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时脑海里都是关于自己是傻子的记忆,亲娘的拼死保护,祖母的嫌弃,姨娘的算计、取笑,亲爹的漠视不理,一时间连心都凉得透透的,尤其记得三舅在门外叫骂,说是因为丁家无福缺德,才累得他们兄妹三个变成傻子,最后却要嫌弃他们。
亲娘为了治好他们的病,执意和离,要带他们远离丁家,更是不远数百里之遥来到府城落脚,就为了带他们到寺院治病。
只是睡了一觉,他们的病就好了。
梅家三兄妹有了新的名字:梅成、梅绩、梅雪,小名:大宝、二宝、三宝。
被叫大宝的梅成一脸黑线。
琬琰道:“要不叫大蛋、二蛋、三蛋?或者是大毛、二毛、三毛,喏,选一个!”
梅雪连连道:“娘,还是叫大宝、二宝、三宝吧。”
琬琰给了一个你还识趣的样子。
梅成觉得这是亲娘的恶趣味,梅绩一脸蒙懂,笑得很甜。
奶娘与她儿媳进来服侍时,看三个孩子正在自己穿衣服,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地上。
琬琰道:“当年的高僧没说错,大宝、二宝、三宝的病全好了!”
奶娘歪着头,“大少爷,记得老奴是谁不?”
“你是桂嬷嬷,是我娘的奶娘。”
奶娘搂住梅成就是一阵欢喜,“谢天谢地,大少爷果然痊愈了,高僧算得可真准啊。”
府城有一个妇人,连生三个孩子都是傻子,在灵隐寺住了一宿,三孩子全健康了,听说是菩萨显灵。
琬琰没扯到自己身上,带着三孩子回到府城,先给梅成、梅雪启蒙,男孩、女孩一视同仁,外头的书籍太贵,她就自己用梅氏的笔迹默写了几本启蒙书籍。
得暇时,她让梅成、梅雪给娘家父亲、三哥各写了一封信,说三个孩子康复了,夸当年那位相面的高僧说得真准,还将两孩子写的字寄给父亲看。说她现下以长子之名立了户,开了点心铺子,在府城置了田庄,日子也安顿好了,希望父亲、母亲若得暇来府城作客游玩等云云。
梅三爷接到信,就到处与朋友说,“当年给我妹子相面的高僧说得太准了,我妹子三孩子痊愈了……”
时间久了,也有消息传到丁家,可丁家依旧不信。
丁长楠不肯读书,时不时溜出门偷玩,还与一些市井的孩子学会逗鸡溜狗,小小年纪就学会去青楼看美人。
新太太不敢告诉丁长楠,怕挨骂,束着下人,不许将这些闲话递到老太太跟前。
梅绩再大一岁时,也跟着大哥、二姐进了后院书房读书识字,琬琰让梅成的学习进度略超同龄人后,在府城挑了一个声誉、人品不错的私塾,让他去私塾读书。
又两年后,十二岁的梅成一举通过童试,成为一名秀才。
梅雪写信回外祖家,将这好消息告诉了姥爷、姥姥并三舅。
十二岁的孩子做秀才了,那可是府城之地,神童云集,这得多厉害。
梅老太爷一高兴,就催着长子准备土仪,要去府城看外孙,再探望探望女儿。原准备出门时,却染了风寒,不得不取消行程。梅三爷想去府城,就主动登门,说他要去府城看妹子,再恭贺大外甥做了秀才,望家里要不要捎东西过去。
梅三爷这几年过得不错,镇上有铺子、县子也有铺子,他是不过问的,与妻子说好,每个月给他五两银子零花,其他的他一概不管。
梅三太太虽是老实本份,学习起来也很快,半年之后就学会如何打理,将两个铺子打理得不错,每月都有盈利,从最初一个月只赚六七两银子,到如今,一个月能赚三十两银子。家里银钱宽裕,便又添了良田,还买了一家三口的下人。
长子也被她送到私塾读书识字,三个小的还在家里,小儿子只等大些也去读书,两个女儿学着女红,也学打理铺子等庶务。
玻璃小屋里的梅氏看到自己长子成了秀才,激动得难以自抑,真是太出息了,白日在私塾学习,下学回家还有琬琰考校、检查功课,进展颇快。
她给梅雪聘了一个女先生上门,学习琴棋书画、女红、女容等,“女子学女红、女容,不是为别人,是为了自己多一项本事,学到脑袋里的知识才永远是自己的。”
梅雪很听她的话,每日看琬琰要照应几家点心铺、杂货铺、药铺,她发现娘学什么都快,买了几本医书、药书回来,自己看了就会瞧小病,坐诊了几个月后,就敢拿刀子给妇人剖腹取胎,偏偏还成功了。
府城都在传,说梅夫人是一代神医。
梅氏在空间里看到这儿,“女菩萨,你这么厉害,将来把身体还给我,我做不到怎么办?”
“那你学啊,看我做得多了,你自然就会了。本事学了是自己的!”
又来了,她就是这样教梅雪的。
梅雪的女先生教了不到半年,有府城的同知大人重金聘她,她请辞去了同知大人家。
侍女小红扁着嘴:“小姐,早前明明与太太说好,要教你一年,这还不到半年……”
“唉,谁让我这么厉害,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好歹也是府城小有名气的才女。同知夫人以为是她教得好?哼,哪里知道是我娘教得好!请辞就请辞吧,一个月还有七两银子的供奉呢,没了她,我们家还省钱了。”
梅雪不以为然,娘的本事很厉害,要不是太忙,她就跟娘学了,现在就跟娘学,再不跟旁人学习。
空间里的梅氏现下很刻苦,不学不成,她不想露馅,想着会医术也不错,将来她学会了,还能教子孙,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技。这话是琬琰说的,梅氏因着这儿,学得更刻苦了。
梅成十二岁做秀才,梅绩在十一岁时也通过童试,消息传出,在家都觉得梅家兄弟太厉害,而这时,梅成已长成少年人,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举人老爷,正准备前往京城参加会试。
奶娘、奶爹都上了年纪,故土难离,琬琰就将他们留下看老宅、打理点心铺子,其他的铺子都转手出去变钱,二进小宅也当成祖宅留下。
琬琰带着三个儿女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这一路既要陪儿子应考,还得在京城备下一份家业,以备将来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