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到现在,已经决定完结了,再写下去,麻烦也是很多,估计也写不了多久。
正如前面说的,这本书才刚刚开始登上一个大舞台,后面的一些内容,有时在群中跟书友也聊过不少。
本书进去这段时间,发现养书的书友还不少,每天书架还是有2000人左右。
这本书最开始其实也是没有想到写这么多,刚开始写的时候,大纲也没有多少字,基本就是一些年份大事件,然后是一些县志的内容,作为资料在里面相互穿插。
除了外挂以外,因为想将其他内容写得比较符合逻辑,很多东西都是自己胡乱思考写出来的,有时候觉得有漏洞,然后就想办法打补丁。
后面地位越来越高了,外挂的作用其实也就越来越小了,基本上是处于隐形状态,招募的人才做个辅助作用。
随着写书的深入,就开始感觉政策是多么的厉害,以前都不太仔细关注这些东西,大方向的政策离得太远了,接触不到。
因为是新国家成立后发生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对政策写得过多,其中也是想将一些事情说清楚,这段虽然不太远,但却特别神秘。
很多时候,某些路线,其实就是一个个政策的博弈,政策出台了,也就代表达成了一个共识,但具体怎么执行,执行得如何……那就又是一回事了。
本书从刚开始到通和县担任县委第二书记,在担任县委第一书记,到后面划定通和地区,成为通和专区第一书记。
这一段农村政策就写得比较多了,这也是那个时候人数最多的还是农村,农村生产力起来了,解放的劳动力多了,各县发展起来也就比较方便了。
另一点就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这点上其实也没有写太详细,要写的话,可以写的太多了。
反正前面还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然后就是大搞基建,修房子,建设电影院,完善水利,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一起解决完善。
当时也就那么一个条件,另外就是合作社,这个后面再说。
还有一点就是跟部队同志的一些关系,在前期也做了不小的铺垫。
前面一些东西其实也是有些问题的,前面实行的统收统支,当时的那种做法其实是不被允许的,属于是钻漏洞,不过成绩大,还有老师的肯定,这点也是相对合理的。
后面就要写财政的分级管理,还有分成,这个比文中出现要早一些,但为了剧情,就延后了一点,作为一个上升的筹码。
文中给的解释,就是冀省的财政比较特殊,将这个政策耽误了,将冀省变成了地方和上面的博弈点。
好像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另外就是开头的货币问题,在很多书友的固定印象中,好像旧币兑换新币,都是比1的,其实在最初是变化的,旧币价值还是很高的,当时是可以直接兑换美金。
第一桶金就是靠贷款,努力将钱花完,后面慢慢的货币就开始膨胀,将县城的一些小工厂建设起来。
这一部分没有太过详细的描写,比如说购买设备,培训工人之类的,当时认为没有必要,也就没有写。
其实这个是很有操作性的,刚解放时,很多资本家是外逃的,设备什么的只要能变现,都是想办法往外面卖。
通和的地理位置,在津门买点设备也是可以的,不过炼钢算是开了一个小挂。
另一个就是工厂赚钱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很多书友开始是不理解的,什么制药工厂、化肥厂怎么算账,都是亏本的。
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肯定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在过去,这样的事情是正常的,但也不至于像我写的那样。
制药,主要还是救命,多赚一点意义不大。
不少书友说什么药品研发资金什么的,那就是后话了,当时这些都是国家拨款的,跟青霉素项目是一样的。
化肥这个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尽量低价,让利于民。
这个就跟现在总有人说粮食价格太低一样,说白了,种地想要赚钱,想要利润更高,要么降低生产成本,要么就提高农作物价格。
化肥价格低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其他什么农机、柴油价格降低、统一耕作……都是这样一个道理。
同理的还有降低电费之类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公有制下,也不会说被谁揣到自己兜里,这个是很好落实的,基本是一对一。
粮食价格提高,这是一个大问题,影响是很大的,就不多说了。
在后来在省里担任冀省农村工作部部长、冀省工业部部长,再到省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基本已经将全省的工农业发展抓到了手里,这个时候也开始崭露头角。
写这本书,个人最满意的设计,还是产销社,产销社这个也是想着想着就想出来了。
又是做平台,又是做商圈,又是大型商场……反正就是一个大托拉斯。
供销社在当时作用也是很大的,但还是满足不了当时的情况,而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供销社收益还不低,二五期间,四年还是五年间,供销社上缴利润就超过20亿元。
那个时候也是供销社刚刚发展壮大的时候,反正看资料说那个时候某某某政策得不对,导致供销社怎么怎么的。
作为一个为人民提供商品物资交流服务的平台,我认为赚钱没有那么的重要,主要还是互通有无。
也不是说是谁的供销社,人员组成,完全可以由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工人来组成。
产销社的作用,书中也说了很多,可行性还是有的。
各工厂其实也没有必要那么卷,保持正常利润就行了。
当时写的时候,很多书友也是带着疑问的,后面还写了不少解释。
对产销社,这个是写着写着就感觉很有必要有这么一个平台,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
我对这方面是很满意的,后面看新闻,国家也发布了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个有些难以理解,就不说了。
产销社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个在书中是很重要的一环。
为了防止工厂躺平,因为先发工厂是具有很大优势的,后面建设的工厂很难竞争过已经发展好的工厂。
小作坊跟工厂竞争,将工厂竞争垮了的奇闻,这个错误是肯定是不会出现的。
所以后面又搞全行业研究所,这也是为了其他工厂不掉队,使技术和设备一直保持在差不多的水平,然后就是更好的研究新的技术。
56年也是准备在这方面多写一点,如何实现工厂的设备更新换代,如何实现技术的提升,56年初至少有一章会写给55年技术人员颁奖的事情。
这点下一章再说。
到了省一级,办的事情就多了,三大改造、统一耕作、合作社、工业规划、贸易出口、省内的反腐败……
这一段,应该还算精彩,不过后面修改,也改了很多,人物删减比较大,看起来就没有那个意思了。
本书的很多内容,其实是写着写着就出现了想法,然后在中间添加。
有些东西不写,看看资料什么的,是想不出来的,只有写着写着,感觉差什么东西了,然后就想着完善,后面的内容也就出来了。
这段关于跟部队的铺垫也是很多,后面计划的帮扶革命老区,拍电影……
后面写的话,还会写到一些新式武器的研发之类,也就是加深跟部队的联系,毕竟也担任政委一职了。
这都是为以后做准备。
前面写的还算顺利,很多时候主角都是以大势碾压,里面有些困难,也没有太过艰难,走得比较顺,毕竟老师还是支持的。
合作社这个当时还是有很多想写的,写得也是很多了。
这点上其实是很重要的,这就涉及到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其他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改造写的篇幅不长,这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内容,不管是怎么说的,大致过程应该还都是知道的。
农业合作化这个介绍就比较少了,评价也不高,特别是后面人民公社。
上个月在群说要给书友好好捋一下公社和那几年的事情,因为本书进去了,也一直没有动笔,甚是遗憾。
到省里这段写的内容还是挺多的,纷争焦点,第一个是农业合作化的问题,后面就是一个小摩擦。
至于跟省里那些,那都是直接碾压的,翻不起什么风浪,都是些出场几章的人物。
里面的很多内容,其实还是在为后面做铺垫,合作社、产销社、全行业研究所、电视台、电影、房屋建设、水利、良种、外贸……能写的其实还很多。
本书刚刚上了一个舞台,不过是开始,也是结束。
下一篇就简要介绍下原本后面的规划,也就是后面想写的内容,因为没有具体写,可能会有些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