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三百一十六章 勿有大功于家国,但求小恩于君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一十六章 勿有大功于家国,但求小恩于君王

“即便是错了,也能全部推倒重来,不是什么大事。”张居正摊开了王崇古的奏疏,十分肯定的说道。

时间一久,王崇古发现,小皇帝和张居正说话的风格,非常接近。

一旦涉及到国朝大事,都会如此的肯定,不是那种模糊的、让人浮想联翩的套话,很多人都会把这种套话,理解为人情世故。

帝国的决策层说些模糊话,那不是人情世故,是没有政治担当,模糊的套话谁都会说,可担当不是每个人都有。

张居正让游七拿来了自己的印章,而后在王崇古的奏疏上骑缝章下印,还给了王崇古,这代表这本奏疏,张居正真的在支持,而不是口头说说。

张居正人在西山宜城伯府,丁忧之后,朝臣们或多或少都有所顾忌,不愿前来,张居正以为王崇古是来找他下印联名上奏,毕竟办这个事儿,王崇古还缺了点勇气。

王崇古则是在朝堂中,陛下身边,知道自己被张居正不喜,也知道陛下对张居正意见的重视,其实是来询问张居正的意见。

目的不同,但结果是好的。

王崇古和张居正谈起了关于监当官的危害,对于高拱所言,王崇古作为毛呢官厂、西山煤局的督办,再清楚不过了。

王崇古看着张居正说道:“两宋时候,官营勾当,在国朝财经事务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两宋朝廷财政的主要来源,田赋在两宋的收入不足三成,而商税超过了七成以上,所以两宋不设田制,不抑兼并,国朝仍然富足。”

“监当官的制度在运营中,逐渐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第一,则是旱涝保收的官营勾当,人浮于事,各级官员尸位素餐,生产效率极为低下,入不敷出,导致只能不断提高垄断货物售价,最后闹到了两百文一斤煤的地步。”

“管理毫无法度可言,没有任何的规矩,一张条子,可能官厂数年经营就毁于一旦,浪费严重,大家都在损公肥私,损公家而肥私门,自古有之,屡见不鲜,这是制度缺失导致的问题,这是坐失,就是浪费和侵占。”

“第三,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僵化变得普遍,僵化就会带来巨大的行政成本、运营成本,就像一条百足之虫,看似活着,其实早就已经死了,成本如同九天那么高,而僵化最大的问题是,任何技术的进步,都会视为改变,而改变就会造成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损,技术进步被压制的结果,就是成本的逐步升高。”

“第四,则是在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官厂官营勾当的商货,价格奇高无比,而百姓们普遍不认可,这个时候,为了能活下去,就要借助行政力量,将所有的商货变成官营垄断特权经济,这个时候,官营官厂勾当就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候,而国朝也变的危险了起来。”

王崇古这本奏疏里的内容可不仅仅说的是监当官制度的好处,还有坏处,以及两宋的教训,作为官厂督办,王崇古对这方面感触极深,所以他一直在鼓励民坊加入到羊毛生意里来,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也。

对于官厂也是如此,想要让官厂活下去,内外出入,都要有压力,要刀刃向内,也要不畏惧民坊的竞争,这才是官厂长治久安之道,两宋殷鉴在前,不得不防备这样的事情发生。

高拱听完了王崇古所言,满是疑惑的问道:“你都知道啊,那你还弄这个作甚?!地方多一事,则有一事之扰;宽一分,则受一分之赐。”

“是,这些监当官在你们这些大员面前,温顺的如同家犬一般,可是出了门,面对百姓的时候,那就是豺狼虎豹,那就是魑魅魍魉,能把百姓生吞活剥!”

“你这是作孽!”

高拱谈的是这些监当官们在地方干的那些事儿,什么监当官,不过是官匪而已,打着朝廷的名号,四处劫掠罢了,鱼肉乡民的从来不只有势要豪右,还有各个衙门。

“一个衙门养几千衙役,约束不严,每到夏秋两税的时候,这些个衙役下乡征税,那都要打的头破血流,你这本奏疏,根本就是在为虎作伥!”高拱气急败坏,一甩袖子站了起来,走了两圈,气呼呼的坐下。

王之诰一言不发,他觉得高拱说的有道理,百姓背上,压着三座大山,一座是藁税田赋,一座是谷租佃钱,一座是乡部私求,藁税是朝廷的,谷租是缙绅地主的,乡部私求则是地方衙门的走狗。

