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
对于徐令来说,摆在面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春耕。
为了备战春耕,他忙活一个冬日,召集多位种地颇有经验的农夫,整理出来一些种地的法子,带头祭拜神农氏,把这些法子交给农民。
通州整体位置偏南,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只有一些地方种植麦子。
种稻子是有讲究的,稻子种植之前需要浸泡,最早是春分以前,最晚在清明之后,中间还需要照看,不能出差错,如果遇到寒潮突然降温,种子会被冻死无法出芽。
小冰河期,极端天气增多,多地爆发白灾,所为白灾,就是寒潮,立春以来,天气渐渐回温,然后猛地降温,就像是诈骗一些,有些开早的春花全都被冻死。
幸好徐令早有预防,提醒属下各部门全力备战春耕,才没有太多这样的悲剧发生。
播种之前,需要用稻草或者秸秆包住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待发芽后播撒到秧田之中,等到秧苗长高一寸多,还要分栽。
通州的水稻一年能够种植两季,自他入主通州以来,冬日里收留北地百姓,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迁居百姓定居通州,期间开垦荒地上万亩,清理河淤无数,直到水稻全都移栽到水田之中,这个项目还没有彻底结束。
为了抵抗小冰河期的极端天气,需要还需要预备更多的措施,防涝防旱,还有水利灌溉,这些都需要人力物力。
听起来简单,可实际上要做的时候,人力调动是一方面,物力缺乏是另一方面的难题。
通州水利发达,一州上下种植桑树数十万棵,此地女子春日常采桑叶养蚕剥茧抽丝,制作丝绸。
遍地绮罗者,不是养蚕人。
这里的丝绸,通过发达的水路运往雍朝各地,沦为富商豪绅地主身上炫耀的织云锦。
徐令了解通州这个情况后,还下达了一条重要的命令。
砍伐通州境内的大部分桑树。
一开始手底下的人都非常不理解,要知道,丝绸产出是当地百姓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徐令下令砍伐桑树,就相当于禁止百姓养蚕,没了这份收入,家庭负担就会增重。
除害会既然是为了百姓,又为何做这种事情呢?
徐令却道:“砍伐一部分桑树,是为了开荒种植水稻,只有粮食充足,百姓们才能吃饱穿暖,丝绸不过是取悦妇人的工具,倘若有一日,养蚕人也能穿上绮罗,那就说明百姓吃饱肚子不成问题了。”
不止是通州人不理解这条禁令的含义,传到别的地方,徐令的命令更是沦为笑话。
如今天下大乱,魏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江北平原,那里是雍朝的核心,历来都是粮食充足、兵家必争之地。
梁国军队被驱赶,徐州胶州暂时落入魏家手中。
长河上游,张明珠自称为王。
长河下游,吴栋笃自立为王。
徐令占据长河以南的通州,其余各地,自天子昏迷,太子未长,虽然表面上依旧属于雍朝,可各地太守监察使对朝廷的命令,只是表面遵从。
就比如徐令占据通州,隔壁青州太守早就收到圣旨,要他率军袭杀徐令,从冬天等到春天,青州太守的病一直都没好。
都城之中,天街小雨滋润着路两边石头缝的青草,满城垂柳像是绿色的软纱一般,城墙上,魏无瑕神情冷冽地听着属下禀报消息。
他派出去绑架徐令家人的人失手了,那些人的家人自然也没了活路。
他是真没想到啊,这么简单一个任务,那些蠢货都能失败。
如今天下四分五裂,全然不复他当初的设想。
“真是让人失望,一群蠢货。”
魏无瑕冷冷地道。
下属被他吓得浑身冷汗,弯着腰在那不敢吭声。
片刻后,有一文士打扮的青年男子摇着骨扇轻笑出声,“大人,您似乎太看重这个徐令了,可是从前有过什么渊源?”
