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从藏经阁回到浮禺山洞府,已经是夕阳斜照。
今天他没有去听上师讲法,也没有去公厨用膳,但却在经阁之中得到了更大的收获。
善渊观虽然有诸多规矩教条,但却并不强制每个人都要去参加每天的讲法。
修真修道,自己有大决心大毅力才能走得更远,宗门不会干涉个人的选择。诸般外物享受,可以说是每个炼玄求真之人的第一道磨练关卡。
服下一枚五谷散,体内瞬间流淌着的一股暖流,些许饥饿感也瞬间消散。
张显步入静室,取出袖袋两块玉圭,然后将其放置于石桌。然后盘坐于蒲团闭眼调息。
作为复刻品的玉圭,应该只能再观看一次,他不得不做好准备。
默念凝神静气之口诀,脑海也逐渐放空。运使内气游走九个周天后,张显睁开双眼,吐出一口浊气,从入定存思的状态中转醒。
步入开光境,内气运转比之前不止快了一个层次。行气走脉更显得顺畅自如。
拿起桌上略带紫意的玉圭,正是《太乙五相金书》。
深吸一口气,双眼一闭,神念瞬间触入。
………………
半个时辰后,他睁开双眼,面露喜色,此时此刻,他终于把这门道法熟记于心,手中玉圭也突然化作一阵烟雾消散。
他站起身来,在门口贴上闭关封条,然后返回静室,准备正式修持此法。
再次取出玉珠,意识自然而言沉入其中。这是他开光后第一次进入到玉珠空间,却比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神念撑起的空间大了一倍有余,而且化作的分身也更为凝实,衣袍上的花纹都隐约可见。
玉中分身往地上一坐,按太乙无相金书记载,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结出定印,然后默念金书记载的口诀。
按其所言,修炼此法,必须凝炼出一口先天内气。
这所谓的先天内气,自人出生之日起,便存在于每个人的心肺之间,但却极其散乱,而且与其他气机揉杂在一起。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这先天之气,然后再把它与其它各种气机分离,最后凝结为一口纯正的“先天之气”。
虽然他心中早有准备,越是上乘的道法,必定更加难以修持,但这第一步的困难程度就超出了他的预料。
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根植于人心窍之中。但随着人渐渐被红尘俗世卷裹,这一点点先天灵光也逐渐被遮掩蒙蔽。道经有载:得先天之气,可使灵台不垢,方寸难侵。
小心聚意,沉心静气,抛弃一切杂念,利用内视和灵感,他开始一寸一寸仔细摸索,希望能察看到隐藏于身体的先天之气。
时间缓慢流逝,再次睁眼,却是发现玉中空间已然缩小,距离分身仅仅一步之遥。挑了挑眉,尽管他毫无进展,却还是选择退出。
休憩片刻,神念得到恢复后,张显再次闭眼入定,意识沉入玉珠之中。
一寸一寸寻找,时间有些来不及,他决定换种办法,就是不断运使内气,使之不断周流运动起来。
既然先天之气揉杂在其他气机之中,而修炼出的内气作为气机的一种,那么其中必然也会有先天之气参杂。直接从内气中寻找,比一寸一寸从身体中搜寻肯定要快很多。
拿定主意,张显便运转内气,使之在周身经脉之中不断游走。
约莫两刻钟后,玉中分身睁开眼来,脸上带着欣喜之意,此法果然有效,而且所耗费的神念也相对较少,此时玉中空间才刚刚缩小一半左右。
但随着内气运走,每次搜寻到的先天之气却是越来越少,十八个大周天运行完毕,除了第一遍运行筛选出十二丝先天之气,后续十来个周天平均下来也就堪堪搜寻到二三丝不等,到最后两个周天,更是一丝也没有搜寻到。
堪堪不到百丝,肯定无法凝炼一缕先天之气,玉中分身停下修持,忽而消散,准备再去想想其他办法。
静室内张显再次睁开双眼,起身踱步,面带沉思。
……………………
两日后,道朴宗,太清小界,上极殿。
殿中瑞气浮沉,清灵环绕,四处玉台之上分别端坐四人,分别是当代掌门座下四大弟子,苏、岑、狄、童四位元婴真人,这上极殿右殿便由其共同执掌,负责处理宗门俗事杂物。
四位真人每人的面容却是模糊不清,好似由清晨水雾或是天上云霞聚集而成,如真似幻,光影朦胧,竟都是分光化身。
此时,居中而坐的岑真人开口道:“董真人收徒法会在即,下院可是布置妥当?”。声音居然如同十七八岁的少年郎。
侍立殿下的李冲和迈步上前,躬身行礼道道:“回禀恩师,弟子已是安排完毕,并亲自往王观主处走了一遭”。
“嗯,董真人之事,关乎重大,掌门师尊亲下法旨,万万不可有所闪失。你可知晓?”
“弟子知晓”
“退下吧”
“是,恩师,弟子告退”。李冲和行了一礼,缓缓退出大殿。
“岑师兄,赐下太乙金书,会不会让他们狗急跳墙?”。右侧童真人开口问道,语气沙哑,好像有金戈之声。
“无妨,掌门师尊自有安排”,岑真人淡漠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