千年以来,从未改变。

“太祖高皇帝时,在洪武十八年罢天下十八座官厂,与民休养生息,正是此理,我觉得新郑公虽然言辞激烈了些,可这话,不无道理。”王之诰赞同了高拱的说法。

洪武十八年废天下官厂,太祖高皇帝就是看到了两宋的前车之鉴。

张居正则喝了口茶,看着高拱和王之诰说道:“当时太祖高皇帝连做官的找不全,还要用举荐官,这局面一直到永乐年间仍是如此,比如被人吹上了天的方孝孺,就不是进士,甚至不是举人,还有正统年间首辅杨士奇,也是在建文年间被举荐入的翰林院,同样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

“马上打天下,可是这马上治不了天下,可是这没人,太祖高皇帝就是真武大帝转世,也无能为力,所以当时官厂糜烂,一体革罢而已。”

朱元璋没人可用,那会儿江南反投献的风力蔚然成风,行政力量是需要行政人员去执行的,连人都没有,哪来的力量?

一刀切是实在没办法只能革罢而已,到了永乐年间,官营的造船厂在南衙遍地都是。

张居正思索了片刻说道:“若是今日,陛下一如世宗皇帝、先帝那样,深居九重而对朝政不闻不问,甚至连任事奏疏都不给批,天下缺员过半,那什么朝廷法度,都是一纸空文而已。”

“当然只是假如。”

行政力量缺位在大明是极为恐怖的灾难,洪武初年如此,嘉靖末年、隆庆年间,吏治昏暗,也是如此。

大明官僚机器都不转了,大明就该亡了。

“现在你还活着,陛下怕你,尚且不敢,等你死了,你且看着吧。”高拱一听到这,立刻说道。

时至今日,高拱仍然对皇帝没有任何的信任,皇帝怕张居正,现在励精图治,张居正一嗝屁,这皇帝必定原形毕露,那个天生贵人的懒散劲儿,味儿太冲了,高拱这辈子见的太多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新郑公不能总是拿老眼光看人不是?”张居正还是给自己徒弟回护了一句,懒散?谁敢说当今陛下懒散!

勤政如此,唯略逊于太祖而已。

隆庆四年,太子朱翊钧开始读书,一直到万历元年,已经登极的皇帝,还在读《论语》。

还是太子的陛下,的确懒散,读了三年书,连书页都没翻动过,毕竟有展书官在,哪里劳烦太子自己翻书?

“你教的好!你教得好!行了吧。”高拱一甩袖子,跟自己生起了闷气。

这事儿就很气人很气人,他高拱教的时候,陛下啥也不会,张居正教的时候,这陛下连张居正那些鬼蜮伎俩的手段都学了去,而且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

这找谁说理去?

还是得感谢张四维,不是这家伙搞了个王景龙入宫刺王杀驾,把皇帝吓到了,张居正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

张居正高拱在讨论洪武年间为何要废除天下官厂,行政力量不足导致的原因,没人可用,当下世势已经变了,现在大明的一个坑三个人在等,这三个人恨不得把占着坑的人给踹下去。

“我为什么肯下印,因为现在大明折腾的起。”张居正再次阐述了自己赞同的理由,监当官这件事,可以做,因为当下大明可以试错,实在是无法执行下去了,再彻底推平了,当做无事发生就是。

这也是张居正为什么萌生自此之后完全致仕的原因,大明已经不再站在悬崖边上,再错一步就万劫不复的地步了。

高拱看着王崇古,再看着张居正,脑海里忽然恍惚之间出现了一句话:勿有大功于家国,但求小恩于君王。

张居正是前者,而王崇古是后者,张居正出身军户,家境并不是势要豪右,他能成为大明首辅,走了多少的路才走到了今天这个地位?张居正真的不明白这个明哲保身的道理吗?

