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路随人茫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路随人茫茫

董冰儿的聂小倩火了。

之前保密了那么久,上映了自然就不可能继续保密下去。

哪怕还没有正式上映,但是有些东西却可以放出来了。

当董冰儿饰演的聂小倩的海报出炉之后,可以说彻底地让人服气了。

同时,影评人们对电影的评价更加推高了人们对这部电影的期待。

着名影评人杜向海这样写道:“这真是一部完美的商业电影!”

是的,如果说在千禧年前,国产电影如果说被称作是商业电影,那真的不是褒义词,因为那个年月国内的市场完全还没有形成,国产影片都以文艺片为主。

毕竟,没有市场的商业片,算什么商业片?

可是如今却完全不同了,观众也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商业电影,如何称得上完美?

“构成一部商业片的所有元素在这部电影里都是接近极致的完美:

不得不说,李易导演在选角方面堪称一绝,眼光毒辣。

从演员和人物设定来看,自然不用多说,相信只要看到聂小倩和宁采臣一出,几乎就此定格了两人的形象,除此之外狂放不羁又淳朴善良的燕赤霞,雌雄同体的树妖姥姥,甚至是一些配角如女鬼小青,县令等等都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看过电影就不会忘记。

美术道具、服装造型等等,都非常考究,甚至是特效,在这部影片里面特效并没有追求时下的主流那样搞大场面,可是却恰到好处的凸显出来了影片的效果。

特效从来都不是越大场面越好,因为特效也不过是为电影剧情服务的。

再来说聂小倩的那个发髻和宁采臣的书生巾可以说是绝对堪称考究,甚至于我可以不客气地预言,《倩女幽魂》一出,未来的所有的“女鬼”和“书生”造型都将被笼罩在其阴影之下。

里面的服装既非传统古装戏里那种厚重写实的戏曲风格,也非后来时下那些到处是化纤轻纱,浮夸俗气的造型,反而简洁飘逸又古意盎然,可以说非常符合电影“古典+传奇”的风格了。

再来说配乐,也绝对是一大亮点,《路随人茫茫》,《黎明不要来》,《道道道》单拿出一首都令人拍案叫绝,更妙的是每一首插曲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和相应的剧情完美贴合,更兼风格大气悠远,凄迷浪漫,放在今天这个时代是根本不可能被复制的天才作品。

再来说剧情,剧情上,是我觉得最妙的部分。我现在如果问你,你觉得《倩女幽魂》是一部什么片?是悲剧,还是喜剧?是爱情片?还是鬼片?抑或是一部比较轻松向的娱乐片?可能不同的人回答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部电影的风格本身就是一种混搭。作为观众,你的情绪会一直被各种元素牵引,引人入胜,没有片刻游离,同时又兼顾了绝大多数普通观众的审美趣味。这部电影的气氛在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中自由切换:浪漫——搞笑——恐怖!

这三种元素就像是千层饼一样相互重叠交融又无比自然,在剧情中全部贯穿始终而且非常非常地平衡,这不仅需要那种商业片对于剧本“工业化“地精雕细琢,更需要那种侧漏的“才气”。

先说“搞笑“,我觉得所谓”搞笑“元素一直是港岛电影一个标志性、广受欢迎但也相当一言难尽的风格。港产片里,第一恨不得人人会武功,第二恨不得什么都得搞笑,但真正搞笑得有水平的其实凤毛麟角。体面地把人逗笑比把人弄哭难多了,很多所谓搞笑都秉持着”小丑化“和”下三路“的搞笑风格,要么就是无节制的无厘头和玩流行梗。

李易导演虽然也是港岛籍导演,但是他在《倩女幽魂》里面却并没有那般地循规蹈矩,也并没有纯粹的为了搞笑而搞笑,《倩女幽魂》里的搞笑或者说幽默元素不仅有推动剧情和塑造人物的作用,而且透着狡黠和讽刺,看完影片会记得很多令人莞尔搞笑,却又并非那种单纯的为了搞笑而搞笑的剧情!

比如说一开始,宁采臣和围观路人的“假人挑战”,后来宁采臣误闯兰若寺,被两把剑顶着怂怂地发表的“love&peace”宣言;还是宁采臣怕狼点了三盏灯走夜路还背唐诗壮胆,结果在狼嚎声中灯瞬间全灭;亦或者还有他初见聂小倩“小姐你怎么这么重,我抱不动你!”

