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短视频:跪下,不准站起来 > 第167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7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

【引言!】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天子天下独尊的权威得以确立。]

......

【周公的分封制!】

......

[按照‘亲亲,尊尊’的原则,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再分封大夫。]

[再次,周公明确将‘德’的理念引入君权天授的体系,将上古以来的各种‘礼’的观念,转变为不同以往的全新而复杂的礼乐制度。]

[这样上下分明的等级中,又有适配的礼仪系统,规定了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处事。]

[五礼之首‘吉礼’,是周天子祭祀天地、先祖、社稷、宗庙时的礼仪。]

[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被称为‘凶礼’。]

[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的相敬之礼,称为‘宾礼’。]

[与军事活动相关的礼仪,称之为‘军礼’。]

[此外还有‘嘉礼’,是一系列亲睦人际关系,沟通感情的礼仪。]

[配合各类‘礼’的施行。]

......

【礼乐文明的内容】

......

[‘乐’的使用也有制可循。]

[乐队的编制分为四等,天子享用四面排列的乐队,诸侯、大夫和士,分别享用三面、两面和一面排列的乐队。]

[相应的舞队也分四级,八位舞者一行为一佾。]

[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两佾。]

[乐器的使用也有讲究,钟、鼓、磬的合奏被‘金奏’,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用,大夫和士只能单用鼓。]

[礼乐一体,并经由日复一日的强化,为社会带来此前从未有过的稳固连接。]

[礼乐日渐兴盛,制度趋于成熟。]

[这两大支柱的合力支撑,让周成为比夏商两代更为统一和强大的国家,这是周公天才般的政治发明。]

[此后数千年中,他成为历朝历代执政者不断回望和反复思量的制度参照。]

......

【婚嫁礼仪!】

......

[周朝的婚嫁礼仪上,没有鼓乐琴瑟,迎亲场面并不热烈,也不奢华。]

[但仪式全程,无一处不令我们感到庄重典雅。]

[周人早已为此专门制定了‘六礼’。]

[议婚时,男家请媒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约的请求,以大雁作为礼物,称之为‘纳采’。]

[后世华夏人诗意的探问,雁的‘生死相许’,被认为是夫妇间忠贞不渝的象征。]

[受托的媒人携雁来到女家,向主人请问女子的名字,出生年月和时辰,称为‘问名’。]

[这时,女家要设酒款待。]

[既是对媒人的感谢,也是对男家美意的回应。]

[问名之后,男家根据女子的相关信息,随即在祖庙占卜,看联姻是否吉利。]

[好事天成,如果卜婚获得吉兆,就要告知女家,依然以雁为礼,这称为‘纳吉’。]

[紧接着的第四礼,称为‘纳征’,也就是订婚的程序。]

[男家要送给女家聘礼。]

[后世下聘多用金银财物,厚薄不一。]

[周朝的婚嫁礼仪上,通常会用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一束绢帛和两张鹿皮表示定下婚约。]

[之后,男家再派媒人用雁,到女家商请完婚日期。]

[这个确定婚礼时间的交流过程,称为‘请期’。]

[雁,作为缔结良缘的媒介,达成了使命,接下来就是细节的准备。]

[到了婚期,男方驾车亲自去女家迎接,称为‘亲迎’。]

[至此,六礼完备!

[新娘上车前,母亲会为她系好佩巾,表示女儿到男方家后,能够操持家务。]

[婚礼均在黄昏举行,新人婚服以黑为主色调,只在衣服边缘饰以浅红色。]

[迎会新娘后,男方设宴共食。]

[把一个瓠瓜刨成两半,每瓢各做成酒杯一样的饮器,名为‘卺’。]

[新郎和新娘各拿一瓢饮酒,称为‘合卺’。]

[婚嫁的程序固然依循‘六礼’,而在此之前,青年男女们大多拥有自由恋爱的契机。]

[农历三月初三,春风拂面的上巳节,少男少女们会在这一天结伴出行。]

[他们在河边相聚,寻找爱慕对象,并赠送鲜花等礼物。]

[潺潺流水旁,踏青、嬉戏、唱歌,那是属于两千多年前华夏少年们的春天。]

[与蓬勃生发的青春相伴而来的,是人生中另一场重要的仪礼。]

[男二十二冠,女十五而笄。]

[冠礼,也就是成年礼。]

......

