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副局在自家儿子中考成绩起飞,又因着儿子同学的关系,与田领导等等头面人物有了或多或少的交往,如今人家把那个副字去掉,成了大局长了。
顶头上司,当头正管。
人家也不说给亲儿子搞特权什么的。
只拿中考李老师那一班的成绩说事儿,又以家长的身份把学习小组的学习方法单拎出来举例,在局里的高中教学会上,提出来,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小范围的试验小组。
针对智商特殊的学生,是不是该因材施教。
先试验一个学期看看期末考试的情况嘛。
如果不行,分文理班之后,再回来按部就班,也还来得及。
又是领导,又是家长的,都这么说了,校长能说啥?
回来给一年级班主任开会的时候,人家就是传达一下局领导的建议。
那谁还能说不行?
反对也得有理由。
这几个孩子中考成绩在那摆着,想反对也得拿成绩来说吧。
苗老师头都疼了,这班里有刺头,学生就不好管,可他也没法子,咬着牙道:“行,那就等考完试再说。”
高中可不是只期末考一回。有月考,期中期末的。一学期考四回呢。
回头就跟各科老师商量,第一次月考题出难一些,非得给这些小崽子一个下马威不可!
……
老师们心里咋想的,黛玉不知道。
反正结果是不用在学校上晚自习了。
“你可好好整啊,别掉链子了。再回去那可丢死人了。”
林大力听说晚自习的前因后果,语重心长的跟黛玉交代。
黛玉认真的点头,“嗯,我知道呢。”
“那行,去吧,一会儿给你们送水果去。”
“爸,我要吃哈密瓜。”
行行行,一会儿下楼给买哈密瓜去。
黛玉这才抱着一大摞书往桑楠家去了。
林大力等闺女出门了,认命的站起来,喊了一声:“我去买水果去。都要吃啥,快点说。”
如今家里可热闹呢。
除了自家的五个崽。
开学了,贾二舅家的贾长红和贾娟也跟着贾姥姥贾姥爷搬来了。
这就是七个。
海珊上初二了,这学期也转来一中上学。住在家里。
林二叔上半年在省城找活儿干,省城发展快,商品楼多,装修的就多,各种单位企业也多,电工活儿就多。很好找活儿,他和张玉田两个人都干不过来,又接上玉水哥一起干,还是忙不过来。
这学期干脆把家里的小卖部停了,带着二婶一起进省城,先租房子,二婶在家给做做饭打打零儿啥的。省得爷几个饭无定时的,钱是挣着了,过得跟流浪汉似的。
清川让贾敏给留家了,还是那个理由,等稳定下来,熟悉情况了再说。不能让孩子跟着去流浪去吧?
所以,家里现在崽就九个。
再加林大力两口,和三个老人。
十四口人,一大家子。
吃饭都两桌儿。要不然坐一桌儿,远处的菜都够不着。
林爷爷带着男生们住楼上,贾长红自己一屋,林爷爷带俩大孙子一个屋。
楼下俩姑娘一屋。贾家俩老一个屋。
楼上楼下还能各空出来一间,也没空到哪里去,放的全是东西。
得亏这房大够大。
那也住得满满当当。
这会儿大的三个在学校上晚自习。黛玉和贾娟去隔壁上自习。
家里还剩下海燕海珊和俩小的。
一听林大力喊,一个个的回应可积极,这个要吃苹果那个要吃梨的。
都是小祖宗。
“我也下去遛达遛达吧,燕儿,珊,去不去?”
贾敏一看还没到七点,新闻她不爱看,就喊俩闺女。
俩闺女出来带着外套呢,显然是要出去的。
“我也去,我也去……”
俩小子比谁都积极。
一看这阵仗,贾敏干脆叫林爷爷,“爸,一起呗?去看看我爸他们扭秧歌呀?”
贾家老两口可会活了,吃过晚饭下楼消化食儿,到广场上跟一群老头老太太扭秧歌。
不是没叫林爷爷一起,老头儿自己不去,他不好意思跟着一起扭。
出去了也是在一边儿看,他更乐意白天去店里帮帮忙,或是下午到广场边儿看老大爷们下棋。
各人的爱好不同。
“你们去吧,我等着看《小李飞刀》呢。”
老头儿就爱看武侠片儿,热血,有劲。
两口子也不强求。一人抱一个小萝卜头儿,下楼以后,胳膊上再挎一个大闺女,天还没黑透呢,小区里遛弯的人很多,认识都打招呼。
“带闺女儿子遛达啊?”
“是啊。您老这是去走圈儿?”
有不太知道林家几个孩子的,还好奇的问呢,“你家闺女不是上高中了吗?这都亲戚家的?”
小区里出了省状元的事儿,还都是有耳闻的。有些人都不是在小区里听说的,而是在单位上知道的。这在全县城也是新闻。
林大力就笑得一口大白牙跟人家显摆,“都是亲的,老三,老四,老六老七。”
哎呀妈呀,你家七个孩子?
“那可不。”
“没挨罚?”
“咋没有呢,都罚得屁眼朝天了。才缓过来。”
啊。
岁数大的还感慨,“攒啥不如攒孩子,这多好的。”
年轻的不认同,“孩子多操心就多,现在养一个孩子多难呀。”
各说各的理,闲嗑牙嘛。
聊呗。
这不就是生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