当然,我认为最最最经典的是那段“不明真相的书生找个砚台就坑死了一屋子厉鬼”,刚刚被这些僵尸吓尿的观众在那一刻都无比同情这些小可怜,还有那段宁采臣去告官,那个用戏腔夸张化的县太爷,这场贪官索贿的戏非常趣味横生,那句“免费退堂”根是令人印象深刻。

而最最令人赞叹的是,一部已经如此妙趣横生、如此瑰丽奇绝的电影,你难以想象居然还可以拍得无比浪漫和香艳。我们当代年轻人心目中的所谓“古风浪漫”其实是非常现代的产物,在这部影片里面可以说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从水中小亭,白衣美人月夜抚琴,到那首“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首广为流传的爱情“古诗”,期初我以为是搬运古诗,但是结果没想到其实是电影原创的!

当然相信年轻人看完之后都不会忘记的那个绝美的“水下拥吻”的镜头!

更妙的是,相比于《聊斋志异》的原着原版宁采臣和聂小倩的关系是由“美德”推动,这部《倩女幽魂》更加突出了“情和欲”的作用:宁采臣落水,小倩伸出玉足将他捞起;在小倩家的浴盆里,宁采臣看见了半裸的小倩,并且被小倩在水中接吻,意乱情迷;两人第二天在水中小亭相会,小倩说,明天她就要过门了,说着软软躺在了宁采臣的怀里……

到这里为止,两人的关系都是小倩主动,但是这些无比香艳的情节都丝毫不会显得她轻浮,而是楚楚动人的媚态和纯洁。同时我更可以不客气地说片中聂小倩和宁采臣的激情戏是我看过所有“床戏”中最唯美的,我甚至找不出第二部电影能把“高潮”拍得既“欲”又“美”还有种仪式般的圣洁。

所以,那些文艺导演真的该多学学,有时候,真的不是露的越多,就越“欲”!

以上种种,可以说电影做到这个地步很难让任何一个观众说:“不好看”!

纵观这30年,能够把电影的各种元素全都做到如此极致的可以说寥寥无几!

当然,这部电影真的就只是单纯的商业影片吗?

随着我对《倩女幽魂》这部影片,以及相关资料的深入了解,尤其是我读过《聊斋》原着后,更觉得这部影片的内涵绝不仅仅如此,它商业片外壳下还有许多想要表达的东西是这么多年来一直被大众所忽略的。

是什么呢?首先是整部电影浓浓的“末世情节”!

是的,末世情节!

从开篇路遇杀戮,杀戮的双方仅仅只是一方偷另外一方的钱包,于是一场杀戮上演了。

关键是杀人者,并未对此有任何的其他的态度,仿佛本就该如此。

在县城里,冷漠压抑充斥着这个混乱的世界,野蛮的帮派分子,兵丁,等等,全部都是一切向钱。

信义在这里一文不值,客栈老板,纸扎铺老板,画店老板等等,这些人都在设定上无比的统一,乃至于县令,也是“死要钱!”

除了钱,其他的东西在这里,包括礼义廉耻,都似乎变得一文不值,再加上兰若寺妖魔横行,刻画出来了一个无序的混乱的古代末世。

于是,宁采臣在这样的一个礼义廉耻都没有人顾的末世里,才会显得那样的珍贵,如同漆黑里的萤火虫那般亮眼。

再说角色反面,大多数人觉得《倩女幽魂》的主角是女鬼聂小倩,但其实整部电影无论是主体视角还是导演的情感投射都是落在了儒生宁采臣身上。导演想要描写的不是一个呆萌的穷书生,而是一个在礼崩乐坏的末世依然坚守自我的“儒侠”形象。

对,虽然宁采臣手无缚鸡之力,但所谓的侠并不在于武功高强,而是能做到“路见不平倾力相助”“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侠。开头的宁采臣有多渺小,多落魄,后面知道了真相在小倩坟前立誓,以凡人之躯对抗妖魔道也要救小倩入轮回的宁采臣就有多高大,多闪光。所以和开头宁采臣在风雨的荒野中艰难独行相对应,进化为侠者姿态的他带着小倩的骨灰,和燕赤霞是骑着骏马在风雨的荒野飞驰。