【成人礼!】

......

[在周代,贵族行冠礼的年龄会因阶层身份而有所差异。]

[地位高的人常会提早及冠,以便更早执掌权力。]

[冠,是步入文明时代以来,华夏人重要的服饰。]

[男子先将头发盘踞与头顶为髻,再戴冠,然后在用发簪将冠与髻一同固定。]

[这一盘发戴冠的仪式,一样有固定的流程。]

[要先筮卜吉日,确定日期。]

[随后,父兄要选定并邀请为青年加冠的贵宾。]

[冠礼当天,贵宾要为行冠礼者三次加冠。]

[最初是加黑麻布做的帽子,表示男子将有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

[再加白鹿皮缝制的帽子,表示男子将有为国战斗的权利。]

[最后一次是加爵并冠,那是一种用细葛布或丝帛做成的褐色帽子,和冕相像,表示男子将有参与祭祀的权利。]

[三次加冠也象征着行冠礼者的德操步步长进,这是每个贵族青年必经的道路。]

[接着,他要带礼物去见国君,缔结君臣关系。]

[还要拜见乡大夫,表示自己已成为贵族社会的成员。]

[此后,宗庙朝会中,将有一个他的位置,也有一份他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成年男子,不能在用幼时的名字,所以冠礼,也包括命字的仪礼。]

[取字的任务,就交由加冠的贵宾完成。]

[伯、仲、叔、季,是四兄弟的排行顺序,也是每个成年周人名字的一部分。]

[长幼秩序,是社会坐标之一。]

[有了这些字样做标识,一个成年男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就一目了然了。]

......

【席的使用!】

......

[席的使用,在当时已十分普及,并成为礼制定规的一部分。]

[无论贵族宅邸还是平民之家,室内都要铺席。]

[用餐时,菜食会放在席上,或席前的案上。]

[各类酒器和灌席用器也都陈列好了。]

[宾客们陆续前来,经过三揖三让,把客人迎入中堂。]

[宴席开始了,古人席地而坐,也席地而食。]

[座位席次的安排是有规制的,作为主人要坐在首席,称‘席尊’、‘席首’。]

[其余人按等级依次而坐,坐席要有坐姿,正确的姿势是双膝着地,腰伸直。]

[宾客入座时,要肃静而有序。]

[周礼对这一切规定的详尽而细致,并以数百年的时间将礼制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即使在身份并没有那么悬殊的乡间,宴会也有严格的次序,那便是尊敬的长者。]

[以十岁为一个年龄阶段,随着年龄的递增,可享受不同的待遇。]

[六十岁以上的人,才可入座。]

[五十岁的人,必须站在旁边听候吩咐。]

[丰盛的酒席上,仪式感同样有条不紊。]

[首先是献酒与回敬的往来,宾客之间恭敬礼让,大家都按礼节说话。]

[等献酒结束,音乐登场后,气氛将从严肃转为活跃。]

[一边进食,一边享受雅乐,是周代宴会盛行的风气。]

[歌者和乐师一一就位,堂上弹瑟而歌,堂下笙乐吹奏。]

[在歌舞杯盏声中,宾主谈笑尽欢,其乐融融。]

......

【诗乐的唱奏!】

......

[与礼相伴,诗乐的唱奏无处不在。]

[如诗般的歌词,经由《诗经》记录,数千年传颂不息。]

[那是我们民族的童年时期,也是诗性天真勃发的时期。]

[诗三百篇,都是被演唱的乐歌。]

[宗门祭祀所用,收录于《颂》。]

[《风》和《雅》两部分的很多曲目,都在朝会和贵族宴会中演奏。]

[选不同的乐歌,可以传递不同的情绪。]

[《鹿鸣》一篇中的‘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可借来作为迎宾之词。]

[《四牡》有‘王事靡盈,不遑启处’等,可用来赞扬宾客的勤劳。]

[《皇皇者华》中的‘周爰咨诹’,可表示对宾客咨询请教之意。]

[雅乐中还有苍劲有力的鼓,和按大小次第排列成组的编钟。]

[建鼓据说能沟通天地神灵,因而在乐队中,声震四方。]

[编钟悬挂在巨大的钟架上,由青铜铸成,自带其他乐器所不及的磅礴气势。]

[‘八音之中,金石为先’,比钟声更清亮的乐音,来自磨光的石磬。]