魏无瑕脑海中立马浮现出一个画面,徐令抱着尸体漂浮在水中,讨好地对他笑着。
“啧。”他还以为徐令死了,没想到,竟然还活着,而且就在他眼皮子底下造反。
此人老谋深算,心思之深,不可久留。
这是魏无瑕的直觉。
文士名叫张为溪,京都四大世家,张王李郑,张家三朝元老,地位不可撼动,张为溪更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
其芝兰玉树,计谋百变,很早就被魏无瑕看中招揽,如今是他名下门客。
魏无瑕听到张为溪的话,脸色缓和一些,哼声道:“此人商人起家,手段毒辣,并非一般的泥腿子起义,若是让他起来,只怕会沦为毒草,难以根除。”
张为溪但笑不语,他没见过徐令,可跟着魏无瑕也算十分了解当前局势,魏家早就盯上皇位,几朝以来,频频送家中女子入朝为妃,虽然从未出过皇后,可也是出过高位的贵妃,诞下真正的皇族血脉的皇子。
魏无瑕为了名正言顺,更是迎娶当朝安乐公主为正妻,如今入门半年,已经有了身孕。
可以说,为了那个位置,眼前这个魏家最年轻出众的男人,可谓是从出生就被寄予无限厚望的。
一个小小的商人,论眼力,论才学,论武力,怎能可能和魏无瑕比呢?
“更何况,信中不是说,此人从前乡里无赖,偷奸耍滑,为人不喜,像这样的人,不过是站在风口的猪,也不知是走了什么运,叫哪个高人看上,学来一些没用的东西,才走到如今这一步吧?”
如果说张为溪对魏无瑕是非常欣赏,那他对从未谋面的徐令可就是非常厌恶了。
无他,问所有世家豪绅对徐令的态度,都如他一般,恨不得生啖其肉。
徐令触动的,是所有地主阶级的利益。
尤其是这些傲慢的百年世家。
他们自诩祖上容光,包庇百世子孙,又是书香世家,又是三朝为官,里头腐朽冗杂的规矩不知有多少,卑贱的百姓不过他们的垫脚砖,踩着他们都还嫌脏。
世家光鲜亮丽的世界里,穷苦大众连背景板都不配当。
君可见,古时候的话语权从来都是掌握在读书人手中,读书的权利一开始是属于谁的?
最先出现的是官学还是私学?
私学是富人的私学还是所有人的私学?
掌握笔杆子,就掌握描绘历史的能力。
往回头看,若说那些王侯将相在史书上豪壮的一生不过寥寥数语,那历史上无数可怜哀嚎痛苦麻木的百姓呢,不知多少人,才能凑够那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正是这种看不起穷苦大众的傲慢,徐令的出现才会让张为溪这样的人痛恨。
他在挖地主阶级的根基。
只不过手段太过青涩,犹如蚍游撼树一般,让人啼笑皆非。
张为溪轻蔑地冷笑道:“不说别的,就说他最近所为,都可看出此人鼠目寸光。”
徐令原本占据通州胶州徐州,形势一片大好,谁知他竟然不战而退,直接放弃徐州胶州,还把数十万百姓带去通州。
如今几十万人挤在通州一地,养活这么多人都不容易,原本张为溪还担忧徐令是想仗着人多势众,想要向外扩张。
谁知道探子探查传回消息,徐令竟然半点没有扩张的样子,只想困守通州,大张旗鼓地开荒种地。
尤其是现在,本就知道丝绸是通州重要的经济产出,竟然命人砍掉桑树种植水稻,这不是自断长处吗?
张为溪实在想不明白,就这样鼠目寸光,故步自封的人,也配让魏无瑕担忧?
魏无瑕听完张为溪怒骂徐令所行,紧皱的眉头也舒展了一些。
这样一想,徐令和其他人比起来,实在有些缩头缩脑。
“比起徐令,还是长河下游的吴栋笃比较刺眼,大人还是先想着如何把吴栋笃除去,将入海口收入囊中吧。”
长河下游也是重要的农业种植和经济发达之地,虽说梁国军队暂时被打退,可徐州胶州两地百姓空虚,只怕今年粮食不够,他们若是先把吴栋笃打下来,则后顾无忧。
确实,比起渡江去打困守一地的通州,通州有将近五六十万百姓,就相当于有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还不如先打吴栋笃,只要把长河上下游二人擒拿,困死通州,指日可待。
徐令改桑种稻之事,对通州百姓来说,让人头疼,可对青州来说,这就是天大的喜事啊!