张居正可太明白了,盖谋国和谋身不可兼得,舍身而取国者也。

张居正和王崇古聊了很久,最终确定了大明的监当官制度的大方向,会在松江府率先试点,不断的增补法度,而后推广到整个南衙试点,最后推而广之,一如大明所有新政,都是如此有条不紊。

“张居正啊,你真的该死啊。”高拱对监当官表明了反对的身份,他一个失去了权力的前首辅,而且还是得罪了皇帝的前首辅,不死已经是皇恩浩荡了,他对朝政的决策,没有决策权。

表达意见是他的权力,是否采纳,就是张居正的权力了,你可以说,我可以不听。

大明有试错的底气,那就可以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太祖高皇帝曾言: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而今,你和宰相又有何异?就这一点你就很该死了。”高拱不是无的放矢,这可是当年高皇帝废宰相后的祖宗成法,现在张居正活着没人敢提,张居正一嗝屁,那就由不得张居正了。

“我又不是宰相。”张居正满脸笑意的说道:“我只是首辅太傅而已。”

“恬不知耻!恬不知耻!”高拱被张居正的不要脸给惊呆了,当年张居正怎么说也有文人的风骨,干了就是干了,现在居然学会给自己找补了!

张居正到底是不是宰相,天下人还不清楚吗?!不是宰相,怎么归政?

张居正满脸笑意的说道:“宰相,是同时拥有参政、议政、决策之权,可以监督百官执行,同时拥有自己的幕僚,开府建衙,才是宰相,张某不才,的确符合很多的特征,但是我可没有自己的幕僚,所以不是。”

“这话谁说的?”高拱眉头紧锁的问道。

“陛下啊。”张居正理所当然的说道,敢定义、能定义宰相的那只有皇帝了。

“还要不要脸!要不要脸!”高拱非常愤怒,这小皇帝怎么这么缺德!

改变不了事实,就改变定义?这是贱儒的必杀技,皇帝怎么用的如此炉火纯青!

那是不是要把权臣的定义改为加九锡,冕十旒,乘金车,驾六马,出入用天子銮仪,才是权臣?那他高拱到哪一步了,怎么就被打到了权臣那一侧,永世不得翻身!

这小皇帝简直是没脸没皮到了极点,宰相本就是一个不那么精准的定义,现在好了,就因为张居正没有幕僚,就不是宰相了。

高拱连连摆手说道:“不对,不对,你的张党呢?那不是你的幕僚吗?都是你的门下走狗,你还说不是你的幕僚?”

张居正看着高拱的模样笑着说道:“你别急啊。”

“你当我在西山做这个宜城伯是要做什么,现在张党都是帝党啊,他们之前托庇于我,现在托庇于陛下,怎么都是我的幕僚了,我都说了我是太傅,我收的门下,都给了陛下,这不是理所当然?我哪来的幕僚,你可不能呼说。”

“无耻之尤!”高拱拍桌而起,气的他头晕眼花,大家干的都是一样的僭越主上威福之权,凭什么他高拱被定义为权臣,张居正居然连宰相都不是!

“哈哈。”张居正乐的直拍腿,高拱为什么急眼,他再清楚不过了,要知道今年迁富户可是从南衙迁过来,结果陛下把高拱给迁到了京师来,目的就是让高拱活着,好好看着大明中兴,高拱对新政的评价不重要,高拱难受,对陛下很重要。

眦睚必报的皇帝陛下。

在高拱看来,张居正必死无疑,因为张居正跟制度有矛盾。

大明不设宰相,张居正在当国的前五年时间里,权势远远超过宰相,几乎就是摄政了,陛下改变不了张居正摄政的事实,就把宰相的定义给改了!

张居正跟制度的矛盾还有,钳制言路,都察院、六科本来不归内阁管,但是考成法之下,六科归于内阁之下,言官怵于威,则摧刚为柔,不敢直言,甚至皇帝还说出了言先生之过者斩。

大明的纠错机制是由六科、都察院、天下巡抚、巡按、百官上奏言事实现的,可是陛下这一句,直接把言官的路给堵死了。

张居正和皇帝、内廷有矛盾,第一个矛盾就是张居正不停的尚节俭,把皇帝都逼到了不穿紫袍穿青袍的地步。

在外戚上,李太后打算给父亲、兄弟世袭的侯爵,李伟是武清伯不是武清侯,而张居正反对封爵,武清伯李伟要修宅子,户部工部不给钱;后来武清伯李伟要修坟,张居正仍然不给,最后内廷出的钱;武清伯粗制滥造弄的棉服这些烂事,也被张居正的内阁直接捅到了御前,让皇帝下不来台。

万历五年二月,大明敕造大隆兴寺佛塔礼成,李太后想要大赦天下,暂免不决之令,遇赦不赦的人,也要暂时不做处决,张居正又带头反对,说:

若弃有德而不用,释有罪而不诛,则刑赏失中,惨舒异用,非上天所以立君治民之意矣。

圣母独见犯罪者身被诛戮之可悯,而不知彼所戕害者,皆含冤蓄愤于幽冥之中,使不一雪其痛,怨恨之气,上干天和,所伤必多。

诸囚罪状,皆灭绝天理,败伤彝伦,则其为害,又不止于一家一人,受其荼毒而已。

独奈何不忍于有罪之凶恶,而反忍于无辜之良善乎?

