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24

    +
  • 恢复默认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立刻从这个时间线中发现了极为致命的一点:“所以,莺莺国自从开始发展这个‘工业’,他们的发展速度就翻了许多倍!”

到底是明朝就出现了问题,还是清朝出现了问题,对刘恒而言并不是重点——大汉离这两个朝代都还远着呢,根本连不上。

但是,神迹如果真的讲出三百年这个时间点的话,那反倒说明了那些议洲国家在某个节点之后就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实力在短时间之内快速增长,来到了一个高于央洲朝廷的水平。

要知道,上一次与议洲国家大规模“交往”,还是那个元太宗的时期。而面对蒙古人的兵锋,议洲的一些国家抵抗能力完全不能看,抵抗的时间还不如偏安一隅苟延残喘的南宋朝廷。

而在明朝建立的初期,他们对于明朝也没有什么威胁。

然后,不过三百年,议洲国家就远远超过了中原王朝——即使清朝是个外族王朝,而且也已经入主中原超过了二百年,已经步入到了一个王朝的后期时间段,但是以过往的常规历史而言,这个时期的朝廷还是有一定的军事能力的。

可是这个历史经验在面对议洲国家的时候完全没有生效。

刘启也顿时面色肃然:“所以,这个‘工业’决不能让其他的势力抢先开始。”

即使大汉如今还不足以进行这件事情,即使日后大汉——西汉——存续期间都来不及搞出什么效果,这个“工业”也必须在中原这片土地上率先开始。

至于说可能伴随的风险……什么选举、总统、报纸、政府、首相等等之类的,那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到时候看情况再说了。当然,针对这些个问题,必然是要牢牢把握住核心权力。

【语录二:清朝政府实质上是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满汉地主之间的联合是主要的、经常的,矛盾是次要的、暂时的……这正是清朝能够维持将近三百年的统治的主要原因。(共和·戴逸)】

【在明朝统治下,曾经还彼此之间水火不相容的汉族地主阶级的各派系,却在清朝的笼络、控制下,奔走供职,各得其所。(共和·戴逸)】

【……修明北监为太学……一仍明旧……贡监生诸色目多沿明制……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民·赵尔巽)】

【明朝之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仍以原官录用。(清·昭梿)】

【只要尊孔而崇儒,便不妨向任何新朝俯首。(民·鲁迅)】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没有发言,他只是平静地看着第二段的语录——最少,面上是足够平静的。

清朝,清朝!哈!

他就说,虽然彼时的大明已经在内部蜂拥四起的叛乱之中走向灭亡,清朝也抓住了进入中原的关键机会,但是他们进入中原却不代表能够坐稳中原。想要坐稳中原,可不是简单的杀杀杀就能了事儿的。

否则,元朝也不会不到百年就亡国了。

朱元璋当然知道,不少所谓的家族大户们,他们不能说不在意王朝存续、不在乎正统名分——他们还是在乎的,但是如果和他们自己的家族存亡相比起来,这些问题就要退上一步了。

更不要说,清朝的这群人,看起来还真是被那个皇太极组织好了,没有像是孛儿只斤家那样进入中原之后就不管不顾。他们还懂得拉拢各方,稳定人心了!

又是有着中原官员士绅们大明在时就内斗不断彼此敌视的前提,清朝没有错过这个机会;然后,又是有着那什么“尊孔崇儒”的大旗,清朝也没有忘了吧这个牌子立好;又是有着实质的利益,一切大明旧官依旧录用,科举同样沿用明制……

朱元璋扯了扯嘴角。

这样以来,那帮子心中最看重自己身家家族利益的人,怎么可能还会与清朝为敌,怎么可能不尽快投诚,并且尽心尽力地为新的朝廷效命呢?

反正,在名分上他们也已经有了一个光鲜亮丽理直气壮的理由了啊——

这个新的朝廷,还是向往中原王道,向往王化的,没瞧见他们一进来就愿意尊孔崇儒了吗?

朱标等一种皇子们看着朱元璋,心感不妙——神迹中讲到的这些事情确实让人心神震荡,但是这件事情很难办啊!尊孔崇儒这件事情,根本就……他爹不会又要想搞什么大事了吧?!

汉朝,元狩年间。

殿中的不少人眼神已经悄悄飘向了同在殿中的董仲舒等儒家人士。

董仲舒却没有第一时间对这些意味不明的眼神加以回击——因为他已经傻了,大脑短时间内陷入了一片空白的宕机状态。

这什么?这是什么???这什么意思????!

虽然从前面那金朝和宋朝搞什么衍圣公的时候,他就觉得不对劲了,并且表明了了严正的态度;但是,但是他也万万没有想到,再往后发展,情况居然这么……急转直下。

是的,就是急转直下。

他是想要让儒家占据朝堂主流,并且占据天下所有学术的主流,甚至能够把其他的学派都尽数干掉,一家独大,流传千古……但是他完全不想要这么一个“流传千古”的方式啊!

尊孔崇儒当然是好事儿啦,但是“只要尊孔崇儒,就不妨向任何新朝俯首”就压根不是任何好事儿啦。

他的名声,他儒家的名声,他……董仲舒恍恍惚惚,他仿佛已经看见了有朝一日情势骤变后,儒家人人喊打的结局

和这种愿意向任何朝廷称臣的名头绑在一起,儒家还能有什么未来!

清朝朝廷这么做是要拉拢人心,属于常规操作;但是彼时的儒学士子、大儒们呢?他们在干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出来救一救吗?没有人来个割席以证清白,表态不为朝廷效力不俯首称臣吗?

等他从这种恍惚中回过神来,他才猛然在一群若有似无的视线中反应过来,顿时冷汗涔涔而下——董仲舒立刻向刘彻行大礼,随后肃正道:“吾未见刚者,此皆非我儒家学子,吾等怎可披发左衽?”

清朝,康熙年间。

康熙微微阖目。

是啊,大清的建立和延续,也确实离不开那些汉人地主的力量。也因此,朝廷也从没有忘记对他们的笼络和控制。

神迹上说的种种措施,不过是一部分而已,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一部分。

至于说孔家和儒学……那可真是再好用不过的一个工具了,特别是孔家——而且,对方也还颇为配合,这就给大清大大减少了阻力。

【语录三:清廷忌汉人之记述其事,屡兴史狱,毁史籍……野史绝迹,而讳饰之官史,贡谀之家史,成惟一之史材……外人记载清代史事,国有其书,渊博翔实,殆反胜于吾国。(民·朱希祖)】

【清初文史理学,尚承明代遗风……然清主疑忌汉人……文字狱兴……不敢论时事。清主讲理学,于是趋时者即以理学为仕宦捷径……一世聪明才智之士,皆迫而纳之于治古学……

既此,多不问时事……于是政治经济,无正直指道之人,贪庸当道……遂一败而不可收拾!……以考古为己本分,鄙夷时事,忘却祖宗不得已之苦心……既无审察世界大势之人,又乏深悉国计民生之士……故而对外既失肆应之方,对内又无根本之计。(民·朱希祖)】

【全国人才,不足应付变局……政以贿成,国计民生,同归凋敝,训至丧师失地,终遂覆亡。(民·朱希祖)】

【……清代政权兵柄之转移,皆以民族关系为机枢……固不必于靖三藩,平漠北,定回疆,征西藏,乃至湖广革命,蒙藏外叛之顷……(民·杨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