[编磬通常与编钟合奏,使金石之声相应和。]

[如果说‘礼’体现一种等级性,那么‘乐’则体现了一种和谐状态。]

[‘和’即是让彼此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互为礼让和包容,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

[这是周人重要的社会理念和文化准则。]

[也深深的刻入了华夏人的内心。]

[今天‘和’,依然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编钟、编磬齐奏,列鼎、列晷成排,彰显着世家大族‘钟鸣鼎食’的气象。]

[在音乐的助兴下,宾主间继续依次敬酒。]

[对于酒,周人有着复杂的情感。]

[酒,是他们向往的饮品。]

[但饮酒过度会导致失控,周人总结的殷商败亡教训中,沉迷于酒,就是其中一条。]

[因此,周王朝规定,只有祭祀、宴会和敬献长老、君长时才能喝酒。]

[为了掌握好分寸,饮酒时还专门设立一位监督饮酒的临时官员,被称为‘司正’。]

[在酣畅飞扬的宴会,也得接受‘礼’的约束。]

......

【礼乐的影响!】

......

[从八岁开始‘礼让之教’,到七十岁辞官告老,对于周人,礼乐教化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它贯穿了个人的一生,也体现在群体生活的交往中。]

[在3000多年前的华夏,润物无声的文明教化,征服了那些生命本能的欲望,而代之以敬畏、同情、谦让等人文品行。]

[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符合礼乐规范的品行,被统称为‘德’。]

[在周人的世界里,‘德’字,意味这美好高尚的品性,也是统御礼乐的灵魂。]

[生命的最后一程,周人也以‘礼’相送。]

[在周人的观念里,死之哀和生之欢一样,都是生命中应有的一部分。]

[报丧人员在街上奔跑,把消息带给亲友和村人。]

[即使已经闻讯,也会得到正式的通知。]

[这是丧家应尽之礼。]

[去死的邻居是‘逨’的同宗,但他们的关系已经‘出五服’。]

[这意味着‘逨’,不必为逝者穿上丧服。]

[这是周人为亲缘组织画出的清晰图谱。]

[嫡长子所在的世系为大宗,世世代代都代表家族,此即‘百世不迁之宗’。]

[弟弟们则要分出去,建立新的家庭,视为小宗,均听从嫡长子吩咐,在以自己的嫡长子各自传续。]

[历经五代之后,经过五次分离的子孙,彼此间便没了宗法上的权力和义务关系,这即是‘五世则迁之宗’,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出五服’。]

[用亲疏远近来确定人际关系,构成了华夏社会的伦常秩序。]

[在这个庞大绵密的网络中,人人可明确自己所在,并得以安置身心

......

【祭祀文化!】

......

[兴起于商的祭祀文化,经由周的改造后,成为周代礼制的重要构成。]

[从此,一切礼仪,不再仅仅取悦神明和祖灵,而是具有了庄严的道德意义。]

[这是3000多年前中华文明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

[新的文明,会创建新的秩序。]

[但每一段历史,也都会沉淀出不朽的价值。]

[祖先,成为了炎黄子孙永远的精神寄托。]

[慎终追远的理念,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家庭和生活。]

[数千年来,无论祭祀方式如何变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们对祖先的敬爱和供奉,从未停止过。]

[那是对生命延续的盼望,对过往岁月的意念。]

[华夏人相信,血脉和亲情是天地间最恒久、最珍贵的连接。]

[只有将一代代的生命连接在一起,只有被纳入群体的长河,个体的生命才能获得超越。]

[时至今日,在每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在一生的很多重要时刻,我们都会告诫祖先并祈求福佑。]

[或许,依然还会向大地洒一杯酒,向苍天燃一炷香。]

......

【结语!】

......

[周人的一生,都浸润在礼乐文明的教化中。]

[这是一种温和但充满力量的制度,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礼仪之邦。]

[它令理性和人性的光芒照射进历史,令每一个华夏人获得生命的秩序和心灵的安定。]

[‘人’始终是华夏文化最为关注的命题。]

[如何在世间安身立命?]

[如何与自然及他者相处?]

[如何建设理想的社会?]

