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董萍就起得很早。这一整天可有得她忙了。
董萍先将猪骨头洗好,飞水,然后全都扔到家里最大的煮锅里面,先大火煮沸,而后慢慢转小火炖着。
紧接着便开始处理最难弄的猪下水。
鸡鸣了第三声的时候,董萍暂时停止了搓揉猪下水,先用草木灰略略搓了一下手,而后才用皂角又清洗了一遍。
董萍这才到田里摘了几颗青菜从陶缸中舀出面粉,开始和面揉面,准备今早用骨头汤下面吃。
等董萍下好了青菜面,郭父郭母也出来了。
董萍赶紧扶着郭父坐下,一起用膳。
“爹,有件事情,我想和你商量一下。”吃完面,董萍并没有急着收拾碗筷,而是看着郭父郭母无比诚恳的说道。
“萍儿,你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有什么事说吧。”郭父点了点头道。
“我们家不是有十亩地嘛!可是我们家如今……”董萍停顿了一会儿,看了看郭父道:“爹爹你病未痊愈还需调养,我和娘一人也只能算半个劳动力,这十亩地仅靠我和娘是打理不过来的。”
“我想这多余的地荒着我觉得挺可惜的。就算日后爹爹病好了,夫君又回来了,我们一家四口打理十亩地也太过操劳,不如……”
董萍没有将话说完,而是把决定权交给郭父。毕竟郭父才是一家之主。
“你想把地卖了?”郭父不禁皱了皱眉。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一见郭父这个反应,董萍就知道卖地这件事情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或许郭父能够接受租借一事,于是董萍道:“我是想家里留一亩地用来种些菜,剩下的九亩地我们就租借给村里有需要的人。”
“租金就用粮食抵扣,这样田地也不会荒着,我们也不用出去买粮食。”董萍小心翼翼的提着建议:“而且地是租出去给人用的,田契还在我们手上,想要收回来也容易。爹爹意下如何?”
“租借?倒是从未听说过。如果能成倒也可行。这田地荒着倒是浪费肥力,为父……”
“爹,你身子不好,还是我去吧。”董萍连忙摇了摇头,制止了郭父的话。
郭父想了想,最后点了点头。
董萍见郭父同意了,连忙收拾好碗筷放到木盆之中,往猪骨汤中又添了一些井水继续小火炖着,而后回到院子的竹凳上坐下继续收拾猪下水。
今天白天一整天,董萍除了清洗猪下水之外就只负责煮中午饭,蹲坐在椅子上大半天,起来的时候腰骨酸软疼痛。
董萍抬手给自己捏捶了两下,长吁了一口气。
灶上猪骨汤还在继续小火炖着,董萍又往锅里添了一些井水,这才出门到田里摘菜去了。
晚膳依旧吃得清淡,一个高汤吊味的水煮白菜,一个青菜炒肉丝。
董萍将冬瓜猪骨汤盛了一陶盆端到堂屋去,而后摆好饭菜才去唤郭父郭母用膳。
白天村里的壮丁都到田里干活去了,所以董萍计划在晚膳时间去找人商量租田地的事情。
虽然董萍对这个村并不是很了解,但是还有莺莺这个外挂啊。
虽然莺莺并不能提供什么实际性的帮助,但是这点儿情报还是能给的。
有莺莺在董萍自然知道村子里有那几户人家人丁比较多,而田地却并不够用的了。
董萍在厨房里将奶白色的冬瓜汤一个个的装到土罐中,然后放到菜篮中,就出门了。
董萍现在所在的小村子并不是郭家村,郭家可以说是这个小村子的外来户,这个小村子只有十来户人家,而且大多数都是姓王的,而隔着一个大荷塘有一个白来户的大村落叫做陈家村,因此这里是陈家村王家坳。
因为王家坳只有十来户,因此董萍打算今晚一一拜访一下。
而首先要去的则是能够有足够的劳动力租借郭家田地的王老实和钟友贵两家。
王老实家自然不用说,是王家坳的本土大户,而钟友贵家就和郭家一样是外来户。
只是郭家是因为没落了才从城里搬了过来,而钟友贵则是父辈在京里当官告老之后,一家老小选择了来着王家坳落脚。
拜访完了王老实和钟友贵之后,董萍拿着空篮子先回了郭家,又装了几大罐的冬瓜猪骨汤,继续拜访其他几户人家。
毕竟是一份小村子,邻里来来回回也就是那么十几户人,打好关系总是好的。
再加上这猪骨本就不知什么钱,而且又多,那么一大锅的汤,就算用来做高汤调味,就家里这三个人也不知道要吃多少天。
再加上还没有开始烹饪猪下水和鸡爪,不分出去给别人,放馊了也吃不完。
董萍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将手中的竹篮放在院子的石桌上,这才点了一盏油灯进去厨房。
现将剩下的猪骨汤装到土罐之中,放在灶台旁,然后将骨头全都捞了出来,盛了一碗饭,一点冬瓜,两根大骨头放在陶碗中,这才端着碗来到了院子外的东南角给大黄送饭了。
“大黄,这几天都会有骨头吃哦,好好看家。”看着大黄不停的在那里玩骨头,董萍笑眯眯的说道。
而后董萍又将剩下的骨头装到竹篮吊到顶上晾着去了,这才将剩下的肉末、冬瓜盛在一个大碟子里面,然后收拾了一下灶台,最后端着碟子拿着油灯回到堂屋准备吃饭。
【你下一步打算如何啊?】莺莺换了一身桃红色的短打站在木桌上看着正在吃饭的董萍。
【你打算怎么应对那几年的干旱、洪涝、饥荒、瘟疫啊?】
【你现在做的这些好像并没有什么大用,只有一亩地你怎么攒粮食?】
“你不懂。”董萍翻了翻白眼并没有解释什么。
虽然只有一亩地,但是还有租借所交的粮食啊!
十亩地就算董萍和郭母再加上郭父全部上场,也不一定顾及的来,而且家里总共也就三个人,靠着九亩地上交的粮食绝对是绰绰有余。
想那古诗文中的拾麦者都能依靠掉在地底下的麦粒果腹,依靠着租粮就更加不用说了。
而且为了应付饥荒的确是要准备存粮,但是也不需要存储太多。
第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到时候就这一家老弱妇孺哪里守得住?
第二,存粮太多,难保郭母不会一世心软跑去接济邻里,到时候……不是董萍要以恶意去揣测别人,而是古语有云:斗米恩,升米仇。人心难测!
第三,无端端存储这么多粮食,又该如何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