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大门口闻到浓浓的饭香,就听见赵母喊:“回来啦,快吃饭哇,锅里还留着呢?”
“啊?哎呀真是太好了,我还说中午兑付的吃呢,麻烦娘了。”
张宁赶快洗洗手摆碗筷,又问:“娘,你吃了没?"
“正好你回来了,我就回去吃呀。大娃二娃已经给弄的吃啦。”
张宁赶紧拉住要走的赵母:“哎呀,娘你干啥,咋能让你还回去吃,赶紧的在这儿吃了休息休息。”
“娘,赶紧吃哇。”赵卫国把饭端过来。
老人家都比较节省,做了个红薯大米粥,炒的土豆也没什么油水,切了点儿咸菜疙瘩,还有点玉米窝窝。
张宁又去冲了5碗麦乳精,端上桌一人一碗,给大娃二娃也晾一碗,今天都跟着下地补补。
“娘,你就着麦乳精吃。”
“不用不用,你们跟孩子喝,俺不喝。”
赵母一看麦乳精也不舍得喝,一个劲儿的推脱,最后还是赵卫国发话才听着喝了。“娘,买了就喝的,给你和爹的麦乳精,每天都喝点儿,别不舍的喝。”
“哎,哎,知道啦。”赵母小口小口的吸溜。吧哒吧哒嘴巴:“还别说这玩意儿还真好喝了。”
“对了,大娃娘今儿个上工咋样?能行不?”
赵卫国也看向张宁,张宁眨巴眨巴才缓缓开口:“嗯—-不咋地。”
“下午我跟大队长说说,给你换到晒谷场去能轻省点儿。”
“也是,不行就让老三说去。”赵母也跟着开口,毕竟自家老三媳妇儿平时不上工,这秋收了肯定不行。
一家人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赵母吃完要收拾碗筷,张宁没让。这饭也帮着做了咋还连洗锅的活儿交给赵母。
下午吃个饭先稍微坐坐,就赶紧上工去了。
这会儿的太阳正大着呢,吸取上午的教训。张宁带着草帽和头巾,宁热点儿也不能晒。不然就正午的太阳得晒脱皮。
以前在后事时,上学军训,张宁抹防晒液晒得黑黝亮黑黝亮的,班里有的同学晒的干皮完蜕皮。
晒谷场,张宁跟着老头老太太隔一小会儿就得翻翻,中途还能阴凉地儿待待。
这边的气候是站在太阳底下晒的不行,阴凉弯弯下面就是凉荫荫的。
张宁望着刺眼的大太阳,心想’啥时候是个头啊’。
这段时间是没空去县里了,还好家里还有咸肉,鸡蛋也有挺多,不然做饭可不好搞猫腻。
另一边地里,大娃二娃脸蛋红红的顶着一头汗,跟一群孩子都在地里捡麦穗儿。二娃眼见的猫见大一点的穗子,一把捡到自己的篮子里。
同时猫见却没抢到的孩子,又撅着嘴弯腰去找。二娃挤眉弄眼的给大娃得瑟,‘瞧俺多厉害。’大娃回以一个眼神。
在张宁翘首以盼中,终于下工了,赵卫国已久是满工分,两个小娃也是满满收获。
在记分员和大队长的面面相觑下,张宁倒是也挣了2工分。
晚霞洒满天际,家家户户烟囱喷吐着滚滚的白烟。
院子里,大娃二娃给鸡喂食儿,赵卫国穿着二股筋背心拍打上工的衣服。
厨房里,张宁正淘米焖饭,切点儿咸肉炒菜的,再弄个西红柿鸡蛋汤。中午赵母的饭没放啥油,张宁吃的不多下去早就饿了。
一家人趁着天没黑吃完饭,烧水一回儿洗洗,出了一天的汗粘哇哇的。
累了一天,大娃二娃今儿连话也少了,一上炕一家子睡的一个比一个沉。
“咕咕咕—-”一早公鸡又开始打鸣。
张宁感觉咋好像刚躺下:“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啥过去了啊?娘。”二娃揉着眼睛支棱起。
大娃拧眉歪头凝思:“好像是一辈子!?”
“啊?为啥呀娘?”
“额……饿不饿?喝不喝麦乳精?”被问的卡壳的张宁转移话题。
“喝,喝。”两个娃一下的忘了刚才的对话。
“娘,俺还想吃鸡蛋羹。”
“哎呀,我们二娃就是会吃,娘这就去弄去。”张宁又捏又亲的。大娃的小脸蛋儿都红了。穿好衣服把褥子叠起来。
堂屋
赵卫国正弄的烧水的了,一见出来就给舀热水兑点儿冷水:“洗脸哇。”
张宁洗漱完就开始弄早饭,淘米煮个花生大米粥,蒸上几个鸡蛋,又弄了碗鸡蛋羹。赵卫国看火张宁起面中午准备蒸馒头。
大娃二娃个揪在院儿里刷牙,这也是张宁来了慢慢给养成的习惯。
小鸡在院儿里溜溜哒哒的,大娃二娃弄完又去猫猫兔子,之前抓的大肚兔下了4只崽崽,大娃二娃爱的不行。
看看小兔兔大娃二娃又拿鸡食‘咕咕咕’地喂鸡,等鸡吃的差不了再把鸡撵回鸡窝去,不然拉的一院儿的屎。
张宁和完面出来看大娃二娃喂鸡,保持安全距离毕竟这家伙是直肠子,想当年姐还是个孩纸,坐着啥也没干,天降一坨鸟屎-—搁脑门儿上,那叫一个……心情……呵呵……,你知道一坨鸟屎对一个孩纸的伤害吗!!!
“饭好了,快进来吃哇。”正在张宁遥想曾经的时,堂屋传来赵卫国的声音。
赵卫国都盛好了,母子三个坐下一起开吃。
大娃二娃先吃鸡蛋羹等粥晾凉再喝,张宁屁股刚刚坐下,面前就出现一颗白嫩嫩的鸡蛋。 心想‘还别说,这男人还挺贴心的,还知道给扒鸡蛋。’
“嗯,你也赶紧吃。你吃蛋黄吗?”
“嗯,没事儿媳妇儿,这还又鸡蛋你吃。”赵卫国还以为是张宁舍不得,才想分蛋黄的。
张宁掰开蛋清把蛋黄放了赵卫国碗里, 才笑嘻嘻地说:“蛋黄太干了,我不喜欢吃蛋黄,你帮忙解决了吧。
赵卫国又把另一个鸡蛋剥的蛋清放张宁的碗里,就着碗里的粥把两个蛋黄吃了。
“以后,蛋黄归我,你吃蛋清。”
听着外面的动静,又到点儿该上工了。人们都往一个方向去,先去仓库登记领农具。
人们一边瓜拉一边领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