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月九号,国家台又一档全新的栏目正式上线了。

百家讲坛,提前了四年,节目的内容和方式也有了不能说小的调整,但更吸引人,更好看了。

九号晚上八点,百家讲坛首播,第一辑,含广告时间四十八分钟,比原计划超了三分钟,到也无所谓。

本栏目由军宣部,宣传部,文化部,教育部四部主办,国家台承办。

艾教授第一次出现在千家万户的屏幕上。

按照张铁军的意见,第一期节目只有百家讲坛的主片头,上来就开讲,副片头放在了每一辑的片尾出现。

这是为了避免电视观众看了副片头就失去了兴趣换台,这也是大部分人看电视的习惯,总是会主观的进行判断。

就像亮剑刚刚上映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直接换了台的,勾不起一点兴趣,然后复播的时候恨不得抱着电视睡觉。

艾教授的课程是教员的思想和军事理论,就这个标题在九七年这会儿十个人看了起码得有七个人换台。

课程好不好看(听)事实上和标题的关系并不大,主要还是看主讲人的风格和魅力。

就像张铁军上学那会儿,他就特别喜欢上学的并不好的几何课,因为那个马老师讲课就特别吸引人,风趣幽默又能调动学生的热情。

学不学得会是一码事儿,但是好听啊,爱听。

张铁军坐在电视机前从头看到尾,满意的点了点头,稳了。艾老师的风格果然是那么鲜明。

“这个节目也是你弄的呀?”张爸跟着看了一遍,感觉也是挺好。

“嗯,我设计的,这个人也是我找来的,算是开门炮打响了。”

“挺好,这样的节目多整点,比那些蹦蹦跳跳的好看,还有意义。”

“那可完了,”张妈在一边接话:“电视以后就改课堂了呗?那还叫电视台不?叫电子大学?”

“你懂个屁?”张爸斜了张妈一眼。

“铁军你看你爸现在能耐了不?天天就这么斥巴我。”张妈笑着问张铁军

“嘎嘎的一家之主。”张铁兵在一边溜缝:“老得瑟了。”

一家人都笑起来,张爸吧嗒吧嗒嘴,有点心虚。

张铁军他们几个人带着妞妞是今天下午坐着自家旅游来到岛上的,来了岛上也没逛,就直接回到家里安顿下来收拾了一下。

王飞和豆颖抱着小童童也住在家里,还有蒋卫红一家,李树生一家。

反到是过来的亲戚朋友们都没住在家里,都去了酒店,可能是感觉在那边更自在一些吧,反正离的也不远。

玳瑁岛的整体形状有点像魏碑字贴的那个点,有棱有角又不失柔和,上尖下宽这么一个不规则的三角状。

这一片海域里面的岛基本上都是这么个形状,这个应该和洋流有点什么关系,到了亚龙湾和海棠湾那边岛又变成了倒三角形。

从海棠湾再往东的海域上的岛就都是不规则形状了。

海南只有东侧有岛,整个西边都是光洁溜溜的,一个小岛都没有。

玳瑁岛的南侧是山,最高峰有一百二十多米高,从岛的最北端海滩开始到山脚下是一个一公里的缓坡,地势逐渐抬高。

山峰的总体是斜的,从西北向东南斜,平缓地带整体就像一根向左倾倒的胡萝卜靠在山体上。

这就造成了岛西侧的海滩只有北边不到八百米,余下都是礁石区和悬崖山壁,而岛东的海滩足足有两点四公里。

岛南就不用说了,全是大小礁石和山崖,到是在岛的西南角上有两座相连的山峰,叫牛岭。本地人叫牛鼻子岭。

牛鼻子岭和大岛中间隔着不到两百米的,全是礁石的浅海,是个赶海的好地方。

牛鼻子岭和主岛中间这片浅海已经被铺上了可以通车的海上长桥。

在牛岭的东侧五百米,主岛的崖壁区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小港口,有可以停大船的客运码头,也有游艇码头。

牛岭确切的说是两高一低两大一小三座岛尖尖,从北向南排列,北面的最大,南面的最小。

最北侧的就是牛鼻子了,最大最高,上面都是树木植被,中间和后面最小的两个基本上就全是由礁石组成的,很漂亮也很险要。

最大的一个有两百一十几米长,一百一十几米宽,最小的一个就是一片拱起来的礁石。

最高的峰顶立着一座纪念碑,叫无名英雄纪念碑,碑文是张铁军写的,用以纪念千百年来为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那些无名英雄。

