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武侠修真 > 百度西游 > 第一百三十四章 昨日重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一夜,太后与小白娘俩,美美地睡到日上三竿,方才起床洗漱吃饭。太后心情甚好,对昨夜之事,只字不提。

她仔细安排了小白今天画的课程后,才回转平洪殿,第一件事,便是查找那柄如意。但是郑众等人找了半天,也一无所获。郑众更是苦着脸对太后道:“太后,老奴看这东西,准是玉兰姑娘收起来了,等她回来一问便是了。”

太后点点头,示意他们退下。自己一个人,看着书案上天竺僧所献的原本和慧智所抄写的两部佛经,心中暗想,这两部佛经也是珍品,玉兰既然将如意收起来,为何没有与它们一起放在柜子中呢?对了金蝉小师父不是译出了《大悲咒》和《楞严经》,为何从不见玉兰拿出来给我看呢?那两本译本又放在哪呢?

太后当下命郑众到大将军府中走一回,看到那柄如意和金蝉所译写的佛经可在。临近午时,郑众自大将军府回来禀报,说是大将军夫人闻听此事,带着他将府中仔细找寻了一番,连玉兰姑娘房中也看了,但没有寻到那金蝉小师父所写的译经和如意,估计应还在宫中,应是玉兰保管起来了。

大将军夫人因也喜佛,手上还有份玉兰照着金蝉所译写的佛经抄的副本,大将军夫人见没找到金蝉译写的佛经,便将她那一份给了郑众,交给太后。

太后不动声色,只是让郑众将佛经副本放在桌上,并不去看,与郑众聊了会宫中往事,这才由他陪着到章德殿,与汉安帝吃了一顿饭后,太后令郑众到永乐宫告诉小白,因下午有事要议,不让小白来陪,让她自己吃饭休息。而太后又回转平洪殿,一个人躺在床上,拿起那本佛经,从头到尾,细细地看了起来。

这佛经她已听玉兰小白她们念了无数遍了,眼睛一瞄,便知其义。因此看到极快,不一会便看到了后几页。等她翻到最后一页,看到发现这佛经最后一段,赫然是一首俗话诗。太后大奇,当下细读,低声念道:“南方有颗高大树,高树下面少阴凉。汉江有女水上游,要想遇上费思量。汉水面宽浪又急,如何才能游过去。汉不自古就流淌,此地徒留我忧伤。”

看到这里,太后奇道:“咦!这不是《诗经·汉广》里的句子的意思吗?玉兰怎么在佛经译本上写出这些东西来了。难道这小妮子有心事了吗?”

她随即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心想纵是玉兰写诗自娱,也应写上原诗,何必费心写上老百姓都能听懂的俗话诗呢。以玉兰的腼腆性格,肯定不会写的。这样看来,这经是玉兰抄自金蝉小师父的,难道是金蝉小师父写的。

想到这里,太后不禁莞尔一笑,心想我听嫂子说过,她请金蝉小师父到府中译经时,玉兰就对金蝉很有好感。但是我家玉兰,长得仙女一样,也难保金蝉小师父不仰慕啊!可是她一想到金蝉对佛的一片虔诚,又摇摇头,感觉这种想法也不对。

太后左思右想,未想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索性将天竺僧献的原本与慧智禅师所写的译本一起拿过来,俱翻到最后一页。这两本书她在未得病前曾仔细看过,但是病好后,俱是由玉兰给她念诵,并未仔细看过,如今三本一一比对,果然发现了不一样。那两本梵文她虽不认识,但上面大多数字迹相同,等太后翻到最后一页时,立刻发现,慧智重新抄写的楞严经,比原文多写了一段。再看玉兰抄金蝉的译本,也多出这一段。

太后瞬间顿时明白了,原来是金蝉在译慧智抄写的佛经时,将这里面的最后一段话也给译写了出来,玉兰在给大将军夫人抄写时,也一字不差的抄上了。看来这两个孩子虽然不明所以,但都老老实实地照本宣科式的写上了。如今看来,这慧智在佛经上多写出的那一段梵文,其义应是《诗经·汉广》那首诗了。

想到这里,太后一边拿着那译本,一边口中喃喃念道:“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念到后来,她的声音竟越来越哽咽。诗一念完,太后头脑中忽然感觉到,同时有一幕景像自头脑中一闪而过,虽然快得有些模糊,但是太后却有种似曾相见的感觉,就好像这一幕曾经发生过一样。但是她越是回忆,景像就越是模糊。

想着想着,太后感到头有些眩晕,险些昏了过去。太后忙躺到床上,闭目养了会神,感觉头不再痛,这才缓缓地睁开了眼。依旧拿起那本玉兰抄写的佛经,看着那首诗发呆,看着看着,她的头中又是一阵刺痛,但这次她没有眩晕的感觉,而那模糊的景像,却渐渐地清晰起来。

太后头脑中,终于浮现出她未得病前,也是在平洪殿中,与玉兰一起,讨论着佛经的情景。

太后自语道:“对了,我想起来了,当时我和玉兰,也在奇怪为何金蝉的译文中怎么出现了一首诗。然后也是通过比对,发现这首诗,是译自慧智所抄写的愣严经的最后一段话。那段话并非天竺僧所献的佛经原文,而是慧智自行加上的一段用梵文写下的《诗经·汉广》中的那首诗。啊!我想起来了,记得我还让玉兰将这诗给我背下来听。我们俩,对慧智写下这诗的目的,反复推测,好像还分析出了什么。那是什么呢?让我想想,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噢,好像是与乔木有关。乔木、乔木,对了,好像有三槐这个词。乔木,三槐。”

说到这里,太后又感到一阵眩晕,她手一滑,佛经一下子掉在了地上。

郑众站在外殿听候太后吩咐。他听到里面有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忙低声问了声:“太后,您有吩咐吗?”

