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在三楼又给闺女们一人买了一双小白鞋,都是买的大两号的,来年能穿一年。
又买了十新出的硬海棉的棉鞋底,最底下是一层橡胶,结实又保暖,都是用布包好的,回家直接纳上鞋面就行,不用纳鞋底子,省老劲了。
还给全家一人买一套线衣线裤,爷爷奶奶的,姥姥姥爷的都带着。
一人还有一双新棉袜。
再没别的了。
出了四商店,就在一楼的门市房,有一家门脸上写着包子面条冷面的小饭馆,母女五个来吃面。
“冷面多钱一碗?”
贾敏问过来招呼的中年大姐。
“一块钱一碗,加鸡蛋和火腿肠一块五。”
“那来五碗一块五的吧。”
“好咧。”
大姐去忙了。
娘几个坐在桌子边儿,都有些局促。
还好这会儿已经过了饭点儿,店里八张桌子,就三桌有客人。
贾敏小声儿的给闺女们科普,“我跟你爸卖菜的时候,那小区门口药店那几个卖药的,天天吃冷面,说是成滴好吃了,酸甜口的,给我听得直流哈喇子,要不是凉汤的,怕吃完了在外面卖菜,里外都冷,说啥我也得尝尝……”
话是这么说,黛玉听着,感觉嫌弃凉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怕是她爸妈舍不得花钱买吧。
刚才路上有卖饭包的她都注意到了,一个两个白菜叶的大饭包才三毛钱。就她爸妈那个会过日子的劲儿,能舍得花一块钱吃一碗面才怪呢。
但是带她们一起吃,她妈又能舍得多花两块五,给她们加鸡蛋和火腿肠。
要么说呢,这个妈,就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
跟上怼起亲闺女来,一套一套的,跟不是亲生的似的。
可要说她不疼闺女,那真不是。
才这么想着,亲妈的声音就传到耳朵里,“吃呀,你寻思啥呢?吃饭都不抢上,你还能干点儿啥?哪天遭了灾逃慌,你就得饿死……”
伴随着训斥,还有手上被筷子敲打的微疼。
哎……
看吧,这亲妈的性子,就是这么讨喜!
不过,这个面,做得也太快了吧。
黛玉拿起筷子,尝了一口,哎呀,酸酸甜甜的,温的,也没有很凉,好吃呢!
……
等没过几天,两口子进城卖秋菜,听二舅妈说了,那冷面有压现成的干冷面,一块钱一斤,先用水泡几个小时,开水下锅两分钟就好。捞出来放上黄瓜香菜蒜,再放点醋和糖就行。特别方便。
贾敏在市场直接花八毛钱一斤的价批了五十斤回家。
冬天没黄瓜也没事儿,当热面吃呗,方便就行啊。
哦,对了,那次从城里回来,贾敏在屯子里,好一顿帮着王在梅宣传,说那健美裤多好多好,她人多实在,给的进货价啥啥的。
反正都是好话。
村子又不是封闭的,十块钱一条,那就是正常的市场价,随便讲一讲就能买下来。
但是谁也不说破,确实没要高价了。村里村亲的,大差不差就行呗。
王家的父母高兴啊。
显摆了好些日子,闺女进城做买卖了,不用面朝黑土背朝天,是城里人儿了。
然后提起来,都说林大力两口子是厚道人儿,实在。
进了腊月,冬歇了,王家帮着联系了好几家姻亲家的余粮杂粮卖给林大力。去收粮的时候,顺便拉着几板豆腐也都让各家分了。
王家的小子爱氽冰窟窿打渔,打得多了还给家里送一条两条的,贾敏就给他一块豆腐,大酱炖鱼加豆腐,特别好吃。
一冬天,林大力忙着收粮,没怎么去过江边儿,可家里没断过鱼吃。
贾敏多会做人呀,咸菜、豆浆啥的时不时的就给王家送。鱼炖好了也给送,王家在屯子西头呢,走那一路,那鱼的香味儿,路过的都闻着好。
江边儿谁都能去,想吃就去打鱼呗。
这会儿的冬歇,那也是真的歇。
一来二去的,跟王家处得可好了不说,连带着满屯子的人这一冬天的,多吃了不知道多少顿炖鱼。家里那豆腐,都快卖飞了。
才进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都提前到林家订豆腐,少的订十块八块的,多的都订一板两板的,一板就五十块呢。
最开始一天做一盘豆腐就够卖的,后来回到两盘的。过了腊月,一天差不多得五盘豆腐能供上卖。
贾敏每天数钱数得嘴都合不拢,她还每天晚上让闺女们帮着数钱,让黛玉给记账本。
数钱的时候,别人她不说,就说海橙,“看见没有?忍一时的小气,得来的是大实惠。要像你想的那么办,哼,现在咱家豆腐坊都得关门儿。”
说的是呢。
这回海橙不犟嘴了。
为啥的?