暂免不决之令,就是死刑不斩,是当年世宗皇帝晚年的一个仁政,主要是为了修仙斋醮,但不是完全不执行,而是从御笔所勾,量行取决,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姑息之弊的重灾区。

而张居正的这本奏疏,可谓是指着李太后的鼻子骂李太后妇人之仁,尤其是最后一句:圣母是怎么不忍心看到有罪之人要遭受厄运,而忍心看到无辜的良善之辈遭受苦难的?

这一句,直接把李太后给干破防了,气的懵了好几天,佛塔建成、皇帝即将大婚,这少杀止杀,大赦天下,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个仁心仁政的态度,暂免不决之令,又不是不杀,等到大婚以后再杀也行,结果被张居正指着鼻子骂,一顿数落,骂的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的矛盾,不止于此,李太后信佛,张居正在万历四年,进一步削减了僧侣道士的度牒,甚至到了僧侣道士度牒停发的地步,这一点上,张居正做的很决绝,李太后为此询问过皇帝本人的意见。

朱翊钧解释了其中的内情,停发度牒是为了清丈还田的政令,李太后这才了然其中内情,但是,结结实实的,张居正停发度牒得罪了李太后,你让李太后怎么给佛祖交待呢?

张居正和内廷的矛盾,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张居正是大明杀猪人。

隆庆六年,宗室郡王之上,一共有三万人,到了万历五年,宗室郡王以上,就只有一万五千人了,全都被清汰掉了,而且严格遵守世宗皇帝在嘉靖四十一年制定的宗藩条例,郡王以下自谋生路,郡王以上,除了俸禄,两样不给,这也不给,那也不给。

张居正和文人之间的矛盾包括不仅限于,考成法给百官套缰绳,不许他们混吃等死,清丈法查隐藏田亩、禁止聚徒讲学、查封了六十三家书院,杀了何心隐等知名儒士,清庠序整饬学政,导致学子们三次考不中功名就领不到国朝俸禄。

高拱认为张居正该死,张居正跟边将们来往极为频繁,私下书信极多,而且还庇佑了不少的将领,大明大将军,京营总兵官戚继光,都曾经是张居正的门下走狗。

张居正该死,张居正跟冯保关系缜密,这是和司礼监关系密切,张居正还跟缇帅朱希孝关系密切,给成国公朱希忠请了王爵。

而张居正本人,又眦睚必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私德不修,是个坏人。

这是臣子?这分明就是摄政王!

张居正不该死,谁该死?

他高拱就打算敲掉司礼监,就被赶回了老家,两次都差点做了替罪羊,所有人都要他死,凭什么!他张居正不死?!

王崇古看着高拱,面色复杂的说道:“这件事,我倒是能解释一二,上一次陛下在文化殿议事,有一件棘手的事儿,首辅次辅阁老廷臣,都没有太好的办法,陛下说了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哈哈哈!”

王崇古想了想,忽然释然的笑了。

多!大!点!事!

别的方面当然可以批评张居正,但是能力上,不如张居正就不如张居正呗,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天下也就陛下能跟张居正掰掰手腕走几招了,张居正是臣子,天然劣势,往往还斗不过陛下。

“是孔府的事儿吗?”张居正询问道。

“是的。”王崇古点头说道。

张居正听闻,立刻摇头说道:“那陛下太看得起我了,我对孔府也是束手无策,这事只能陛下来,臣子做不到的。”

孔府的案子越查越是心惊,闹得朝臣们都不知道如何定性,实在是孔府做的太过分了。

拜谒孔庙,入门前,需要买门者以入,就是要给钱,不给钱不让进,你是儒生也得掏钱,而且价格不菲,一个人就要三两银子,是为了修缮孔庙所收,大人小孩都收钱,怀里抱着的孩子,要沾圣人的气息,还要加钱。

