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消失的新娘
“新郎秦家思宴,新娘耶律明珠,今日大婚,承天地之喜,蒙圣上之恩,今日结为夫妻,你们可愿此生相互扶持,共同走完余生。”
“我秦家思宴愿携吾妻明珠之手共白头,此情今生不移。”秦思宴高声应道。
“我耶律明珠愿与夫君秦家思宴共进退,此生无悔。”明珠的声音不大,但却让在场的人都听得真切。
凤清绝没有去看这对新人,在他心里,不管明珠有没有同这个男人大婚,她都必须是自己的。
他的眼睛一直看着的人是皇后娘娘,他要从她的脸上看出些什么来。
“一拜天地日月新。”随着礼官的喊声。
秦思宴和明珠转身向外,冲天地一拜。
“二拜高堂养育恩。”
秦思宴和明珠向坐在上位的老国公和老夫人,皇后娘娘深深的一拜。
“夫妻对拜。”
两位新人相对一拜,这礼便算是完成了。
“送入洞房。”便有喜娘想上前来扶明珠,想带她去后院,秦思宴摆了摆手,让她退下,亲自牵起明珠的手,扶她回后院。
凤清绝的眼睛眯了起来,这皇后的脸上竟然看不到一点异样的神色,难道是自己多想了?
不对,一定是自己漏掉了什么细节,皇后许久没有回秦府,这大喜的日子,她是不是过于淡定了。
是的,他们一定是在做戏给大家看,让大家忽略他们的真正关系,不急,只要自己察觉到了异常,那他们早晚是会露出马脚的。
“少爷,这里有奴婢守着,前院还等着您去敬酒呐。”喜娘站在一边催促着秦思宴。
“明珠,等宴哥哥,我去去就回,你若是肚子饿了,便让柳杏她们去给你拿些吃食,先垫一垫。”
“嗯,你去吧,不用担心我。”明珠的头上还盖着红盖头,她从盖头下方看到秦思宴离开的脚步。
“柳杏,这凤冠太重了,可不可先拆下来啊。”明珠觉得自己的脖子都是疼的。
“公主,这可使不得,这盖头得等到驸马回来替您掀,您要是脖子酸了,奴婢先给您捏一捏可好。”柳杏轻声细语的哄着自家主子。
“好,你快着点,本宫的脖子都快断了。”
“呸,呸,呸,公主,这大喜的日子,说什么不吉利的话,快跟着奴婢一起呸。”柳杏一边说话,一边拍了一下自己的嘴,好像这样就可以挡掉霉运一样。
喜娘看着这奴仆两人相处的方式,觉得这位公主还真是一点架子都没有,是个好相处的主子。
一个小丫鬟推门走了进来,在喜娘的耳边说了几句话,喜娘便对明珠福了一下身:“公主殿下,老奴有些事要处理,先离开一会。”
“嗯,嬷嬷,你去忙吧,这里有柳杏照顾。”明珠在这秦府住了几月了,她一点都不觉得陌生,有没有人陪着,都是可以的。
“公主,您终于嫁给自己喜欢的人了。”柳杏眼里含着泪花,激动的说。
“嗯,本宫今日将自己嫁给他了,往后余生,本宫会与他朝朝暮暮,风雨同舟。”明珠没有等到柳杏的问答,也没有感觉到柳杏给自己捏肩的动作。
她感觉到不对的时候,已经晚了,她的四肢已经不听自己支配了,小莲,小莲救我,她想用空间救自己的命,可还是晚了,她的意识薄弱,小莲跟本感应不到她的召唤。
明珠用尽全力想扯下自己的红盖头,去看看到底是谁在算计自己,可是她的手跟本抬不起来,软绵绵的落了下来。
房门处站着的男人,嘴角扬起邪媚的笑容,缓缓的走了进去,将明珠轻轻抱起,一跃而起,消失在黑夜里。
一柱香后,喜娘回到房间时,没有看到公主,只看到了昏迷在榻上的柳杏,她一下便慌了神,“柳杏,柳杏,你快醒醒,公主去哪里了。”
柳杏迷迷糊糊的睁开了眼睛,“嬷嬷,怎么了。”
“柳杏,你怎么睡着了,公主呐。”喜娘焦急的问。
“公主?”柳杏这才反应过来。
“快去找驸马,公主怕是遇到不测了。”柳杏起身便想往外跑,可是她一点力气都没有,跌倒在了地上。
“柳杏。”喜娘上去扶她。
“嬷嬷,快去找驸马,不用管我。”柳杏的眼泪如喷泉涌下,她已经彻底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好,你照顾好自己,我这就去找驸马。”喜娘也知道滋事体大,不敢耽误,往前院跑去。
“少爷,快,公主出事了。”她的喊声让前院一片混乱,本就饮了不少酒的文武百官一下子便炸了锅。
“新娘子怎么了。”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发生了何事。
“嬷嬷,明珠怎么了。”秦思宴的酒瞬间清醒。
“少爷,国公爷,老夫人,刚才有婢女来找奴婢说您有事找奴婢商议,我便同她一起去了您的院子,可是并没有看到您,我转身功夫便不见了那位婢女,我便匆匆忙忙的赶过来找您,走到一半时心感不妙,便返回了喜房,就这点功夫,等奴婢再回到喜房时,便不见了公主的身影,只看到柳杏晕倒在喜房内。”喜娘口齿伶俐,三言两语便说明了情况。
秦思宴二话没说,直接往喜房冲去。
“祖父,让府上的宾客先不要离开,直到找到明珠为止。”秦思宴边走边对老国公说。
到了这个时辰,很多宾客早就离开了,只留下为数不多的人还在闹酒。
“好,这里交给祖父,你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秦国公知道宴儿心里有多着急,所以他能做的便是稳住大局。
“各位宾客,请不要惊慌,府上出了一些意外,我们会尽快处理好的,大家继续饮酒吧。”老国公转身坐了主位上,这是京城,这里的人最小的也是五品官,他不能一句解释都没有,就将人拘在国公府上。
“国公爷,府上出了事,您去处理便是,不必在这里陪着我等,我等这便告辞了。”有人起身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