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武侠修真 > 天龙:重生慕容复之我要做皇帝 > 第363章 贫道提前帮你发掘了六大应梦贤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3章 贫道提前帮你发掘了六大应梦贤臣!

“当然可以,依贫道来看,王爷就是天命的道君皇帝,将成就人道和仙道的无上伟业,达到三皇五帝的成就!”慕容复一脸认真的忽悠,“王爷成为道君皇帝后,要享人间极乐九十九年,然后功德圆满,飞升成仙啊!”

“竟然如此,这可真是苍天庇佑,可如今我六哥......”赵佶欲言又止。

“当今天子,是早夭之相,已经命不久矣了。”慕容复说,“贫道正是知道这一点,才来辅佐王爷成就大业啊!”

“真的?六哥他跑起来身轻如燕,平日体壮如牛。”赵佶说。

“他是否练了武功?”慕容复问。

“是。”

“那就是他练的武功大有问题。”慕容复斩钉截铁的说,“表面看上去没有大碍,实际上却暗疾已生。当年的太祖皇帝,也是武功盖世,但是也是暴毙而亡。”

“太祖他......”听慕容复说起太祖,赵佶有几分相信了。

他不能吃苦,学的都是艺术家的手艺,太宗一脉唯一练武有成的就是赵煦。

而赵煦所练的,正是太祖所传下来的武功。

而太祖,虽然武功盖世,但是后来却莫名其妙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最后“暴毙”。

如今想来,一定是太祖的武功里有什么隐患吧!

“总之王爷你这位六哥,活不了多久了。”此刻,慕容复高深莫测的对赵佶说,“王爷可以提前准备接班,成为道君皇帝!”

“道君皇帝!”赵佶痴痴的品味着这个词,觉得像是吃了蜜糖一样,心都甜了。

“不过,一个好汉三个帮,纵然是英明神武的帝王,也需要贤臣的辅佐啊!比如周武王有姜太公,唐太宗有房谋杜断!”慕容复正色道,“王爷,你成为了道君皇帝后,有六位应梦贤臣,现在贫道可以提前帮你把这六位应梦贤臣发掘出来!”

“竟然有六位应梦贤臣?他们是谁?”赵佶大喜,问道。

他也不是政治白痴,知道要当皇帝握住实权,就需要人帮忙。

现在司徒道长提前帮他挖掘六位贤臣,这可真是太好了!

不求这六位贤臣个个是姜子牙,哪怕是人均房玄龄,他也稳如老狗了啊!

慕容复正色道:“他们分别是:汉末以来第一名相蔡京和他亲密的弟弟蔡卞!人称大宋邓通的王黼!千古第一贤宦梁师成!一代名臣朱勔!仁义无双,功德盖世的贤宦李彦!有了这六位贤臣的相助,王爷你一定可以成为千古一弟!”

慕容复所说的,却是有名的北宋六贼,不过蔡卞取代了童贯的生态位。

没办法,童贯已经被慕容复发配倭国,去给倭人送辐气去了。

但没事,蔡卞补位,也不有损六贼的完整性。

反正想要把国家变好太难了,可是要祸国殃民的话,随便拉一个人,都能无师自通。

这正是慕容复为赵佶这位未来的低合法性皇帝准备的优秀团队,在这种优秀的团队的辅助下,真刀真枪的灭亡大宋的过程,想来就会顺利许多。

“千古一帝!”赵佶虎躯一震,随后大喜道,“这几位贤臣小王有好几位都认识啊,就算是不认识的,也听说过!原来他们都是贤良啊!有他们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赵佶说着,看向慕容复,允诺道:“当然,最重要的是司徒道长的鼎力相助,小王若能成为道君皇帝,当封司徒道长为国师,我们一起共享天下!”

“多谢王爷,我这就帮王爷召集六位应梦贤臣!”慕容复掐指一算,正色道,“也就这几天了,王爷必须拉拢好向太后,这几天,会有惊变!高太后薨完当今皇上薨,王爷你可要把握住接班的机会啊!最好,在禁军里笼络一些人手,以防不测!”

“这么急?”赵佶有些吃惊。

“时不我待啊!”慕容复正色道,“那一天,我会提醒王爷,王爷你一定要赖在皇宫不走,贫道为王爷阻截王爷的兄弟们,到时候,在场只有王爷,能立的新君,也只有王爷!”

“好,好,好!”赵佶笑开了花,“小王等司徒道长的好消息!”

从前,赵佶就觉得自己不是凡人,如今得到司徒钟这位酒剑仙的提点,正是“大风起兮云飞扬”!

等自己六哥一死,自己继位,到时候修道有司徒道长,治理天下有六大贤臣,真是太棒了!

看着东京繁华的景像,赵佶思绪万千,暗暗想:大宋的子民啊,你们即将迎来有史以来最为英明神武的道君皇帝,你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

就在慕容复和端王赵佶进行了愉快的交流,达成了合作的意向的时候,王语嫣化身的慕容复,也来到了东京的慕容家。

东京的布局和历朝历代的布局都差不多,越是靠近皇城的府邸,便越是尊贵。

慕容延钊为赵宋立下大功,因此慕容家的府邸,几乎紧挨着大宋皇城,修建的富丽堂皇,只略逊于端王府。

但想要见到慕容彦逢一面,也是很难。

慕容家就好比是《红楼梦》里面的荣国府,普通路人说自己想见贾政,只会被门房打出去。

好在王语嫣也和慕容复学了移魂大法一类的技巧,迷惑了慕容家的门房之后,把半截玉佩递给了门房,说道:

“告诉你们家主子,就说故人之子来访,还请他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