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五郎安排了副手接管外城铺子的生意,自己还是跟着公子去福建,扩展生意规模。
小竹小兰自然是跟着去的,余有粮则是习惯了京城的生活,不过贺宣给他放假,让他跟着船回东昌府看看余叔余婶。
自己也要回去一趟,反正去南边会路过,耽搁两天时间而已,总不好学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跟京城的几位好友道别,没说谢端调任的事情,只是说自己有些生意在南边,要去处理,可能一时半会儿不会回来,等稳定下来,就给大家写信。
傅晶有家族做倚靠,顾川泽却没有背景,贺宣只能隐晦的提了提,做好自己的事情,别馋和太多,要是拿不定主意,可以去陆府寻求建议。
先行出发的这一队人马,带上了两人不常用的生活用品,到了福建,可以先去泉州落脚。
他们带着贺宣亲笔书信,贺青看了就明白怎么做。
忙完公事,陪了长辈几日后,谢端跟贺宣一辆马车,轻装简行出发了。
本来就不想惊动太多人,大件行李都由护卫们先行带去通州。
走的悄无声息,没有人相送。
再次来到城外十里亭,贺宣想起三年前三哥追出来的一幕,再次感慨,世事多变。
贺宣中途要回村一趟,谢端预留了时间,就陪着一起去。
在东昌府下船,让下人在码头附近等上几日,两人轻装上阵。
说是轻装,实际上也跟着六个下人,除了余有粮一家,还有伺候两人的小厮,护卫以及车夫。
不能耽误接下来的行程,两人是连夜赶路,才在第二日早晨到了安德县。
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城门,贺宣心生感慨。
以前看着还算热闹的县城,现在却有些落后,好像是记忆里的模样,有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
可街道上还是这几家铺子,几年如一日的招呼客人。
回不去的是自己,心境不同了,见识过更繁华热闹的大城市,才会觉得这里怎么跟自己想象中不一样。
县城里的人好奇的看着这一队人马走过,出了城门,没过一会儿就到三里村。
村里人这会儿都已经去干活了,学堂传出琅琅书声。
一行人直奔盘溪村去,马车过了桥,传来汪汪的叫声。
除了红烧油炸,不会有别的狗了。
今日留在家里的是余婶的小女儿,小兰的妹妹小梅,她已经成亲,夫家就是村里的,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平日里就在贺家干活。
工作清闲,能在村里挣一份工钱,夫家自然愿意。
余有粮下了车,看到最小的妹妹都梳起发髻,脸庞圆润,不再是幼时模样,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问起家中情况,想起公子还没进屋,赶紧让小梅先去找父亲。
带的行李少,也不用其他人帮忙,几人就进了屋,余有粮把马匹带去牲口棚栓好。
余叔过了好一会儿才到,进家门这会儿气都没喘匀。
“公子,您回来怎么不说一声,刚才还听村里人提起有马车进村,我都没想到是您,我得赶紧招呼人去县城把老婆子叫回来。”
余叔说了一串话,儿子都没见到,又想去看看儿孙。
“没事,余叔,坐下说,找个人去县城带个话就行,不用您亲自跑一趟,有粮一家也来了,您孙子都还没见见呢!”