而燕赤霞,这个宁采臣完成“侠道”的辅助人物是个典型的道家人物,或者说是道家剑侠的形象。一身本领却超然避世,甚至是愤世嫉俗。

但燕赤霞不仅承担着正义一方的武力值,也是剧情中勾连阴阳两界,“人道”和“鬼道”的关键人物,导演不时通过他的口来表达核心的思想:其实人与鬼并无先天的分别,鬼可以比人善,人也可以比鬼恶。剧情开头那个刀光血影,没有温情和秩序的人间更是暗示了导演镜头下的末世其实就是一个真正的修罗地狱。而末世中抛弃了人性选择了兽性的人,就是真正的鬼!

其实主旨揭示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倩女幽魂》悲剧的内核。就是聂小倩真正的身世。

在看电影的时候忍不住想一个问题:树妖姥姥修炼需要吸活人血这个没有问题,但既然她这么厉害,要抓个把无辜路人何须养两个女孩子来勾引他们,趁苟合之际下手?直接一个触手锁住开吃不就行了。而小倩这个看似有“超能力”的女鬼,对于受害者的主要手段依然只是肉体和性。如果我们抛开玄幻的设定,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邪恶的老妪,手里控制着几个女孩子,让他们晚上去勾引男子与之交合——其实这就是典型的逼良为娼呀。

然而沦落风尘的聂小倩却一点不像那种做皮肉生意的女人,更像是一个大家闺秀,她举止娴雅,谈吐温柔,会弹琴赋诗,本性也很善良,却被逼夜夜用肉体去勾引过往的路人,过着悲惨的日子,还要被姥姥当作礼物送给那个权势滔天的“黑山老爷”。

影片明确地写出她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千金,死于路途,魂魄被树妖所控制。然而奇怪的是,这个官员却再也没有回来迁葬爱女的骨灰。如果我们结合前面乱世的背景,就知道,小倩的身世是每一次乱世无数悲惨女子的缩影。

人间真实的聂小倩,可能就是一个官家的闺秀,但在战乱兵祸中父兄或被杀或战死,家族流散,她一个弱女子难逃被掳掠变卖的命运,最终沦落风尘,过着悲惨的生活。

这样的人物在古代的乱世中不知道有多少!你看五胡乱华里的世家千金,唐末大乱里的长安贵妇,靖康之耻中的北宋公主……诗书礼乐浇灌的绝代佳人们犹如温室中的名花,需要文明的呵护,然而当末世来临,君子们尚且可以选择或拼死一搏或苟且偷生,然而这些失去了家族庇护的女子只能为奴为妾为娼,如同那些精致的文明被野蛮狠狠撕裂践踏。

所以《倩女幽魂》本质上是一个“儒道双侠救风尘”的故事。如果我们抛开鬼神,回到人间,这会是一个残酷而无奈的故事:在“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的乱世中,一个胸怀救世之志却在现实中无奈挣扎的书生,与一个出身世家却沦落风尘的女子相逢于江湖,诗歌相合,互生爱慕。

书生自恨无能不能救国家,但心想至少这个女子自己一定要救,于是在友人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把即将被卖给恶霸(可能是一个为了富贵卖身事敌的汉奸,想强占守节而死的忠臣爱女)的姑娘救下,然而在乱世中每个人都是朝不保夕如风中飘萍,书生无法给姑娘一个家,一个稳定地生活,两人在短暂地爱恋后只能再次离散,相忘于江湖,从此再也没有相见。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如此就能深深感觉到那种风雨凄迷中对于人生的无力感。人无法挣脱时代,每一个普通人为了梦想在尘世中苦苦挣扎,结果时代一个大浪打来,什么都没有了,于是有的人随波逐流地沉沦,有的人依然坚守光明却不得不陷入内心地痛苦,以至于那些人心中美好的东西,诸如青春,爱恋,气节和美德,慷慨的志向,侠义的精神都如梦幻般转瞬即逝,越来越模糊,只留下曾经的少年在崎岖的茫茫人间道上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