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宰查东西很快,她正午归来,末时初闻先父子的事他便查到了。
闻先父子是楚地人,秦灭楚时,闻先父亲是抵抗秦国的一名小将领。
历史上没有记载秦灭六国后,那些六国降军,或被俘虏的军士是如何处理的。
现代推测也只两种,一是收缴兵器、甲胄后放回去。
二是服徭役。
风烟来秦朝后,大概了解到了一些。
这与现代推测的差别不大。
六国投降的普通军士确实被收缴兵器、甲胄后放了回去。
毕竟参军的都是壮劳力,放回去才能恢复战乱带来的各种创伤。
而那些小将领什么的,则成了大秦的刑徒。
闻先的父亲如今是骊山刑徒。
是建秦皇陵的一员。
“旧楚败兵,骊山刑徒。”
这样的身份,让风烟有些意外。
服刑的六国降兵确实没办法用钱财赎罪,但大秦与历史已经不同。
如今天下趋向稳定,不需要单靠刑法震慑压制人心。
始皇帝有了内力,寿命大增,陵墓并不急着修建……
再加上风烟之前给的书籍,有记载用商来搞各种基建的好处……
这样下来,大秦的刑徒就有些多了。
像闻先父亲这样的,估摸着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放回去。
闻先根本就不需要费这么大周折。
就算闻先察觉不到大秦的政治走向,那也不必如此急切啊。
“闻先之父病重,手取斗粮,力亦不逮。”家宰最后道。
病重?
难怪。
秦时富裕人家的人生病都有很大概率死亡,更别说是刑徒了。
没有特殊关系,他们连治病的机会都没有。
刑徒生病,几乎等同死亡,更别说是重病了。
风烟叹气。
可惜了。
这事情,对赵高根本造不成伤害。
说不准还会让赵高赚一波名誉。
闻先孝心可佳,为救父不惜以身犯险,中车府令次子得知后感动非常,遂,替其周旋救父。
看,可名传千古的美谈不就诞生了?
赵高是聪明人,不会想不到这点。
只要他主动向始皇帝认罪,并阐明原因,始皇帝根本不会因为这点儿事情罚他,反而会顺水推舟放了闻先之父。
如果她这时候插手,说不定还会成为故事里的反派呢。
风烟无奈放弃。
家宰退下后,她郁闷了半天,才拿起检查好的计划书,打算进宫交给始皇帝。
可刚一踏出书房,家宰又倒回来通传宫中来人了。
“来人着素服。”家宰提醒风烟。
风烟一愣。
素服?
宫里有人去世了?
风烟把手中的计划书放回书房,肃着一张脸出去。
来人是宫中谒者,专门负责为皇帝传令的官吏,归郎中令蒙毅管辖。
看到他,风烟心中一沉。
始皇帝召见臣子的通知,一般都是由侍人传达。
谒者传达的是命令,比如去往各地传达政令,比如军令,比如逮捕某位大臣时随行宣布命令……
今日宫中来人是谒者,但却无廷尉属下的官吏来此。
这……
不是来抓她的?但她牵扯进什么事里了,且……
风烟眼神落在谒者身上的素服上。
怕是还与宫中去世的人有关。
“策易史。”谒者行礼。
风烟还礼。
“陛下急召。”他道。
风烟:“我这便进宫。”
始皇帝急诏,管他什么都得放在后面。
而她的那些猜测,此刻显然是不能问出口的。
否则一个不好就撞在枪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