贺宣看着余叔灰白了头发,脸上褶子也多了起来,不过精气神还好,看着就有力气。
提到孙子,余叔满是期待,周美芳带着儿女见过公公,一走就是三四年,书信都不方便。
难得一家人团聚,贺宣让他们先回去好好休息,舟车劳顿,有话慢慢说。
自己也得洗漱下,补个觉,昨天赶路赶得黑眼圈都出来了。
村里这几日忙着秋收,余叔安顿好了儿子一家,就急匆匆让人带话去县城,让余婶买菜卖肉,公子回来了,可不得准备好饭菜。
家里安顿好了,忍不住又往地里跑了一回,让佃户们好好干活。
贺宣一觉睡醒,确实没想到村里这么忙,正好赶上秋收的尾巴,也难得没被村里人围着问东问西。
让三哥自己在村里转转,贺宣打算下午去村里找族长和二叔,看看族里需不需要帮助,顺便去趟老宅,拜见贺母。
贺母这些年变化很大,眼看着讨厌的人过的越来越好,自己两个出息的儿子,却因为各种原因蹉跎在家,让贺母变得越来越不平。
虽然嘴上不说了,但心里就觉得是贺宣吸走了贺家的运气。
年节上香祭祖的时候都跟去世的贺父告状,说贺宣都不回来祭祀,让贺父别保佑他。
多保佑老大老二,三个孙子,只要孙子考上秀才,就给贺父多多准备祭品。
眼看着贺宣升官发财,内心嫉妒,跟几个孙子说让四叔带他们去京城念书,以后有大出息。
其实不盯着贺宣,贺家在村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人家,贺母的生活比村里的老人要好的多,日常还有下人伺候。
可惜人都是不知足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尤其是族学考出童生后,里甲里长们都围着两个童生夸奖。
自家孙孙却连初试都没过,贺母就认定是贺宣搞的鬼。
他跟贺二叔交好,就不肯认真教自己孙子,自家孙子要是能去京城拜个好师傅,别说童生,秀才甚至状元都不在话下
小孩子都是喜欢听好话的,两个大点的孙子就把贺母这话当真了,觉得四叔回来了,会带着自己拜名师,不把村里学的这点东西放在眼里。
上课不认真听,下课跑的比谁都快,这成绩能好起来才怪。
贺母看到贺宣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些认不出来了,成长期的男孩变化大,加上贺宣锻炼出来一身气度,就像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公子,跟记忆里那个闷不吭声偷偷看自己的娃娃一点都对不上。
贺母坐在正堂,想说些什么,蠕动了嘴唇却没开口。
贺家大兄这些年经过琐事磨炼,身上完全没有了年轻时读书人的气质,大腹便便,要不是个子高撑着,看起来跟个暴发户没啥区别。
一开口,满嘴的奉承。
说起当年自己照顾贺宣,找人帮他盖房子,出钱出力的。
乍一听,贺宣都以为自己记忆错乱了,不是他把自己赶出去,能去山脚下盖屋子吗?
而且一开始他哪里肯盖房子,还不是三爷爷压着才肯的。
跟他们争论这些都没有意义,勉强自己坐了好一会儿,把带来的礼物送上,贺宣就提出告辞。
贺家大兄留贺宣吃饭,让他跟几个侄子亲近亲近。
贺宣并不多说什么,自己现在的能力,只要不愿意,村里人留不住自己,来这一趟,只是面子上过得去就好。
走到村里的学堂,孩子们都下课,回家吃饭了,贺二叔在屋里收拾教具。
虽然只是几间小屋子,贺宣看着却觉得生机勃勃。
跟二叔聊了会儿天,直到二婶来送饭,才提出回家吃饭。
不出意外,又被留饭了。
告知家中有客,得回去作陪才行。
贺宣到家没几个时辰,村子里人都知道他回来了。
下午家中就聚集了几个长辈。
把村里发生的事情都了解了一遍,贺宣也只是听着,没有过多插手的意思。
告知贺族长,自己这趟回来后,以后回来会很有限,但是可以书信往来。
得知贺宣只能停留两日,贺族长很是不舍,但也没有提出为难的要求。
只是带着贺宣去祠堂祭拜祖先,又陪着给贺父,三爷爷上坟。
村里发展到现在的模样,贺宣的功劳很大,贺族长虽然说不出好听的话,但知道不能拦着贺宣展翅高飞,只有他过的好,才能照拂到下一辈。
问起贺宣的婚事,贺族长倒是没有给贺宣说亲的想法,就算村里的女郎都愿意嫁,但也知道配不上。
而是关心晚辈,就算贺宣再能干,这种大事还是要长辈出面,贺母是个什么情形族长心里有数。
贺宣没说什么,这话题就很快揭过。
除了村里的长辈,县城也有师长好友,贺宣特意空了上午的时间去看望周夫子。
敏学学馆这两年在县城的风头十足,出了一位进士,秀才童生也有好几个,附近几个县城的人都想把自家孩子送进来。
不过周夫子精力有限,对于孩子的资质要求高。
看到贺宣,也很是高兴,还让下人去叫了县城的几个学生过来,都是跟贺宣相处过的。
其中有周毓风,罗康华几人,剩下几个就有些认不出来了。
贺宣问起朱宇博,他最健谈了,今日怎么没来?