青州太守崔祎瑞听闻消息后大喜过望,青州和通州两地相连,青州却没有通州那么好的地理优势,菀菀类卿,却不是卿,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商业输送还是丝绸纺织,青州都比不过雍州。
如今徐令下令改桑种稻,明摆着要把丝绸生意送给青州。
崔祎瑞嗅到财神爷的气味,连忙下令,大力种植桑树,鼓励百姓养蚕织丝。
此令一下,两地本就没有禁止的商业活动中,立马出现桑树的买卖。
雍州下令砍伐的桑树,被人挖出后运到青州种植,春天移栽虽然伤树,可成活率也不算低,只需好好养十天半个月,并不耽误桑树长叶。
一时间,两地的商业活动频繁多了。
徐令虽然知道,可也不下令禁止。
通州境内忙着春耕,今年大多数人家不用养蚕,女人们就被解放出来,她们代替男人下地耕田,男人们被征往挖河淤,修建水利设施,以及修桥铺路之中,所有人都在忙着。
养蚕程序之复杂,从采桑叶不能有水有灰尘不能蔫,到蚕房不能热不能有异味不能有烟,再到蚕结茧抽丝几百条蚕不过能抽二两丝,从养蚕到抽丝这一个过程,不知多少女人被困在家中,沦为蚕的奴隶。
而这样做,就是为了换取钱财,供应那些有钱人家的虚荣心。
特殊时段,徐令并不想耗费人力在不划算的穿衣上面。
丝绸很好,可百姓没办法靠它吃饱肚子。
他已经命人找到了棉花,又从海外弄来了红薯和土豆,开荒后把这两种农作物种下去,今年收一茬,到了明年就能大面积推广。
明年,百姓们就不会再愁温饱了。
他如今困守通州,当然不是想做割据一地的小王,而是他不得不这样做。
逐鹿天下,徐令和魏家比没有任何优势。
从顾瑶口中得知,最后得了天下的是魏无瑕,虽然不确定这家伙是不是气运之子,可顾瑶都被人捅心口还能侥幸不死,徐令不敢赌剧情的惯性。
想要赢了魏无瑕,他必须强大自己,让自己有和他打的资本。
徐令手底下的百姓和兵,属于气势非常充足,但是能力很弱小。
他只能先缩着脖子猥琐发育,趁着魏无瑕把目标放在别人身上时,偷偷摸摸把两广蛮荒之地给收了,南下打通去崖州的路,就能确保自己在小冰河期粮食充足。
接下来的事情嘛,他相信小冰河期会帮助自己,相信百姓在温饱面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徐令一向是个善良的人。
早早种下去的早水稻,最快只需七十天就能收获。流年不利,自开春以来,天气并不像徐令祈祷的那样,风调雨顺。
只有真正种过地的人,才知道种地之艰辛。
很多人想象的人种地:把种子洒到地里,粮食就会顺顺利利长出来,结出硕大的果实。
实际上的种地:育苗分栽插秧除草灌水……
水稻十天没水就会枯死,偏偏今年还发生旱灾。
虽然通州水利发达,可比起往年来,平均水位下降三厘米,有些小河支流甚至干旱见底。
幸好从冬日起徐令就修建水利设施,饶是如此,也仅仅降低损失,并没有完全做到避免损失。
如今通州全在徐令的管辖之下,商业如此,农业也是如此。
不管外界如何波动,徐令下令,不许通州粮食货与他地,本地粮价波动不许超过除害会制定的标准。
凡是经商的商铺,都入了漕会,按照规则行事,因此,虽然上半年发生旱灾,可通州粮价整体平稳,一百七十万亩地,险险养活五十多万人,并无饥荒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