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孙明琴到底不常出门,了解外面的事大多都是通过邸报和孙明诗买回来的过季话本子。也不是孙明诗不想给他姐姐买最新的,实在是新出的话本子都俏得很,要么早上一大早排队去抢,或是在买着的人手上加价买来。孙明诗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许多钱,只能捡别人买剩下的买。幸好话本子只是讲故事,早些看到晚些看到也没那么重要。

所以孙明琴还不知道出了这样一本话本子,只能拿着《石头记》去问孙明诗,孙明诗自然是知道这书的,时下最火的话本子就是这书。由于实在太火,供不应求,书局都印不过来了。好些人想买都买不到,于是茶楼里说书先生便瞅准时机,每日在茶楼里说《石头记》,实在是受欢迎得很。

孙明诗一在说书先生那里听了一段就想买一套回家给孙明琴,实在是跑了好几次空路都没结果。也不想让孙明琴知道了,白白想着。于是今日最火的话本子《石头记》,孙明琴竟然今日去问孙明诗,孙明诗才说与她听。

既然这样,那何霄应该只是知道她爱看话本,便为她寻了坊间近日最流行的话本子送来,倒没有别的意思。

至于孟梅为什么送孙明琴一本就很奇怪了,那时候这话本才刚出,听说是京城那边的书局印的,怕是益阳城也没那么好买。孟梅却独独送了她这书的第一册,总不能是京城来的人带来与她解闷的,她随意抽了第一本给自己吧?

孙明琴怀着好奇的心,花了几日时间将整套《石头记》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这故事吧,说是《红楼梦》,又好像不是《红楼梦》。

这位姐们儿应该也是一位红学爱好者,对于《红楼梦》应该是熟读的,里面很多人物说的话都是一字不差的。但是其中的一些情节又有些出入,想来是用了《红楼梦》的背景和人物,然后加上自己的一些揣度和胡编乱造,写了这样一本同人文。

看完全书的孙明琴也忍不住感叹,这姐们儿也是个人才,里面很多东西都既合理又不那么合理,她总不能是为了完善《红楼梦》的吧?

这方空间穿越者频出已经不令孙明琴惊讶了,比起之前的几位,这位能连默写带瞎编整出这样一本《石头记》,还算没那么离谱。

而且据孙明诗所说,这人以笔名“曹雪芹”示人,也从未露面。想来这位姐们本意也不是为了抄袭,或许急需些银子,才会写个话本,赚些润笔费。

孙明琴想象自己现在的“苦日子”,也由衷地感叹道:穿越者也各有各的不容易。

不再纠结此事,端午那日回来后,孙明琴就跟孙明诗说了山上有茯苓的事,让他去山上将茯苓挖回来。可惜孙明诗第二日就得去县城参加锦屏书院的入学考试了。

次日一早,孙明诗和孙明书两人就由孙昌家带着去锦屏书院,两人各收拾了一个书箱,若是过了入学考试,当日就要被留在书院了。

大李氏担心两人若是过不了入学考试,又得到哪里去读书。孙昌家让她别担心,两人都有功名在身上,考试也不过是走走形式,锦屏书院定然是要留着二人的。

果然,晚间就孙昌家一个人回来,两人都留在书院了。

在县城读书比不上在孙昌家的学堂里方便,锦屏书院每日有早读和晚课,除了家住在县城里的学子,其他人都要住在书院。书院每半月放两日沐休,远些的学子才能回家一次。

原本陈举人知道孙明诗要到锦屏书院读书后,是让孙明诗到他家住的,陈家又不差他那间屋子,加上一大家子都是读书人,还能互相交流进步。陈举人得空时,也能指导指导孙明诗。

孙昌家却以孙明诗没吃过苦,得磨练磨练才行为由拒绝了。

孙明琴听见这事,都怀疑孙昌家只是觉得孙明书一个人住书院心里会不舒服,才拒绝的。

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只要读好书就行,等科举考出来了有的是人伺候,还用得着自己动手吗?况且读书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不吃生活苦,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何况比起孙明诗,孙明书才更像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孙明琴忍不住在心里腹诽:“不会在孙昌家眼里,孙明书出生在二房就已经是难以想象的苦了吧。”

