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平江战火胶着,西北大地也烽火连天。
汉中,这座雄踞川陕咽喉的重镇,此刻正被浓厚的战争阴云所笼罩,每一寸空气都仿佛被紧张与肃杀浸透,局势一触即发。
占据川蜀的军阀明玉珍,正对汉中虎视眈眈。
他天生右眼重瞳,自幼便在眼眸深处藏着一股迥异于常人的锐利与英气。早年,面对乱世的纷扰,为护乡邻周全,他振臂一呼,加入反元的征程,四方乡勇云集响应。
投身徐寿辉麾下后,明玉珍好似蛟龙入海,凭借着非凡的胆略与过人的智谋,在一场场残酷血腥的战役中,如同一把利刃,左冲右突,脱颖而出,麾下兵马也日益壮大,逐渐成为割据一方、令人瞩目的豪杰。
如今,明玉珍已在四川建立了大夏政权,势力范围以富饶的四川盆地为核心,像一张不断延展的巨网,涵盖了今四川大部、重庆,以及陕西、云南、贵州的部分区域 。
据守汉中的,是元朝陕西平章政事李思齐。
他手握重兵,历经多年的官场沉浮与战场厮杀,是元朝拱卫西北的擎天之柱。
多年来,他率军四处镇压各地起义,双手沾满鲜血,在西北一带威名赫赫,让人闻风丧胆。
汉中,因其独一无二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谁掌控了这里,就等于握住了战略主动权的钥匙。
这一日,明玉珍端坐在帅帐之中,眉头紧锁,死死地盯着面前悬挂的巨大军事地图。
地图上,汉中的位置被朱砂重重地标记着,那醒目的红色,仿佛是燃烧的战火,又像是即将喷薄而出的希望。
他身旁的谋士,一袭灰袍,长须飘飘,静静地站着,目光深邃,等待着主帅开口。
良久,明玉珍终于抬起头,眼中闪过一道锐利的光芒,对谋士说道:“先生,你看这汉中,实乃兵家必争之地。若能拿下,我军进可挥师中原,直捣元廷腹心;退可巩固川蜀,据险而守,此乃关乎我大夏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绝不可错失。”
谋士微微颔首,捋了捋胡须,目光望向地图,缓缓说道:“将军所言极是。汉中不仅地理位置险要,其地更是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宛如一块诱人的肥肉。一旦占领,我军便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资源,足以扩充军队,充实府库。”
“再者,此举还能极大地提升我大夏在各路反元势力中的威望,让四方豪杰倾心归附,为日后成就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明玉珍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好,既然如此,即刻传令,大军向汉中进发。不过,李思齐老谋深算,必定不会轻易让出汉中,我们还需从长计议,制定周全的战略。先生可有良策?”
谋士踱步到地图前,手指在上面轻轻划过,思索片刻,说道:“李思齐久经沙场,麾下兵马众多,且熟悉汉中地形,如同盘踞在暗处的恶狼。”
“我军虽士气高昂,但长途奔袭,不宜贸然强攻。可先派小股精锐部队,如灵动的游蛇,试探元军虚实,同时派人潜入汉中城,联络城中对元朝不满的势力,待时机成熟,里应外合,定能一举破城。”
明玉珍闻言,眼前一亮,拍手称赞:“妙哉!就依先生之计。另外,吩咐各营加强训练,严明军纪,不得骚扰百姓,务必在百姓心中树立我军的仁义之师形象。”
另一边,在陕西的元军大营中,李思齐得知明玉珍进犯的消息后,顿时怒发冲冠,脸上的肌肉因愤怒而扭曲。
他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小小明玉珍,不过是个跳梁小丑,竟敢觊觎我大元的陕西门户,简直是自不量力,不知死活!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准备迎战!”
