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贺兰口中的少国主,便是曾在长安当了十几年友好形象大使的慕容顺。
慕容顺看着慕容贺兰,眼神复杂,低语道:“阿舅,好久不见。”
瞬间,慕容贺兰苦笑。
“少国主,你为何会在这?”
慕容顺悠悠一叹,“阿舅,你觉得我为什么会在这?”
“你认为我在这,会有人关注吗?”
慕容贺兰此时脸上的苦涩更多了,他自然听出来侄子慕容顺口中的意思,在吐谷浑根本没人在意慕容顺这位少国主。
原因很简单,慕容顺武德二年被李渊送回国后,才发现原本自己的太子之位早就没有了。
关键是全国的人好像都对自己有敌意,在父亲的心里根本没有自己的地位,他内心自然不甘,但不甘又有什么用呢?
他只能将不满的情绪藏在心里,每天看着父亲和那位‘太子’感情和睦,他更不敢发作。
而无权无势的他自然被所有人针对,他,如履薄冰,忍受屈辱,还在等待机会。
然后武德九年,天柱王向自己的父亲提出请求攻打唐朝边境的时候,身体里流淌着一半中原人血液的慕容顺率先提出不同意。
因为慕容顺多年生活在中原,他对中原是很有感情的,而且他见识过中原与吐谷浑的差距,他更知道唐朝的国力强盛和唐军的厉害,所以让慕容顺本能的有一种亲唐的心态。
但也因为此,让慕容伏允对慕容顺更加不满,直接让他随堂听政的权力都没收了,跟庶民无异。
而对唐的战争也在天柱王的安排下逐渐开始。
随着战场上吐谷浑的点点优势展现,慕容顺的地位越来越尴尬,甚至多次遇到莫名危险。
慕容顺知道,这是有人认为他在威胁现太子的地位。
在吐谷浑高歌猛进的现在,死一个不所谓的慕容顺,没人在意。
但上天是眷顾他的,就在他刚躲过一场生死危机,突然传来东边的大唐帝国新皇登基了,是那一位能力极强的李世民。
吐谷浑高层都很清楚,李世民可是有着战神之称,大唐如今的大好局面,大多是他打下的,他是一个强硬派。
所以慕容伏允突然就对慕容顺态度好了起来,与此同时对于慕容顺的暗害少了很多。
随着时间推移,果然,新上台的皇帝李世民对于边境争夺非常强硬,吐谷浑在边境的优势直转之下。
而后就是李世民派人递上照函,强硬要求慕容伏允进京。
接着就是吐谷浑准备出使。
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慕容顺很清楚,自己现在在吐谷浑无丝毫根基,要想完成自己的野心,需要借助外力,所以此次出使慕容顺极力推荐自己,本来都快成功了,毕竟他在大唐生活多年,与大唐朝廷关系很好。
但被自己的好弟弟现任太子慕容融堵了回去。
慕容顺的天塌了,错失这个机会,他真的以后再没有机会能与现太子争雄了,但天无绝人之路。
在慕容贺兰出发两天后,不甘心的慕容顺在繁杂的两国公文中找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立刻在第三天国政会议上说了出来。
那就是除了慕容贺兰带走的吐谷浑照会国书外,大唐递交而来的国书竟然没带走。
慕容顺发现,现在的大唐特别注重两国外交规矩流程,也就是合理性,所以他们吐谷浑需要在大唐递交的照函上签字印章,这就表示他们吐谷浑收到了大唐的国书消息。
若是要与大唐交谈,还需要拿着签好的照函返回大唐进行一套流程闭环。
这是为了国家间外交的谨慎性和法理性。
尤其是下位国要注意,因为很大可能性上有可能,上位国会利用一些外交漏洞发难下位国。
一旦慕容贺兰在大唐外交不顺,那么大唐有可能利用这个漏洞对吐谷浑进行大义压制,那么吐谷浑就会陷入弱势地位,很多事情上就难以展开拳脚。
而这一点,偏安一隅的吐谷浑没有认识到,甚至他们觉得这不重要,无所谓。
可对于慕容顺此刻很重要,他舌战群臣,背水一战,让吐谷浑高层认识到,此次两个邦交,需要流程法理严丝合缝。
事并不大,但意义重大,最终吐谷浑高层决定立马完善外交流程,并立马将照函送至使团。
那谁去送呢?
慕容顺又开始了自己的操作,简明扼要,说明此次两个交流的重要性,需要一个压阵的人,而他这位无钱无势的闲散王爷是最好的选择,而且他的优势又很大,他认识李世民,对大唐朝廷很熟悉。
当然,太子慕容融还是一如既往的反对。
但慕容顺这一次准备充分,他用尽全力,让他自己成为这一次使团的参议使,姿态很低,权力很低,可做吉祥物,且愿意让慕容伏允写下圣旨确定。
最终,慕容顺成功了。
他下午便立刻带着监督他的三个人出发。
离开国都,慕容顺意气风发,他只感觉终于逃离牢笼,天高任鸟飞。
一个下午他速度很慢,而后晚上跟三人开会,认为慕容贺兰使团离开两天,追上他们需要走小路,三人也觉得有道理。
然后几天后,他们依旧没有遇到慕容贺兰的使团。
因为慕容顺早就知道,以他们的脚力,慕容贺兰追上他们,需要至少两天。
于是慕容顺又说,他们不能一直等,毕竟照函不容有失,还不如直接去大唐更加安全。
飞奔到大唐,等了一天,慕容顺又说,在使团主力到达前,若是他们能够提前铺好路,那么对于吐谷浑更好。
于是他们一路到了长安。
然后慕容顺比慕容贺兰提前二十天见到了李世民,要求进行政治庇护。
而那三个人则是被秘密软禁起来,直到今日慕容贺兰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