在孙家,孙明琴大事是插不上嘴的,在家里只有孙昌家说的话是一个唾沫一个钉,所有人只能听着或是照做,没人会反驳。

虽然陈氏对此也有些不满,但想着明年也要搬到县城去了,到时候住自己家里更方便。而且现在孙明诗自己在书院,孙昌家要管也是鞭长莫及。难道外公叫去用个夕食,孙明诗还能不去吗?

孙明诗去了县城读书,家里都像安静了许多,孙明琴一个人无聊极了。

孙家还剩的几个平辈,年纪大点的就孙明棋,她最近倒是春风得意的样子,遇见孙明琴时眼睛都是往天上瞧的,脖子都要昂断了。剩下的几个在孙明琴眼里就是小豆丁,聊天都聊不到一块儿去。

孙明琴安排不了自己,陈氏却是早就想好了怎么安排她。孙明琴的嫁妆到现在都还没开始绣呢,那么些东西,就她那针线功夫,还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偏这人还跟没事人一样,一天就知道憨玩。

于是孙明琴开始苦哈哈地绣嫁妆,她本来就没什么基础,再加上天赋也不行,光是缝衣裳的针脚都是歪七扭八的,更别提绣花了。

陈氏将标准降了又降,最后只让她给何霄缝一套里衣,还得是已经裁剪好的布料,她只动手缝一下。另外在自己嫁衣上随意绣两针,有那个意思就行了。

所以,孙家又将找绣娘帮着绣嫁妆这事提上了日程。这年头刺绣可是样技术活,大户人家的绣娘都是从小养大的,在外面要找着一个称心的绣娘可不容易。

陈氏偷偷打听了好几家绸缎庄都没见着满意的,只得托人留意着。最好是江南那边回来的绣娘,能有些巧心思的更好,银钱方面倒不太限着。

陈氏忙着到处找绣娘,不影响孙明琴给自己找乐子。五月李家村的荷花又要开了,荷花孙明琴看过的多了去了,她不是想看花,主要是有些馋用荷叶包着的叫花鸡了,反正孙家现在养着的这些鸡,孙明琴也没准备留到明年带走。现在能糟蹋的就给他糟蹋干净算了,免得有些人想着。

叫花鸡的做法是先给处理好的鸡刷上料汁,再用荷叶、猪网油及黄泥土层层包裹,最后丢进柴火堆中煨熟。这样做出来的鸡芳香扑鼻,入口酥烂肥嫩,还汁水丰富。

其实这里面荷叶是可以被代替的,用别的什么叶子也差不多。偏偏孙明琴就得意荷叶特殊的香味,不是用荷叶包的总觉得差点意思。

等了一年,新鲜的荷叶好不容易出来了,孙明琴怎么可能错过。

这几日见天地在家里闹腾想去李家村看荷花,陈氏受不了她的歪缠,便同意了带她去。正巧大李氏和小李氏也想回娘家看看。

有大李氏带着,陈氏才懒得带孙明玉出门,打发孙明琴和大李氏他们一起去了。

不跟陈氏在一起的孙明琴就跟放风一样,到了李家村就自己跑到荷塘边玩去了。孙明琴虽然小时候落过一次水,但现在都是大姑娘了,倒不怕放她一个人去荷塘边玩。

孙明礼和孙明义可就没那么自由了,被小李氏压着,没大人陪着是不能去的。

李家村的游客服务一向做得不错,观个荷花也被他们搞出了新花样。荷塘边摆着的各种美食摊子就说了;荷塘里的荷花都是不能随便摘的,岸边立着一个的棚子,专门卖新鲜摘下的荷花,若是你自己在荷塘里摘了,便按每枝的价格付了钱才能带走;另外还像模像样地修了个小码头,停着几只小船,十个铜板就能让船夫划着船往荷塘深处逛个一炷香的功夫,这点钱孙明琴还没放在眼里,忙数了十个铜板给一位女船夫,就坐她的船进去。