这时,一位幕僚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微微躬身,说道:“大人息怒。明玉珍此次来势汹汹,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依卑职之见,我军可凭借汉中城高池深,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如同守株待兔。同时,派人截断明玉珍的粮草补给,待其粮草耗尽,军心大乱之时,再出城反击,定能将其一举击溃。”
李思齐皱着眉头,沉思片刻,脸上露出一丝不屑,说道:“此计虽稳,但过于保守。我堂堂朝廷王师,怎能被反贼逼得龟缩城内,传出去岂不让人笑话?明日一早,挑选精锐骑兵,主动出击,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挫挫他们的锐气!”
幕僚还想再劝,李思齐却一挥手,不耐烦地打断了他:“不必多言,就这么定了。你去传令,让各营做好准备,明日务必全力以赴,将那些反贼杀个片甲不留!”
双方大军很快在汉中城外对峙起来,气氛剑拔弩张,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大战一触即发。
明玉珍身披玄色软甲,内衬素色劲装,骑着一匹矫健的战马,在阵前缓缓巡视,他的眼神坚定而锐利,如同夜空中闪烁的寒星,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
他看着眼前严阵以待的元军,对身旁的副将说道:“元军看似气势汹汹,但我们也毫不畏惧。记住,按计划行事,不可冲动。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唯有冷静,方能取胜。”
副将点头应道:“将军放心,兄弟们都憋着一股劲,就等着给元军一点颜色瞧瞧,定不会让元军小瞧了咱们!”
而在元军阵中,李思齐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站在阵前,大声喊道:“将士们,今日便是消灭反贼的大好时机,给我冲,杀他个片甲不留!让这些反贼知道,我大元的威严不可侵犯!”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时,不远处的一座隐蔽山岗上,朱文正手持单筒千里镜,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朱文正望着川蜀方向,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兴奋地对身旁的侍卫说道:“你瞧瞧这川蜀大地,真是天府之国,膏腴之地啊!”
“明玉珍势单力薄,又与李思齐战事焦灼,这不就是送到嘴边的肉吗?等他们两败俱伤,我便坐收渔翁之利,拿下汉中,立下大功,到时候叔父定会对我刮目相看!”
侍卫忧心忡忡地说道:“公子,虽说这是个好机会,但这两方势力都不容小觑,咱们还是得小心行事。万一稍有不慎,陷入他们的争斗之中,可就麻烦了。”
朱文正满不在乎地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轻蔑的笑:“怕什么?他们打得越激烈,对我们越有利。你就等着瞧吧,用不了多久,这汉中就是我们的了!在我眼里,他们不过是两只争斗的困兽,而我,将是最后的赢家。”
战场之上,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元军凭借着骑兵的优势,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马蹄声如雷,震得大地都在颤抖,但明玉珍的军队防守严密,如同坚固的城墙,一次次将元军击退。
与此同时,明玉珍派出的小股部队也在不断地骚扰元军的侧翼,寻找着元军的破绽。
随着战事的持续,双方都有不少伤亡,局势陷入了僵持。明玉珍看着战场上的形势,心中暗暗焦急,他对谋士说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必须尽快打破僵局。城中内应可有消息传来?”
谋士摇摇头,神色凝重:“还没有,或许是时机未到。不过,我们可以加大对元军粮草补给线的骚扰,迫使他们分兵回援,打乱他们的部署。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
明玉珍沉思片刻,点头道:“好,就这么办。传令下去,让伏兵即刻行动!务必给元军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在元军大营中,李思齐也在为战事的僵持而烦恼。幕僚再次进言:“大人,如今战事胶着,我军伤亡不小。不如还是按照之前的计策,坚守城池,等待时机。以我们的实力,只要坚守住,他们迟早会露出破绽。”
李思齐面色阴沉,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说道:“好吧,传令下去,全军撤回城内,加强防守。同时,派人加紧搜寻明玉珍的粮草辎重,务必将其摧毁!我倒要看看,没了粮草,他们还能撑多久。
而朱文正,则始终在山岗上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发展,等待着那个能让他一举成名、改变局势的绝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