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剩下一学期,你该干嘛干嘛吧。等着下学期开学来报到。”
大四的寒假,导师转达了院长,也就是黛玉未来导师的交代。
“还有实习和毕业论文呢……”
“你还缺实际工作经验吗?让你经纪公司开个实习证明就成。毕业论文自己在家写吧,有问题给李导师打电话,他是答辩组的组长,你还怕指导不了你呀?要是想来学校看书啥的,你随意。”
导员是保研的学长,跟黛玉说话很自在的。
明明可以保研,非得自己考的,他也是不能理解。
自虐狂吗?
黛玉乐呵呵的,“那我就知道了,谢谢学长。图书卡我还得留着,现在书卖得太贵了,还没咱们图书馆全。查资料还是得咱们图书馆。”
行行行,走吧。
黛玉来学校的时候,就让奶茶店给送了奶茶,这会儿刚好到。
把两大袋子奶茶再加十几份小蛋糕往导员办公室一放,“学长帮我给老师们分一下呗。我就走啦?”
导员没在客气的,跟这种土豪,客气啥嘛。
其实黛玉还想请班里的同学吃个饭的,当年一顿火锅吃下来,这几年在学校里,她多自在的。
学霸们讲体面,吃过她的饭,都挺护着她的。
论坛里有人发关于她的帖子,不是被删掉就是被劝删掉。
外校有想混进来拍照的,大部分都被挡掉了。
还总有人帮着通风报信,让她躲曝光。
请客请的真是一点儿都不亏。
“现在大家四散各地的,在哪实习的都有,想请,人也到不齐呀。我看还是等毕业答辩的时候吧,班里也会有散伙饭,我听说一般都是AA制。到时候还怕没有请客的机会嘛。”
王知意给黛玉出主意。
黛玉做为零三届最有名气也是最小的同学,大家真都挺护着的,除了个别人嫉妒上头搞事情,整体还是好的。
她做为黛玉的室友兼苏杭的女朋友,是见证人之一。
黛玉又不差这点钱,表示一下,人情走到了,还能攒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行啊。我是真不擅长这些人情事故,嫂子你帮我想着吧。”
这就叫上嫂子了。
“去,瞎叫什么,都给我叫老了。叫意姐。”
“哎哟哟,咋了?还不让叫嫂子了?有啥想法呀?那我可得跟苏杭通风报信一下,哪头近哪头远我是分得很清楚的。”
把王知意给气的上来挠她痒痒。
又闹到了一起。
“你们家过年得特别忙吧?需要人帮忙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咱那么多同学呢,也不是都有事情做。你当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也不错。”
林大力两口子的拌菜卤味店已经开业了。
生意火爆,忙得不得了。
日常已经雇了三个小时工。
过年显然生意还会好。没有大学生消费了,周围居民买的比平时多呀。
还有过年往家里带的,一定都是二十斤三十斤的定,还要求塑封。
只管着塑封的,就单独得雇一个人。
“嗯,张倩和黎羽都在呢。再忙不开再说。”
姐妹几个放假了都得去店里帮忙。
只她不能在前面,当妈的嫌弃她添乱。
张倩和黎羽家都在京城,放假闲着没事,考研都考完,成绩也都出来了。闲着也是闲着,就问了一句黛玉,他们家的卤肉店还要不要零工。
店里确实需要,这俩姑娘还都是稳重勤快的,就让来了。
“那就行。苏杭这边儿在收尾了,钱都在往回撤,没日没夜的看着,我得看着他吃饭,要不胃该造完了。等这边儿忙了我们就过去帮忙去。”
好。
事实上,到了腊月二十八开始,凡是在京城的,有空的,都来店里帮忙了。
本来小伙伴们要聚会的,听说林家的卤肉店都忙冒烟了,干脆也别聚了,帮着干活得了。
连王聪和南音俩人儿,也把西服和套装脱了,换上运动服,跟着一块儿忙活。
“也就是你了,能把这些精英聚到一起给你家当服务员儿。再过十年你看看,这些人的身价加起来,肯定会超出想象的。”
黛玉在后厨里,坐在调料盆前,拿着勺子,现场罐装塑料盒。方便打包的人外带。料和菜分开,到家吃之前再拌,不影响味道。
黎羽在一旁,一杯又一杯的从老大的一个保温桶里装酸梅汤,再用塑封的机器把杯子封上。
这酸梅汤本来是刚开业的时候为了宣传,大酬宾,买二十块钱以上的菜免费用一杯冰镇酸梅汤。也是三姐自己治的房子熬出来的,没多少成本。
但是因为太好喝了,后来不送了,老客儿都找,说别的地方买的味儿不对。
顾客们实在太热情了,店里没法儿,这才又加上了酸梅汤。
也没加钱,还是二十块钱送一杯。
冬天送热的。
一天只酸梅汤得送出去几百杯。
老大的保温桶得两大桶。
为了熬这个酸梅汤,林大力每天早上得提前一小时到店里,先熬上。要不然等开店再熬,来不及的。
黎羽就干这个活儿,一天也不得闲的。
用不上嘴,这不就跟黛玉唠嘛。
她是真羡慕黛玉跟这些小伙伴的关系。
“相识于微时,可遇不可求。是我的幸运。”
黛玉只能这样说。
当时许多人还跟她爸妈说,弄那个学习小组,耽误她学习什么的。
可如今再看,真是她的幸运。
这一点,清欢就没有她的运气。
太多人想要复制她的学习小组的成功了,家长们看的也不只是孩子的成绩,甚至把这个当是晋升某个圈子的机会……
学习小组没了学习小组的意义,变了味儿。
把清欢当工具人用。
那他们家当然是不能同意。
为了这个事,张超爸爸还专门来京城一趟,找林大力,表答歉意,“是我疏忽了,一时没注意,就让学校瞎搞了这么一出儿。”
在清欢转学籍的事上,张局确实没为难,还帮了忙。
那林大力能说啥,多少年的老关系了,借坡下驴呗。“主要是家里人都往京城奔,你嫂子是一天儿也离不开外孙子,一回家就想得直哭。也是没法子,她要是在这边儿,剩下我们爷俩在家日子也不好过。干脆都过了算了。”
这么解释了一句,算是把彼些面子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