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意瞬间被驱散,莫说此处是刑部官衙,即便是整个外皇城,都不曾见过如此多的普通百姓,人挤人地盘腿坐在地上,面色冷静,一言不发。
“喂!大胆刁民,谁给你们的胆子在刑部官衙前闹事,还不速速散开!”
“大人且慢,“严老四于人群中站起身,拱手道,”我等不过于此地静坐,既无喧哗,也不曾械斗,何谈闹事?”
“哼,休要狡辩,刑部是何种地方,岂是你们这些平头百姓能来的?”
皇权至上,那衙役所言虽刺耳,但确实是辩无可辩的实话,严老四不再反驳,坐回原地,彻底无视了那两个衙役的嚣张和怒火。
刑部官衙前形成了气氛诡异的对峙,明月高悬,几盏沿街的灯笼凄凄惨惨地照亮了气势恢宏的官衙大门,如同洞开的猛兽巨口。
世世代代在此地耕耘生活的百姓,一向安分守己与世无争的燕京百姓,第一次冲破了民与官之间不可逾越的天堑鸿沟,沉默地,对抗着千钧重的泰山之威。
不断有百姓加入其中,摊贩商户、壮丁帮工、妇孺老弱……阶级的对立实现了阶级的团结,何家人的遭遇成为最强的黏合剂,聚沙成石。
蚍蜉撼大树,或许也可以造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结局。
其余衙门的人也被惊动,留守值班的官员惊诧万分地赶出来查看情况,待发现百姓所针对的竟是刑部后,愈发摸不清楚头脑。
刑部经手的罪案,大多是达官显贵之间的公案,普通百姓间的械斗摩擦、偷鸡摸狗,乃至杀人越货,都几乎不可能惊动刑部。
可如今这阵仗…… 倒像是要拆了刑部衙署。
至于刑部自家的那两名差役,早已冷汗涔涔,腿脚发软,说来也怪,那些百姓手无寸铁,也没有任何过激的言行,但只是沉默地坐在那,便足以形成铺天盖地般的压迫感,密不透风,令人窒息、恐惧、绝望。
“愣着干什么,快去通知尚书大人!”说话的,是闻讯赶来的刑部留守值班官员,刑部侍郎——黎曜。
差役终于回过神来:“是是,小的这就去。”
黎曜与已经落马的荆州税关监督杨斌同科,不同于杨斌一穷二白的出身,黎曜算得上家世显赫,祖父于太宗年间任刑部尚书,其父曾官拜御史大夫,风闻奏事,掌管台狱,黎曜耳濡目染,养成了一副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性子。
自身能力不凡,加之家族庇佑扶持,黎曜的官途堪称一片顺遂,如今官拜刑部侍郎,几乎未经历过什么风浪,眼下这样声势浩荡的场面,着实有些令他不知所措。
他强自按捺住心神,镇定下来,走到静坐示威的百姓前,拱手问道:“在下乃刑部侍郎黎曜,不知诸位今日集会于此,所求为何?”
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
区区侍郎,不足以将这件事闹至石破天惊的程度。
黎曜心下一沉,不谈判,便意味着不肯有丝毫退让,这些百姓恐怕所图非小,如果只是这般相安无事的对峙,倒也罢了,怕只怕……
正想着,街头突然传来一阵喧哗,裹了蹄铁的马蹄落到青石地面上,如同疾风骤雨,裹挟着紧张焦灼的气势,令人呼吸一滞。
来人是负责巡视京师治安的京畿守备曹守成。
京城治安的最高负责人,自然是执掌南北两衙禁卫军的贺夔,但禁卫军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有时候声名甚至会盖过职权,所以他们自然不会铺下身子处理京城中每日鸡飞狗跳的大小纠纷,这些琐碎且必不可少的事务便压到了京畿守备身上。
百姓的大规模聚集请愿,本就是最值得提防的事情,更何况事情是发生在坐落着九大九小十八处衙门的外皇城。
曹守成人如其名,行事稳重得近乎死板,严格遵循规章办事,不肯有丝毫徇私通融,因着这种不肯灵活变通的处事方式,曹守成几乎得罪遍了朝野上下。
但贺夔看重他这种近乎迂腐死板的性子,力保他待在了京畿守备的位子上。
所以在朝中所有官员眼中,曹守成自然避无可避地被算作了贺夔的人。
“何人在此闹事?”
像黎曜一样,曹守成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固执的沉默如同一道密不透风的墙,落在曹守成眼中,便成了对官府的蔑视和目中无人的对抗。
明晃晃的刀剑亮出,烈烈燃烧的火把撕裂夜空,剑拔弩张中,气氛渐渐凝重。
黎曜见势不好,连忙插到曹守成身前:“守备慎重,此事关系甚大,切莫对百姓动手,我已派人通知尚书大人,眼下还是静观其变的好。”
可曹守成却丝毫不肯理会黎曜的良苦用心,两道黑眉一蹙,语气如古井一样一板一眼,毫无起伏:“官衙重地,寻衅滋事,挑衅国法,我等天子朝臣,如何视而不见?”
“百姓只是静坐,并无过激言行,我看此事必有蹊跷,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的好。”
“问而不答,分明是刁民闹事,依我朝法典,便该统统抓入大牢。”
黎曜冷下脸,虽然对曹守成的不近人情早有耳闻,但如今真正打起交道,他才知道曹守成为何会在朝中风评如此之差。
过于死板保守,不思虑后果,何尝不是另外一种莽撞冒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