“没事。”太后回了声,刚想让郑众回去休息,忽然间脑海中又闪过一幅她在平洪殿中问讯郑众的情景。想到这里时,太后头又是一阵刺痛,但她强忍着,起身坐好,这才唤郑众进来。

郑众闻听太后传他,忙上殿来。他刚请完安,便听太后问道:“郑众,我待你如何?”

郑众不成想太后忽然问出此话,忙又跪下奏道:“太后对老奴恩重如山,老奴纵肝脑涂地,也不得以报答太后恩泽之万一。”

“呵呵,那倒不必。不过我自病好后,有些事一时想不全了,今日有空,正好借你的口来听一听。”

“太后您尽管问,老奴对太后向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呵呵,起来坐下说话。”

郑众听了,不敢不从,找了个绣墩,半个屁股放在上面,双手垂膝,一幅毕恭毕敬的样子。

太后想了想,忽然问道:“郑众,我记得在得病前,也在这个殿中,问了你一些事情,你可还记得?”

郑众听太后又问起此事,不由地颤声道:“太后,你未得病前,是问过老奴一些事情,但那些事情,都是过去宫中的旧事,当日老奴已劝过太后了,过去的事,过去就让它过去吧!”

“什么?宫中的旧事?”太后心中一惊,她慢慢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在桌前踱了几步,又回到椅子坐好,笑着对郑众道:“人老了,就喜欢回忆过去的事,管它是喜是悲,总是要记在心里的。除非,除非死了才能真正地放下,郑众,你说呢?”

郑众踌躇一下,终于还是点头应是了。

太后又是一笑,仰头想了想,自言自语道:“不过听你这么一说,我想起点来了。不过不全。看来这脑子是不好用了。这样吧!你再将当日情景,与我说上一遍,看我还记得几分。”

“是,”郑众有些迟疑。劝道,“太后,当日你问过此事后,情绪激动,后来,后来您又得了病,老奴怕、怕……”

“不碍事的。那时我得病,是受了邪术,现在张道长已经将我的病治好了,宫中也没什么妖邪之物了,你尽管说就是了。不过得说得详细点,好帮着我回想回想,若是你敢有所隐瞒,可就辜负我对你的信任了。”

郑众一听,慌得忙跪倒在地,磕磕巴巴地道:“太后、老奴、奴、不、不、不敢。老奴年纪大了,只是怕有得一时想不全,但凡、老奴知道的,对太后绝无隐瞒。”

“呵呵,那就好。跪着干什么,坐那慢慢想,想全了都告诉我。”

“是。”郑众擦了下头上的汗,半坐在绣墩上,开始回忆讲述去年八月十五前的事情。

“太后,我记得八月十五那日你单独宣我,开口就问,当年先帝病重之际,是不是请来一僧一道。”

“一僧一道?”太后一听,心中一动,望了眼案上的佛经,淡淡地道,“那僧必是慧智禅师了。”

“哦,正是。可是,那道人我却从没听过,记得我当时与太后您说,没见过什么一僧一道,但是您一提醒,我才想起来是有一回事,那是当年正值先帝病重、太后待产之际,是先帝命人找来白马寺的慧智,为他念经。但是你说来过一个道人,这老奴可真没听过,也没见过呀。我只记得当时有这么一个蹊跷之事,有这么几天,那阴、阴后令老奴,带一众人全到南宫,未得圣命,不得到北宫来。是不是乘那几天来过一个道人,老奴就不得而知了。”

“阴后,这事情她竟然也插手了。”太后听了,心中更生疑虑,但面上却甚是平静,微微点下头道:“不错,我也记得这事,你还记得我问你什么了?”

“是,您问我是什么时候回到北宫的?我记得我们在南宫待了三天,等回到北宫时,先帝病已好了,太后您也、也,……”说到这里,郑众又揩起袖角,擦了擦眼角。低头作悲伤状。

太后听了,脑海中波涛汹涌,暗自道:“那天我为何询问起一僧一道,这僧人是慧智好理解,可是那个道人是什么来路,为何我一点也想不起来呢!他难道也是被请来给先帝除邪治病的?但是要是他给治好先帝之病的话,为何宫中对此事全都无人知晓呢。难道、难道是阴后请来的?不对若是她请来的,她也算是立了大功,先帝为何在病好之后,还冷落了她!到后来还废了她的皇后之位呢?”想到这里,太后头又是一痛,忽然想起,未发病时,自己也一直在寻找什么答案?可是,除了这些,我还想弄清楚什么呢?

想到这里,她目中带着疑问,扫向郑众,却见他仍低着头,一副悲伤的样子。脑中灵光闪,豁然开朗,暗道,“先帝病好,我的孩子却没了,郑众的悲伤,自然不是为了先帝的病好。我明白了,我那时候,想找的答案,应与我的孩子有关。”一念至此,太后一下子失去了力气,整个人靠在龙椅上,默然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