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大家刚刚睡醒,刘文故意指着探坑里喊道:“郑教授你们快看!”
此时探坑中一汪瓦蓝瓦蓝,清澈的高浓度钾盐卤水,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让科考队的三名同志心情,都立刻激动起来。
他们三个都不停地,欢呼着,跳跃着,拥抱在一起大声呼喊!
刘文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也真心的替他们高兴!
随后刘文让一名战士,先向天空发射了三枚红色信号弹!
不大会与他们,相隔一公里左右的距离的两组。
也都分别向天空发射了,三枚红色信号弹!
科考队的其他两组,也都成功找到了钾盐卤水。
又过了一会儿!
其他两组带着样品,来到了刘文他们这里汇合。
现在三组都找到了钾盐卤水,此次科考队罗布泊的钾盐探测行动圆满成功!
唯一和前世不同的就是这一世,整个科考队在刘文这个“蝴蝶”翅膀的煽动下。
没有损失一个人,而且他们也不需要在和前世一样,为了将钾盐卤水带回去又牺牲失踪几人。
前世阿扎提带着郑建刚夫妻俩,开车去罗北凹地了。
他们打了一桶卤水后,就原路返回。
但是跑错了方向没有找到汽车,他们只能徒步回去。
然后,他们坐上另一辆车,一起开车回去。
可车开着开着就迷路了,结果车油都开没了。
最后大家商量后决定,将那桶卤水分成几份。
然后大家带着卤水,分头朝不同方向徒步回去,他们一定要把卤水带回去。
第二天早上,郑建刚独自向东走了。(双鱼佩事件的原型)
随后,阿扎提和艾小青也各自朝不同的方向出发了。
因为冷嵋是女同志,卡西木和她一起走了。
到第39天时,断水断粮的冷嵋和卡西木,在荒漠里等到了救援队。
第42天时,饿得晕倒在地的艾小青,被救援队找到了。
三个月后,救援队找到了阿扎提的尸体,他倒在荒漠中,而郑建刚(其原型就是pJm)一直没找到,他失踪了。
而在这个世界位面,刘文已经通过电台和后方联系过了。
现在刘文带着特战队,还有科考队员们。
在收拾平整地面甚至用上的炸药,他们准备直接在此地建立基地。
又过了两天之后,几架国产米8直升机,带着不少人员和设备赶到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大批的车辆到达这里。
这一世的罗布泊钾盐开采基地,提前建立起来。
等到98年我国地质调查局,将罗布泊钾盐,列为国土资源调查重点项目。
后来探明罗布泊,有2.9亿吨钾盐储量。
可以连续开采50年,成为年产300万吨的世界超大型钾盐矿,从此我国结束了贫钾的历史。
到了这里刘文和特战队的任务,也算都已经完成了!
和上级联系之后,刘文他们就准备返程。
这次刘文也想趁此机会,回去的时候。
并没有沿着城市返程,而是在哈密补充给养后。
直接北上沿着内蒙边境线,一路向东行进。
刘文他们开车在边境走,了将近700多公里。
第一站在额济纳旗,停下休整维修车辆,并在当地驻军补充给养。
随后接着北上继续行进,而后在一个雅干的小地方停下休整。
对于雅干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是它的的南边就是着名的巴丹吉林沙漠。
在前世网络中赫赫有名的“阿拉善英雄会”,就是在这个地方。
那里可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啊!
不过就是后来有点变味了~“嘿嘿嘿...”
随后刘文他们过乌兰察布盟,到达锡林郭勒盟。
在锡林浩特简单停下休整,穿过了浑善达克沙地的边缘。
本来浑善达克沙地这里也是水草丰美,景观奇特,风光秀丽。
有人称它为“塞外江南”,也有人称它为“花园沙漠”。
那里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多,是候鸟的产卵繁育地,还有很多珍稀的植物和药材。
可是近代由于气候的持续干旱和开垦,草场超载,造成草场退化。
河流湖泊萎缩,沙化日益严重。
浑善达克沙地就已成为,多年来困扰京城的沙尘的主要源头之一。
在它的南边就是比较着名的塞罕坝,此时的塞罕坝林场还在建设中。
所谓治沙看三北(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塞罕坝、八步沙、毛乌素等,曾经是黄沙漫地,一眼望不到尽头。
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而浑善达克沙地与京城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
浑善达克沙地的海拔高度1400米左右,京城的海拔43.71米。
紧邻的浑善达克、巴丹吉林等沙地沙漠继续南侵,像两头饿狮,直犯京城。
50年代的京城,年平均沙尘天数56.2天。
塞罕坝此时已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已不复存在。
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涌,肆虐地扑向一百多公里外的京城。
“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
塞罕坝属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 。
“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 。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
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后来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
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
抗日战争时期,塞罕坝遭遇小鬼子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当刘文带队到了这里后,发现此时塞罕坝这里,治沙已经初步成效了。
从62年9月开始,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369名青年。
怀着远大理想,一路北上,奔赴令这些年轻人向往的塞罕坝。
从此开始了数代人在塞罕坝,默默的付出和奋斗!
在这片曾经荒凉干燥的土地上辛勤付出,最后造就奇迹!
经过三代务林人的不懈努力,曾经的荒漠沙地已经转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地。
百万亩的人工林海构成了广阔的绿色屏障,展现出层层叠叠的绿色景象。
秋季时分,落叶松的金黄色与樟子松的墨绿色相互辉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如同画卷一般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