周毓风比起年少时,看起来更加沉稳了,嘴边已经续起小须,说朱宇博外出进货,要个把月才会回来。
曾经只想着玩乐的少年,也背负起养家的重任。
太久没相处,大家都有些陌生,加上贺宣现在养成的气场,也没有同窗敢多问什么。
周夫子问起顾川泽,贺宣也简单说了几句,考上翰林院的难度,顾兄平日里如何用功。
过了个把时辰,贺宣就告辞了。
两日时间匆匆而过。
谢端也没闲着,重回故地,去了趟碳山,看着被挖掘了许多黑炭的大山,已经缺了一大块。
山上人来人往,各安其事。
剩下的时间,除了陪小四一起上坟,倒也没有什么在意的事情,看到家中好久不用的烤炉,心血来潮,想着给贺宣做烤鱼。
结果这烤炉风吹日晒的,里面都生了杂草,光是清理,糊黄泥,都要两天功夫,哪里还能做烤鱼。
等贺宣知道三哥的想法后,安慰他,到了福建,就在家里做一个更大的烤炉,不管是烤鱼,还是烤鸡,烤羊都可以。
两人来时静悄悄,走的时候也没让人送,叮嘱余叔余婶保重身体,让余有粮在村里多呆些日子,过完年,再回京也行。
清晨时分,一辆马车离开了三里村。
十一月初九,船只靠岸,终于到了福建,贺宣下船的时候,感觉身子有些飘,这是船上呆久了,踩在地面上都不适应。
再次回到这里,贺宣跟三哥说起第一次到福建的情景。
这里一直都是夏季,冬日也不冷,明明京城已经要穿袄子了,可福建百姓还是单衣,甚至许多纤夫,劳力为了省布料,只穿着打补丁的裤子,露出干瘪黑瘦的上身。
叫了马车,往府城去,一路上可以看到路边的野花开的灿烂,还有些蜜蜂在采蜜,好像春天似的。
早前个把月来的侍卫们,已经安排好了住宿的地方,两方人马接洽后,很快就到了落脚地。
贺青接到吩咐,就在码头附近买了庄子,本来是想买商铺的,但是这里的店铺本就抢手,轻易不会出售。
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稍远些的地方买个庄子,地方不大,用来耕作是不够的,但是存放货物,安置下人手,还是够用。
因为时间紧张,只简单粉刷了一遍,还没来的及更好的修整。
谢端和贺宣凑合住一晚,明日就去府城,交接了职务,县衙自有安排好的住宅。
等两人安顿下来,已经是腊月里。
谢端忙着跟手下的官员磨合,一步步摸清楚福建这边官场上的情况。
外任的官员,跟京官差别很大,主要是自主权利大。
京城这点地方,到处都是官员,但凡被御史抓住错处,就是一顿弹劾。
但是外任的官员,除非真的很过分,只要不管过界,同僚都当睁眼瞎。
谢端要练兵,都指挥使没意见,想练就练。
其实都指挥使管着好几个地区的事务,都是下面的人主动去汇报,平时也不轻易来查看。
所以福建这边谢端的职位在武官里已经算到头了,文武体系不一样,负责的事务也不相同。
哪怕底下的官员,觉得谢大人新官上任三把火,面上还是要服从,私底下就小动作不断。
出工不出力,谢端忙就是处理这些阳奉阴违的人。
贺宣则是把生意扩展,按道理来说,正事应该是打听这些海运的世家,但是贺宣没有一个好插进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