[从混沌走向秩序。]

[从创世走向礼乐的漫漫长路上。]

[人,也始终是创造一切的主角。]

[我们用洪荒年代的绚丽神话,回答了‘天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

[我们用上古三代的辉煌历史,书写了‘华夏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

[当礼乐文明把秩序与和谐、道德与理性、音乐与诗歌,永久的注入华夏人的精神血脉,我们知道,今天的我们连接着曾经的我们,也连接着未来的我们。]

[今天的华夏连接着曾经的华夏,也连接着未来的华夏。]

.........

.........

评论区

【三书:聘书、礼书、迎书。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终于明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什么是三书六聘。什么是吃大席。】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男子向女子请求缔结婚姻要送上白布包着的鹿肉。】

【我想知道我得读多少书,得读什么书,才能变成这样?】

【以前只知道礼乐崩坏,原来礼乐是这么浓墨和高尚,也是品上细糠了。】

【讲的太棒了,刷到都不舍得看,在厕所看觉得着实不雅。】

【三千年礼仪不断,五千年文明赓续。】

【原来这就是孔子主张恢复的礼乐制度呀!真是长见识了。】

【这才是礼,它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人这种万物之灵,不再像野兽一般放大本能,而要真正懂得生命本来的意义!】

【士昏礼、士冠礼、乡饮酒礼、士丧礼。】

【历代王朝都逃不了灭亡的规律,终究是欲望,战胜了一切,还是人性,诸侯对权力的渴望,终究是摧毁了周朝最后一根稻草。】

......

万界时空

事实上数个月过去了,对于万界时空来说,周朝或者说春秋战国,出现的次数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不过这不出现还好,已出现直接就是一个很长时间的天幕。

最重要的是,这天幕还带有厚重的历史声讲解,整体都带着赞扬。

这是对一个时代的赞美。

不像他们,即便是赞美,也是只是在一个视频里占据一小部分。

“所以,天幕如此难得,那个诸葛丞相在之前占据了多少的天幕时间,这......”

诸葛亮之前的人沉默了。

他们实在是想象不出,一个人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堪比整个春秋战国。

在诸葛亮之后的时空,沉默更甚。

“诸多圣人可是在先秦时期,诸葛亮......”

这些人说到这里,却又说不下了,或者说不敢说了。

他清楚自己,自己何德何能去评价。

所以,明白了此事,他们自然也就住嘴了。

......

不过,很多人反而注意到了另外的事情。

“后人,似乎也喜欢周礼?他们那个时代,为什么喜欢呢?”

“笨蛋,你忘记了,后世一个地球,数百个国家,这不比春秋战国还春秋战国啊!”

顿时有人恍然大悟,有记忆好的当即道:“哦......我想起来,看似百家争鸣,实则春秋五霸。看似春秋五霸,实则三国鼎立。看似三国鼎立,实则楚汉相争。看似楚汉相争,实则秦扫六合。所以,后人想要构建一个类似于周天子的社会体系?”

“不,你们忘了大一统吗?你们忘记了五间大瓦房了吗?”

“就是,你们不要忘记了,那后世也有属于自己的礼。再说了,这说的是单纯你认为的礼吗?那是秩序!”

有人摇头:“不行,看不懂了,我完全看不懂了。”

......

然而,这视频对于各朝各代冲击最大的其实并不是诸多帝王或者说官达显贵,亦或者是士绅地主。

真正遭到严重冲击的是那些起义军。

每一个起义军扩大之后,首先要面对的不是所谓的粮食不够吃,士兵不够多,铠甲不够用的问题。

他们真正所面临的是所谓的正统,也就是所谓的名分。

没有这个,就没有什么读书人投靠你做事。

最重要的是,没有什么秩序。

所以,他们反而是最需要礼的。

这个视频,可以让他们结合自身情况,快速的构建出一套统治秩序。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爆发出更加强大的战斗力。

再来两场胜利,那么就会有读书人投靠。

来上一场战略胜利,那么就可以开科取士了。

所以这些起义军们虽然不知道这些,但也能下意识的明白这东西好不好,或者说对起义军本身好不好。

然后,他们就会下意识的去制定,去执行。

只要不被快速剿灭,很快他们就会形成一个真正的政权。

即便是这个政权,这个统治系统很烂,跟不上,但有和没有,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于是,那些还在休整的官兵们,看着天幕觉得稀奇,丝毫不明白这对于王朝代表了什么。

事实上,那些衮衮诸公们,也不会下意识的想到这些。

............

【百家争鸣,众生喧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