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嬷嬷坐在矮脚凳上喊道:“下一个。”
“来了,姜嬷嬷,轮到我了,快看看我的茶叶能轮上几等。”一个三十多岁的娘子赶紧拎着自己的篮子送到姜嬷嬷面前,将上面遮着的布打开,露出里面嫩嫩的叶子。
因为担心这些村人胡乱采一通,所以送来的茶叶经姜嬷嬷验看过后给出三等,上等、中等和下等,大多数人送来的都是中等,也就是十五文一斤,上等的则是二十文,下等的则是十文,也有那滥竽充数的直接被姜嬷嬷打回去了,有那不服气想要闹事的,看到带着一狼一狗走过的卫远,什么声音都掐在嗓子眼里,灰溜溜地走了。
姜嬷嬷伸手进去翻了翻,看了在面上的还要看里面的,甭以为庄户人家都是淳朴老实不会耍心眼的,之前就碰上一个上面看着是好的下面却是最差的情况,不过在看过姜嬷嬷检查得仔细严格后倒让这种小心思歇了下去。
“中等,一边过称去。”姜嬷嬷连个笑容都没有,在村里人眼中依旧是脾气古怪。
“唉,好的,好的,谢谢姜嬷嬷了。”得个中等就让那人开心极了,比下等的一斤就多出五文钱。
“下一个。”姜嬷嬷继续叫人。
“哎,我来了。”走过来的是个年轻的娘子,脸上堆满了殷勤的笑容,让边上等着验看或是已经过了称想看别人家收获的村民都看向这人,无他,这人是姜家进门还没两年的小娘子,昨天还没看到这人,今天咋就来了,看那模样是想跟姜嬷嬷套近乎?
姜家的事谁不知道,虽有人背地里说姜嬷嬷无情,但也有不少人指责姜家人做事不地道,见了好处才知道要往上贴,怎能让人不心寒?
这新进姜家的小娘子难道不知道姜家的旧事?
“姑姑,我是姜石头家的,平常总听石头提起姑姑,我跟他说该多来看看姑姑,可石头总不好意思,他这人性子腼腆姑姑你可别笑话。”边说边将筐送过去,可发现姜嬷嬷听到提到姜家,连眼皮都没抬,脸上的笑容不免有些僵住。
姜嬷嬷对事不对人,所以只看筐里采的茶,一看就生恼了,对旁边人说:“给她过秤,五文钱一斤,明天再送这样的茶叶过来,干脆也别进了!”
毫不留情的话让小娘子脸一下子涨红,虽然想跟这位姜家几乎无人敢提的亲戚套近乎,可到底年纪小脸皮薄,这被打了脸眼泪都快出来了。就见人咬着牙恨不得提脚就要走,她以为再如何做长辈的都应该照顾一下小辈的,当年的事又怪不到小辈身上,就像她听旁人说起过的,往后给姜嬷嬷披麻戴孝的还不得是她家石头。
“下一个!快点!”见人没动,姜嬷嬷在耐烦地催促,现在除了茶叶与黎澄,别人她可没耐心去应付。
后面人群里有与这小娘子一起采茶的人就笑出了声,采茶的时候偷懒不说,还几片叶子连着一起掐,说什么不都是叶子么,有什么区别,如今还装什么委屈呢?
黎澄过来时正巧看到姜家的小娘子羞愤离去,当然也没忘记带着钱。
徐娘子自己事情做完后也过来帮忙,见黎澄看向那人离开的方向,便小声告知了那人的身份。
黎澄勾唇笑笑,姜嬷嬷怎么处理她不会干涉的,茶叶与茶酒,姜嬷嬷都算半个主家。想要蒙混捞钱,也得看姜嬷嬷给不给面子。
黎澄见插不上手,便没出面只站在后面看着。有几人看到她特地过来跟打招呼,张桂提了空筐正要走,也过来与她说了几句话。
旁边同村的人都羡慕张桂,尤其是那些做儿媳的。张桂得来的银钱杨娘子并不会收了去,全作了她的私房钱,平时做好针线活去镇上卖了同样如此,哪里像别的人家的成天盯着儿媳手里的银钱,生怕背着藏了私房。
里正家那大儿子指望不上了,之前倒不少人盯着二儿子杨文成,可里正两口子早早放出话来,他家二小子是要参加科举的,不急着说亲事。放榜的消息刚刚传到乡里,杨文成已经过了县试,只要再过了府试,那可就是秀才了。
现在谁家不羡慕杨娘子,大儿子孝顺,二儿子长进,三儿跟着城里请来的武师习武,最小的姐儿也身体健康,等大儿媳张桂再给他生个孙子,真要成了全村最有福气的娘子了。
“对了,澄姐儿,今天杨山家的也上山采茶去了,只是带着儿子比我们慢了些。”张桂想到就跟黎澄提醒了一声。
“我听当家的说在镇上看到杨山了,他居然还跟那小寡妇在一起,真不打算回家了。现在看看杨山家的倒是个好的,至少没将儿子扔在一边不管。”旁人有人替她说了一句。
普通人大多如此,总会同情弱者,而且这段时间杨山家的居然在家老实过起日子来了,杨家里的地虽然一个人收拾不来,好在杨家其他族人看杨山对不起她以及还有个孩子要养,农忙时候都会帮着一起收拾了。
换了以往杨山家的恐怕都不会客气一句,这一次倒是送水送吃的,让人怀疑是不是换了个人。
黎澄这段时间忙碌,所以对杨山家的这些变化倒不清楚,如果真有所转变倒是件好事,最好能离了那个渣男自己过日子,不过这个年代可是劝和不劝离。
“还有没有人了?没人我就要收了。”姜嬷嬷朝人群喊道,喊了两遍没人回话后就要起身回去,这些茶叶还要挑捡还有阴晒,哪一步工序都不能偏差了,否则就要影响茶的品质。
刚刚提及杨山有的人朝后面看看,还好,外面有声音传来:“等一下,还有我……”
黎澄也说不清有多久没见过杨山家的,这一次造型还真特别,不知在哪里摔了跟头,形容狼狈得很。与过去一样不修边幅显得邋里邋遢,不过后面跌跌撞撞跟着的儿子倒是穿了一身半旧的还算比较干净的衣裳。
村里一些人忘了以前的不快,关心问道:“杨山家的,你这是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