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饭家音将剩下的菜送到湘菜馆。
“老板说你明天可以多送一些葱,这两天葱涨价涨的快的很。”陈红一边过秤一边说。
“好,50斤够吗?”
大葱和蒜苗这种不经放,叶子很容易发黄干枯。
“来80斤吧,冬天也好放。”陈红想了想,“其他的菜也都翻一倍的量,后天就不用送了。”
“好。”
过好称将菜搬到屋子里,陈红看看外面,“还有十来天就过年了。”
她抬头看天空,天空阴沉沉,气温也降了些。
看这天气,是想下雪的节奏。
一旦下雪,各种蔬菜肯定还有一波上涨的机会。
想到六块钱一斤的大葱,不禁感慨这个世界的物价。
六块钱一斤,还涨价的话涨到多少钱一斤很难说。
就看雪下的多大了。
他们那边已经过完年,菜价还在降,气温回升后还会更便宜。
回到家,有人正围着三轮车看。
定眼一看是三伯,大爷爷家的儿子王承建。
“家音回来了。”三伯有些局促地打了个招呼。
“三伯。”她不带感情地叫了声。
对大爷爷一家她没有什么好感,年前去他们家借过粮食,他们的态度可不是现在这样的。
“我们家哪有多余的粮食,你去你姑家借。”
语气神色皆是不耐烦。
他们家一共7亩地,都交给大爷爷一家种,每年给她们的粮食也就刚刚好够吃。
家音算过,他们一年给她们一家的粮食不超过400斤,去掉壳后,还剩不到300斤。
水田旱田每年就这些粮食,本来她也不觉得有什么,但是去借粮时他们的态度才是更让人心寒。
“我来看看你爸买的三轮车,这车得不少钱吧?”
“我不清楚。”
“你爸现在在哪里呢,在哪收废品,正好这阵子没事我也想出去看看。”
“我不知道,好像在s市呢。”她故意说了个比较远的地方。
“那么远!”三伯惊呼,喃喃道:“这老二还真会跑,s市哪里你知道吗?”
“我不知道。”她摇头。
“你这车钥匙呢,拿来我开一会试试。”三伯伸出手。
家音看他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心里暗暗翻了个白眼,随后她果断拒绝,“三伯,我爸说了,这车谁来也不借。”
她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她爸身上,反正她爸一会两会也回不来。
“你这丫头,怎么说话,你爸又不在这,你怕什么,把钥匙拿过来,我就开一下试试。”
“不借。”
“你这丫头怎么这么死脑筋呢?!”三伯急了。
“三伯,你别说,这车谁来我也不借,你想开自己买一个吧。”家音说完走出院子去找家豪。
“你这丫头!”三伯着急了,“你借我开一下又不会给你弄坏,怎么这么小气呢!”
“我不借就是不借,三伯你不会这么健忘吧,过年前我去跟你们家借粮,你们怎么说的?
对了,还有地的事情,我们家的地打算收回来自己种。”家音说完,也不管三伯的脸有多黑,扭头就走。
把家豪叫回来,看三伯人已经走了。
“姐,我们现在上街吗?”家豪把自行车推到屋里,爱惜的停放好。
“嗯。”
那锁把门锁上,打开三轮车门,让家怡坐在里面,她坐中间。
家豪上车后,驾驶舱就有点拥挤。
“姐,我能坐后面吗?”家豪扭动了屁股,感觉不舒服。
“可以,你坐雨布上面。”
家豪跑到车厢里坐好。
家怡乖乖地坐着,一双眼睛好奇的看来看去。
她启动三轮车。
路面上的雪早就化了,泥土还有些软。
她开的异常小心,出了村子是一条碎石子路,没有泥泞好开的多。
她特地选择了一条小路,这条路上都是庄稼,没有住家的人,买完菜回来她也打算走这条路。
“姐,咱们这车比手扶机开的快多了。”
家豪在后面喊。
上次手扶机到镇上开了半个小时,她只用了二十分钟。
找了个位置停车,锁好车门。
刚下车就有人围上来,好奇地看着她的车。
“小姑娘,你这车我刚刚听声音很小,是哪里买的,这车子真不错?”
转头一看,是一个陌生的大叔。
“这个是亲戚从外面带来的。”她回。
“我就说这车这边肯定买不到,这车方便,前面有棚后面有斗,拉货什么都方便。”男人绕车转了一圈称赞。
“你回头问下你亲戚,如果能买到帮我寻摸一辆,我就住街头,那家开超市的。”男人伸手指了一个方向。
“好。”家音点头。
镇上人少了很多,但依然有许多卖菜的小贩守着摊位,等待着最后的客户。
这时她看到一处卖白菜的,大白菜看着品相不错
“大白菜多少钱一斤?”
“1毛钱一斤。”菜贩头也不抬的回。
“能便宜吗?”
“要多少?”
“要200斤,帮我送到那辆车上面。”
家音指了指自己停车的位置。
“拿给你9分钱一斤。”
“行。”
买好大白菜,又转了一圈,买了些葱和蒜苗,这个季节的蔬菜不多。
旁边有卖粉条的,也买了一百斤。
这个东西很好放,不用担心卖不掉会坏。
家音付好钱,准备拉着家怡的手。
手朝后面抓了抓,没感觉到家怡的手递上来。
心猛地一跳,她猛地转身,家怡果然不在。
“家豪!家豪!”她赶紧喊。
家豪正蹲着看旁边一个卖野兔的,听到喊声站起来。
“怎么了姐?”
“家怡呢?”家音赶紧问。
“我不知道啊?”家豪也懵了,他刚刚在看野兔,一时忘记看家怡。
“赶紧找!”她慌忙抬眼在人群中搜寻。
街上人并不多,人都慢悠悠地逛着,一眼望去,看不到家怡的身影。
她今天穿的是一件玫红色的外套,在这个灰蓝调的世界里应该很显眼。
“家怡——”她跑到路口,朝另一条路看去。
没有家怡的身影。
“你好,你看到一个穿玫红色的小姑娘吗,四岁左右。”她抓住旁边一个卖瓜子的商贩问。
“没有。”
她突然想起上次来的时候高桥说这里丢过两个小孩,一时间脑袋炸了一样,一片空白。
“家怡————”
“家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