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340章 税收出现大问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b>

汉王虽然在到处抢掠,但还要支撑国内的兵马与朝廷血战,所以陈旭认为他的经济压力应该有点大。

不然最近也不会勒索吴哥王朝三百万两银了。

“走,云阳伯,末将带你转转。”宋显听到他这话后,笑了笑。

陈旭一脸疑惑,跟着宋显往北面去。

北面有新建的西贡卫,西贡卫倚海而建,卫城距离海边只有五里多,当时动用了两万当地民夫,加五千多卫所兵士,建好基本结构,和主要建筑,到现在还在完善中。

陈旭跟着宋显来到这边,远远看到城墙还是木式结构,不由惊讶“你们卫城用木墙?”

陈旭道“先建了个简易的,因为大量的人力要用到港口建设和船厂建造,等外面的都造好了,再重建卫城墙。”

他们用木板为夹层,中间和海边沙土,先建了简易的墙。

陈旭本来以为这是临时卫所,将来会回国,听宋显这么说,将来还要重建卫城墙,那肯定是永久性的。

等靠近卫城时,宋显带着他往西边走,这时他发现,西边有条新建的街道,宋显说,街道两边,都是帮忙建厂建港的民夫住房,房子当然也比较简陋,大部份用木头建成,好在这边没大明北方那么冷,所以冬天不会那么冷。

陈旭靠近后,发现街上居然十分繁华,人来人往,还有大量的商铺。

据宋显介绍,这些商铺,有部份是大明广东,福建的商人经过时,看到这里的商机开设,有部份是卫所自己弄的。

“我们给民夫工钱,卫所军士们手上也捏着一堆钱,总要找地方消费,大王让咱们在这里做生意,出售当地特产和各种生活用品,再鼓励大明商人过来,带动这里的消费。”

“这样咱们发出去的一部分饷银和工钱,又能回到咱们手上。”

宋显说,大王已经发明了白糖,现在在当地很受欢迎,卖的最好,连卫所的军士们,手中有了余钱,也会来购买。

说罢,带他去了一个商铺。

据宋显说,这个商铺的掌柜是汉王府派来的,但里面有卫所五个正军在帮忙。

且每月轮流来五个不同的军士,掌柜支付工钱,每月销售数据,由军士带回去,宋显统计。

陈旭马上听懂了,汉王的人和卫所的人,有相互监督作用。

这汉王真特娘会赚钱,还有心机,陈旭看的暗暗称奇。

他第一次看到如雪花般的白糖,伸手沾了点,果然甘甜美味。

在升龙时,他就知道汉王当时组织云南来的土人和当地百姓一起在升龙种甘庶,并且安南的升龙附近,原本就是当地种甘庶的地区。

“这白糖,现在只有汉王能弄吧?”陈旭这时沉声道。

“当然,现在能出白糖的地方,都有军队围护,保证不泄密。”

当然,这玩意的技术出来后,肯定藏不住,但能瞒多久就瞒多久,至少朱高煦要赚个头彩。

宋显这时道“现在大王起兵,军资吃紧,要靠白糖来换取钱和粮,所以兄弟们,暂时还是用黑糖。”

“当然,云阳伯和一般将士不一样,以后每月,会有适量白糖送过去。”

“哈哈哈,客气,客气,汉王真是-——太客气啦。”陈旭哈哈大笑,心中越来越佩服汉王。

汉王能赚钱,也能花钱,大把大把的发工钱发饷银,但是又能想办法再赚回来,这真是牛逼的不行,陈旭现在五体投地。

他此刻已经很清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皇帝肯定搞不过汉王。

汉王有钱,有兵,还会收买人心,而朱棣在靖难成功之后,大杀四方,得罪了大明很多文官和百姓,看起来,应该不是汉王对手。

他马上想到个问题“我们在吴哥的十五万兄弟,手上都有大把的饷银,看来也要学这边呀。”

宋显笑道“沐将军已经着手在办这个事。”

