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把周娜介绍给她,周娜见德罗蒂娜如此漂亮,嘴里恭维着,小手却是暗暗在周铁的腰上捏了一把,表示醋意。
只不过,德罗蒂娜差周铁那么多年龄,她也没太在意。
他们几人见面,又在广场附近转了转,时间已经不早。
没走几步路,就看见路东侧有一个不很大的门店,已经有游人在往里面走,看样子来品尝这个着名风味的也不少。
周铁觉得已经到吃午饭的时间,就驻足给介绍说道。
“你们知道吗?这个‘都一处’的牌匾,是1964年郭沫若亲笔提写,郭老生前经常偕夫人前来用餐呢!”周铁显然不愧是生长在京城的文科生,知道的典故很多。
“咦?那我问问你,为什么叫‘都一处’啊?”周娜很好奇,小时候她也想来,就是家里条件不好,从未来过。
听到小孩说起来父母带着进城吃东西,总是很羡慕。
周铁看她看她一眼,感觉到她从小就缺少父爱的温暖。
德罗蒂娜和博德也露出关注的神色,他们都是对中国的历史,对文化渊源的东西更感兴趣,而不是随处可见的快餐。
“都一处”烧麦馆最早是以经营烧饼、炸豆腐、烧酒的小铺,俗名“醉葫芦”,因门口挂一破酒葫芦而得名。
据说在乾隆十七年,这一天正是农历大年三十,天色已很晚,老百姓都带着年货,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吃团圆饭。
众多店铺也早已关门上板,只有这家酒铺仍在开门营业。乾隆一行三人便走进了酒铺。
王瑞福连忙把三位客人让到楼上,把店中的“佛手露”和酒铺自制的几样拿手凉菜“糟肉”、“凉肉”、“马莲肉”一齐端上桌来,并亲自为三人斟酒,还站在一旁伺候。
饮罢酒,尝过菜,其中一位客人问:“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赶忙回答:“小店没有名字。”
这位客人听见楼外鞭炮齐鸣,想到家家户户已在欢度新春,生出几分感慨,他非常感激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
王瑞福当时一听也就过去了,并没太在意。可没过几天,几个太监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并说这块匾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的,从此便改名叫“都一处”了。
周铁介绍的如此有趣,几个人就决定在这里用餐了。
四个人找座位坐好后,也点了四种馅料的烧麦,果然是皮薄、馅满,味道极好;再加上几样热气腾腾的炒菜端上来。
听周铁把这些老bj的故事娓娓道来,周娜坐在对面托着腮,亮晶晶的眼睛看着他,也不说话,就算是下酒菜了。
“知道吗?这‘都一处’的烧麦最少上屉之后蒸7分钟,每个烧麦最少也要24个褶呢!”周铁介绍后还是意犹未尽。
“真的吗?”小博德立即就开始,用小手开始数了。
“果然是,真的啊!”片刻之后,小博德就跳了起来,满脸喜悦的对着妈妈说道,似乎是发现了不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