仔细斟酌之后再实施。”
杨行密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那军队是否也要办理身份证?”
李侃微微摆了摆手,“大唐百姓,人人皆需拥有明确之身份,此乃治国之根本,军人与普通百姓有所不同,其身份之事,朕自当另行斟酌考量!”
他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孙偓,“孙尚书,此次借着收服回鹘这一契机,务必要再度加大清查人口之力度,朕深信不疑,广袤山野之间,必定尚有诸多隐匿不报的黑户存在。”
“令各州县张贴告示,限一月之内,尚未登记过户籍者必须主动向当地官府申报户籍,若逾期未报者,视作贼寇论处,一律流放至西域各州……”
孙偓连忙躬身应道:“微臣领旨!必当全力以赴,办好此事!”
李侃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新疆初建,诸事纷繁琐碎,各部之间须得紧密协作、相互配合,力求尽快使之安稳平定下来!”
“臣等谨遵圣谕!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之所托!”
李侃挥挥手,“好了!你们且先退下,杨指挥使暂且留步!”
“臣等告退!”
随着一阵脚步声渐行渐远,殿内只剩下李侃与杨广奇二人。
李侃神情严肃:“亲军府需加快搜集关于喀喇汗国的情报,再派遣得力人手前往西边的萨曼王朝以及萨法尔王朝刺探军情,朕必须了解他们的军事力量究竟如何。”
“微臣遵旨!三月前派出的十五人已经抵达萨曼王朝,臣会再加派一倍人手!”
数日后,孙偓带着拟好的户籍令草案前来觐见。
李侃仔细翻阅着,不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几轮商讨修订,最终确定下了身份证推行的细则。
随着诏令下达各州县,民间顿时议论纷纷。
许多百姓起初不解为何要办这劳什子证件,但听官府人员耐心解释其便利之处后,逐渐接受。
各县的工匠们忙碌起来,一块块竹木片在他们手下逐渐变成带有身份信息的身份证。
县衙门口排起长队,人们有序地申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数月过去,成效初显,各地治安状况改善不少,因为冒用他人身份变得极难,许多贼人只得躲入山中。
小小的身份证变革,犹如一颗石子投入湖水,开始慢慢推动整个大唐社会向着更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