“好,好,我全力支持。”陈旭当场表态。

——

靖难时,南军冬天很少开战,因为他们没有北军耐寒,李景隆第一次带五十万大军攻北平时,就因为冬天的棉服不够到位,兵士们冻伤冻死一大片,士气和战斗力俱是大降。

此时已经进入冬季,朱高煦也果断暂时罢兵,因为他的兵马大部份适应了南方的温热气侯,且没有足够多的棉服,这会攻到江南一带,天气会很冷。

都说北方冷,其实江南的冷和北方相比更让人受不了,后世很多北方人到江南来后,都不习惯,也不耐冻。

朱高煦的兵马在云南、广东等地时,都不用考虑冬服,当时的军需物资,也是在火炮,弓箭,甲具、攻城器械等方面下力。

现在占据诸省之后,朱高煦也不轻举妄动,一面组织各省开始准备冬季物资,一面整训兵马,等待下一波的决战。

如他所想,朝廷在连续四省大败之后,加上也是冬天快到了,暂停了攻势。

或者说,朝廷正在征集兵马,也没有力量发动新的攻势,又或者朝廷以为,只要拖延下去,以举国之力,早晚能拖夸朱高煦。

当然,之前靖难中也是如此,朝廷和燕军中间打打停停,不然也不会打几年时间。

所以自四川中江大战结束后,整个永乐四年一片安静,两方形成暂时的默契,罢兵休整。

十一月下旬,朱高煦从前线回到云南,主要的作用是稳定云南军民和百官的心,毕竟他统兵在外,如果长时间不同,怕引起更多无聊的猜测。

朱高煦回来后,先召集文武官员,了解下云南现在基本情况,还能征发多少兵马?年可供多少粮?民间的宣传工作做的怎么样?

布政使侯海向朱高煦禀报,大王的税收政策,出现了问题。

朱高煦赶紧问“哪里出问题了?”

问题越早出来,越好,这也是他为什么现在要弄税改的原因,可以在统一全国之前,还能改。

侯海道“下官就以云南的军田来打个比方?”

云南都司原有军田一百二十万亩,朱高煦带进汉王三护卫,在云南招募佃户,屯田练兵,经过几年时间,现在军田加汉王的田,已经有一百四十六万亩。

明初的军田税粮比较重,每亩一斗。

到朱棣登基后,改为一斗二升。(注意,不管你的产量高低,按数实征。)

按这个标准,假设云南一百四十六万亩田,按原来朱棣的标准云南军田可收税粮为十七万五千石。

朱高煦后来取消了明廷的税收方式,因为明廷军田原来的方式很亏种田军士,朱高煦要拉拢基层军士必须要改。

此前明廷规定,军田前三年,每正军一名,受田一十二亩,纳租六石。

十二亩田的租金(税)就达六石,假设亩产二石,共二十四石,就要交四分之一为租(税)。

这是前三年的,三年后,改为每亩一升二斗,听起来好像降租(税)了,但“每分田(五十亩),正粮十二石为本军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

假设伱有五十亩,年产一百石,种田的军士只能拿十二石自支,平均每亩只能拿两斗四升。

再除掉税粮(租金),其余交给单位(卫所),说是俸粮,在明中后期,就基本等于全是给高级军官的。

所以按原来的算,明军每亩田只能拿到两斗四升,朝廷收税十七万五千,大头归高级军官(各卫指挥和千户级)

现在朱高煦改了,收税一成,不按实数收,按成数收。

你亩产多少,我只收一成。

假设亩产两石,云南一百四十六万亩军田,朱高煦可以收税二十九万两千石。

另九成归军士,军士们每亩可以得到一石八斗。

看看,朱高煦这么收税法,不但提高了朝廷税收,更是大大提高了军士们的收入。

简直就是爆增。

当然,这种情况下,高级的军将,特别是指挥级,和千户级利益会受到重创。

原本朝廷从每分田(50)亩中,税收和军丁自支十二石外,都算俸粮,由他们分配。

朱高煦听到这里,还沾沾自喜,看,我的税收多好,朝廷多税,军士增收。

不过等侯海一解释,才知道大事不妙。

朱高煦的收税政策,出现三个问题。

一,普通军士收入暴增,二,高级军官利益受到侵害(但这时还不明显,因为扣克粮饷,吞占普通军士利益的事,到明英宗之时,土木堡前后才大批量发生,现在大部份高级军官还不敢干这事,这也是现在军队战斗力比较强的原因之一吧。)三,朱高煦还要额外的发军饷,多一项支出,这意味着,朱高煦多收的税,又发出去了。

侯海这时道“按朝廷原来收税方式——’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多下来的粮,是用以抵官兵们的俸粮,朝廷只需支付少量的铜钱和盐。”

“大王没有余粮这项,所以现在另外要支出大量的银钱和盐,原来的高税收,直接就填补了进去,甚至还要补贴。”

“今年全年,云南军田收税近三十万石,军将俸粮支出四十多万石,王府除了税粮用完,还倒贴了十多万石,一进一出,就是四十多万。”

“。。”朱高煦郁闷的看着侯海,

这真是个大问题,若不是正好趁休战时回来一趟,改天发不起俸粮,真是要出大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