两座高峰中间拉起了吊桥,也修建了环行步道和登山的梯阶,环道和通向主岛的海上长桥连接在一起。

游客可以爬山也可以沿着礁石区漫步,体验赶海的乐趣儿。

海上长桥和主岛的环岛公路连接,可以穿过港口区直接去岛东,也可以直接沿着岛西一直走到岛北的潜水区和海滩乐园。

从岛西到岛东,岛东南,整个三公里多的海滩和沙滩上只有两个搭在海面上的浮动式游人码头,一个是潜水区码头,一个是海上游览(快艇)码头。

游客的进出还有游艇都在岛南的港口这里,可以最小程度的降低船只和游人对海岛的影响。

岛上一共有三个直升机停降坪。

一个是为游客提供空中游览的旅游项目,一个是位于港口的内部专用,还有一个是位于居住区的应急机坪。

应急直升机坪的位置就在岛上保留的小渔村和独院住宿区中间,方便进行一些紧急救援任务,比如救火,比如送医等等。

毕竟岛上的医疗设备有限。

岛上保留的小渔村也是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过重新规划修建的,现在住在这里的渔民人家都是东方的职工。

小渔村其实并不小,整个村子差不多有三百七十多亩大小,整体上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连街巷和小路都尽量在原来的位置。

和酒店大门前那边一样,这边的院墙和房屋的外墙都使用的原来老房子拆出来的珊瑚石,样式也还是原来的样子。

只不过房子都是新建的现代式居所,地面也全都铺上了青石,墙上爬着花藤,街头巷尾全都栽种了树木。

这里也不是全都住着渔民,先进的渔船不靠人力,村舍大部分都是用来租给游客体验生活的民宿。

渔村的最北侧是一条从东海岸斜着伸到山脚下的马路,叫玳瑁中路,这是一条商业马路,两边都是各种店铺。

这些店铺有海岛管理中心自己运营的,也有租给私人经营的,什么都有。

玳瑁中路在山脚下和灯塔路相汇,然后向西连接环岛西路。灯塔路通向位于岛上最高峰的灯塔,也是岛上唯一进山的道路。

岛上的山并不对外开放,除了补栽树木没有进行任何的人为开发(破坏),因为要保护山上生活着的一个猴子族群。

张铁军让人把山里缺树的地方还有灯塔附近全都种上了各种果树,给猴群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家园。

在小渔村的西侧,玳瑁中路东南这一块区域是个三角形,占地大约有一百六十亩左右,

这就是海岛管理中心的行政区,管理中心的所有部门都在这里办公,包括住宅区和功能区,水电中心等等。

而在这条总长度接近一公里的道路以北,就全部都是新建的旅游区域了。

在这个三角形的右侧,也就是挨着小渔村的地方,大山在这地方突出来了一块,形成一块不到二十亩地的高坡。

这块高坡不管是东西还是南北来算,都正好是处于大岛的中心点上。

老张家在岛上的住宅就建在这个地方,出来向左进入行政区,向右就是小渔村,门口就是小渔村的中心巷。

岛上的安保基地就建在老张家院子的右手边。

说是高坡,就是位于山脚下嘛,比周边能高出来一些,高了有三米左右的样子。

实业公司用珊瑚子把高坡改造成了一个高台,然后在高台上建了一座城堡。

media-idx=\"1\"\/

山西晋城沁水县湘峪古堡

真的是一座城堡,中式城堡。

media-idx=\"2\"\/

湘峪古堡。城堡这东西是老祖宗玩剩下的淘汰建筑

整个城堡的外墙全部都贴了珊瑚石,珊瑚石上爬着爬墙虎,站在外面马路上看距离地面最近的窗子都得有五米高。

因为受地势和和考虑到视野问题,城堡的主体建筑建在外侧,院子在建筑的后面被主体三面包着,直接和大山连接在一起。

不是真的连哈,中间有墙体和树林做了隔断的,要不然那还了得?

城堡一共分为一栋主楼和四栋附楼,主楼在正中间,在主楼的露台或者观察塔上都能直接看到大海和整个岛上的风光。

从外面马路上看着有那么老高,其实主楼里面也就是三层半,附楼只有两层半,都不高,但是大,又宽又大。

看完了百家讲坛,张铁军就从屋里出来来到楼顶的露台上,就着海风点了根烟,居高临下的打望北面的旅游区。

……其实他啥也看不见,隔着好几百米呢,也就是能看到玳瑁中路上的路灯,还有旅游区里的路灯和酒店的一点灯光。

办公区里甚至连路灯都熄灭了,黑乎乎的一大片,只有三个入口大门那里的安保室还亮着灯。

都不如看大海,这个时候的大海反射着不知道什么光,一片波光粼粼的样子。

脚下的小渔村的巷子里也都安装了路灯,暖黄暖黄的灯光照亮着陈旧又新鲜的街巷,在一片黑暗当中勾勒出曲曲拐拐的光图。

远处大海的涛声很稳定,海风吹来大海的味道和偶尔的海鸟叫声。

“你在看什么?”徐熙霞走到张铁军身边往他看的方向看:“啥呀?”

“啥也不是,我就是抽根烟。”张铁军在她脑袋上搓了搓:“冷不冷?”

“不冷,这边就是有点潮,这几天都是阴天风好像也大了。”

“能住习惯就行,你们去没去海边玩儿?”

“去了呀,不去海边还能干啥?来都来了还能天天在屋里待着啊?老太太都去坐了一圈船。”

“谁拽的?她才不会主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