这不是,年前屯子里一个才结婚不到半年的小媳妇儿,去县城买衣服,因着屯里人都爱去王在梅那儿,她也去了。
就因为一套线衣线裤,讲一块钱的价儿没讲下来,十三块钱的东西,非得十二买。王在梅没卖,她转头就问隔壁的大姐多少钱。
都是一个商场卖小白货的,还是相邻的柜台,低价都是一样的,谁想搞竟价,那买卖也不好干。
那大姐不想得罪王在梅,只说十五,一分钱不减了。
就是给王在梅个面子,想把小媳妇推回去。
结果,年轻人多犟啊,小媳妇还真就认了十五块钱的价儿。
把那大姐给架起来了,卖吧,得罪人,不卖嘛,也不好。
到了还是收了钱,然后等小媳妇走了,把钱给王在梅了,换回了一件货,当是代她卖的。
小媳妇这下可算是把王在梅得罪了。
她爹过生日,大包小包的带着东西回娘家,王家非来在屯子里就是大户,趁着老王头过生日吃席,把那小媳妇一顿的讲究。
过后儿,那小媳妇一家子在屯子里开始处处不得劲儿了。
干啥没人理,买啥都高价,附近的屯子小卖部卖她都一个价儿。
不想高价买,就得去镇上。
想借个刀借个碗的,那更是想都别想。
大冬天的,天天早上家门口不知道谁往他家门口路上倒水,地滑得,不注意就摔。
老头老太太们聚在一起扯闲篇,也不带他们家人了。
年轻人打水浒牌,合着伙坑她家男人。
他们家蒸豆包,包冻饺子,杀年猪,都没人去帮忙……
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把日子过成了死门子。
一点儿交际往来没有了。
那小媳妇也要强,哎,就死挺呢,宁可自己在家闷头干活过日子,谁都不交往,也不服这个软。
那要就是在家种地,只要不懒,自己家种自己地,日子肯定也能过。
但是林家不行啊,林大力和贾敏都是外向人,重点是,他家可不只种地,还得做买卖呢。
没人气儿,做啥买卖。
这不是,进了腊月,家里又买了四轮的拖拉机。
收粮能走更远的地方。
去百八十里外的村子,当天也能打来回。
林大力脑子活,今年卖菜又发现了新商机。
从县城的批发市场上批米面油,油盐醋之类年前最好卖的日常消耗品,放在后车斗里,用泡沫箱装上,再包上旧棉被旧棉衣啥的,给后车斗再盖上一个帆布的简易车棚。
就是一个流动的小卖部。
收粮,走到哪卖到哪。
小打小闹的,哪天都得三十五十的进项。
再加上豆腐。
两口子天天出去跑,一天百八十,是正常收入。
因着常往县城进货,屯子里人要啥,捎带手就给带了。
那好意思让白给捎带,一分钱不给加的,终究是少数。
慢慢的,习惯成自然,家里的厦屋就成了货仓,虽然没有摆柜台,但也有买有卖的,算是不正式的小卖部了。
就说这样儿的家,要是跟那小媳妇儿似的,能行?
海橙是性子烈,不肯吃半点亏,但她又不是傻,这个账能算不明白嘛。
这才不说话的。
听着当妈的教训。
黛玉都快成了小卖部的掌柜的,放寒假在家里一步都不出门,就看着卖货呢。
她可乐意听贾敏给她们姐几个讲村子里的人情事故,家长里短了。
别看村子小,事儿还真不少呢。
听着怪有意思的。
以前她最不耐烦这些个。
有时间看两页书,画幅多好。
现在可不那么想了。
多有烟火气呀。
这才是人间呢。
她呀,真是越来越接地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