天下士人心目中的圣地,到地方先给钱才能拜,孔圣人的庙,都是铜臭味。

孔圣人提倡有教无类,孔家庙则是没钱别进门。

刚入瓮城,就会看到一个楼阁,而后上面有个牌额,上面写着‘梁山伯和祝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浙江,结果孔庙里居然有这么一个地方,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之所以设立这么一个牌额,是为了收银子。

没错,求美好的姻缘,孔庙也能求,价位各有不同,一百一十一两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之类的,孔圣人的业务广泛,连姻缘都管。

过了瓮城,就是仪门,打眼望去,就是一个孔子手植的桧树,这棵桧树,孔府的人说是孔子手植,已经有了灵性,是千年桧树君。

在晋怀帝永嘉三年而枯,那之后便是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到了隋末唐初,千年桧树君枯木逢春,活了!

到了唐高宗乾封三年,这树君又枯萎了,这一睡就是三百七十四年,就是宋仁宗年间了。

这棵树贼有趣,到了南宋建立的时候,枯萎了,到了元世祖三十一年,再次枯木逢春!这树君有灵,到了元末又枯萎了,这一次枯萎的时间短,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再次枯木逢春,蓊郁繁盛了起来。

孔府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数千年树君的故事呢?

自然是为了:孔氏子孙恒视其枯荣,以占卜世运焉。

既然这棵树这么神奇,那自然可以卜吉凶了,任何到了孔子手植桧树树下之人,可以买枯叶焚之卜吉凶,喝下可以获得树君的赐福。

千年的桧树君有灵性?孔夫子知道自己,怕是能从棺材里跳出来,打死这帮不肖子孙,要知道,孔夫子对于鬼神精怪之说,态度就只有一个,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不讨论,结果他的庙前,摆着一个桧树君,夫子气不气不知道,倒是儒生们给气坏了。

过树君之后,就是杏坛亭,上面有个石碑,写着杏坛二字,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杏坛二字,是党怀英写的。

这个党怀英何许人也?

党怀英和辛弃疾都是山东人,师出同门,少同舍而居就学,可是两个人完全不同,辛弃疾后来去了南方,成为了大宋的臣子,而党怀英是金国的大儒。

世人已经鲜有人知道党怀英了,但是对于辛弃疾却是如雷贯耳,对辛弃疾的怀才不遇扼腕痛惜。

金人的臣子大儒书写的杏坛二字,堂而皇之的在孔庙里摆着,而且还收费,可以求仕途一路畅通,可谓是讽刺至极。

这件事最离谱的就在于,明孝宗曾经赐给孔府一幅字,就两个字,杏坛,但是孔府不用明孝宗的字刻碑,就是要用党怀英的字。

金军南下的时候,曾经把孔庙全部捣毁,庙宇、书籍付之一炬,俱为灰烬,这孔府不用孝宗的字,居然用金国大臣写的字,这并不离谱,因为孔府有规矩。

孔府的规矩:庙中凡明朝封号,俱弃之不用,孔家人曰: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暴发人家,小家气。

所以,哪怕是对孔府最好最好的明孝宗赐下的字,孔府也是绝对不会用的,因为暴发户赐下的字,用了有辱千年世家的斯文。

可是,烧毁了孔府的金人大儒赐下的字,就不有辱斯文了吗?

一样待遇的还有明仁宗赐下的丈高的风磨铜赑屃,龙生九子,赑屃行六,专门负责驼碑,孔庙的赑屃是元世祖赐的。

到了万历年间,仁宗赐的风磨铜赑屃,还在草堆里落灰,元世祖忽必烈赐的赑屃还在驼碑。

到这里就结束了吗?没有。

正殿上,孔子和十哲的塑像,都带冕旒,冕旒就是垂在皇帝面前那十二条珠玉,天子十二硫,亲王九、郡王五,嘉靖年间,孔子被嘉靖皇帝褫夺了王爵,所以孔庙是不能用冕旒的,这是僭越。

可孔子和十哲,仍用冕旒。

孔子可以商量,毕竟孔子的文宣王由来已久,道爷又比较混账,褫夺之事,大家打个哈哈就过去了,可是这十哲也用冕旒,算是怎么回事!

孔子最重礼,而孔庙最是无礼。

孔家人可以杀,可是孔夫子的庙怎么办?就成了问题。

本章中,所有孔府细节都来自于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二第一篇《孔庙桧》,若要为孔府正名,可以找张岱辩经。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