在岸边孙明琴还老实戴着帷帽,等船往里面行了些,瞧着周边都没人了。孙明琴也就将帷帽取了,开心地用手去抚摸近处的荷花,还凑近用鼻子去嗅有没有味道。

等这船行进了荷塘里孙明琴就想到“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难怪李清照喝醉了酒,都还要在荷塘里坐一坐船呢,这样一叶孤舟在荷塘里飘荡着确实很有意境。

孙明琴就这样看着景,却不想有人也在看着她。

何家有处庄子离李家村极近,因何霄的母亲常年都住在这处庄子里,所以几乎每个月何霄都要来这里小住一两天。

刚巧李家村四季皆景,春日里看桃花,夏日观荷,秋季就留得枯荷听雨声,冬季也有几株极美的梅花。所以何霄有时路过李家村也会停留半日,看看景放松放松。

何霄的船是自己划进来的,他扔给船夫一两银子要自己划,船夫没什么不同意的,他就算划一天也挣不了这么些钱。这位公子一看也不是差钱的人,想来也是为了些意趣,由着他划一会儿也没什么影响。

何霄划着船到了一处荷叶极茂盛处,他放好船桨,随意躺在船上。又伸手摘了一片荷叶盖在脸上,就这样闭目养神。不知道这样呆了多久,一道熟悉的女声传入他的耳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是好词,但一点也不符合现下的情景。

何霄透过重重的荷梗,看见自己的小未婚妻在那里一边轻抚这荷花的花瓣,一边吟出这样一首词来。他现在相信孙明琴的词不是自己做的了,诗词大多有感而发,很少有人能纯靠编纂就能做出让人共鸣的作品来。

因为知道自己的小未婚妻在自己面前还不自在,何霄也不想打扰她的好兴致,只是目送她的小船往回摇了便罢。

其实没人知道何霄第一次见着孙明琴也是在李家村,是去年晚些时候,李家村荷塘里的莲子刚刚长成了。何霄原本只是想买些莲蓬带给母亲,让她自己剥莲子吃个新鲜劲儿。

没成想在荷塘边瞧见一位戴帷帽的姑娘,瞧着衣着打扮年纪并不大。她左手握着一把莲蓬,右手又忙着剥一个。帷帽隔着薄绢看不清,她就将莲蓬举到眼前,一点点地将莲子剥出来。

剥好一颗得费不少时间,就算马上往嘴里送,剥的速度也赶不上吃。想来得将这碍事的帷帽取了才方便。只是取了帷帽也没手拿着,她微抬起头左瞧右看,确认周围没人,就将帷帽檐下的薄绢全部掀到后面,专心致志地剥莲子吃了。

那样鲜活灵动的表情,比何霄见过的任何一位端庄的大家闺秀都更能击中他的心脏。

只是可惜这样偶然的相见,往后应该也再难重逢了。

没想到山回路转,这时远处来了一位老妇人,嘴里一叠声地叫着明琴。

何霄不认识眼前的姑娘,却认识远处来的那位老妇人——他家二婶的娘。他家早已分家,偶尔去二叔家的宴席,是打过照面的。

那眼前这位被叫做明琴的小姑娘,应该就是他家的大孙女孙明琴了。

孙明琴一听到大李氏叫她,就忙得将薄绢拉回原位。倒不是别的,就怕她跟陈氏说漏了嘴,往后就没有这样自在的机会了。

新鲜的莲子实在好吃,清香脆嫩,孙明琴又缠着大李氏买了不少带回去才算完。

她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次快乐地享受美食,就有一位少年为了她去了乡间一所学堂读书,又为了她一步一步走过她可能走过的路,去了她可能去过的地方,后来更是一手促成了两人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