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幕 > 第171章 东洋-【明治维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1章 东洋-【明治维新】

【在明治维新之前,东洋与清朝颇为相似,同样实行着闭关锁国政策,对外界的交流极为有限】

明朝

朱棣静静地伫立在大殿,看着天幕,心中思绪万千。

他喃喃自语道:“闭关锁国……朕险些忘却此事了。”

近来忙于应对诸多棘手问题,这等重要之事竟也被暂时搁置在了脑后。

不过,可别质疑为何朱棣能够在此刻望见这天幕,毕竟 VIp 总是拥有一些特殊待遇和任性的资本。

而在一旁的崇祯皇帝,则愁眉苦脸地说道:“先祖啊,如今国内尚处于混乱之中,尚未完全整顿妥当,此时再去攻打其他国家是否稍显过早?”

朱棣缓缓地摇了摇头,沉声道:“不早了!即便内部仍有待梳理,但派遣人手前去探查一番当前局势仍是十分必要之举。况且,朕之前应允给予曹操之物也必须尽快办理妥当。”

朱棣的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依旧一脸苦涩,望着朱棣那副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模样,无奈应道:“是,先祖。”

言罢,便躬身行礼,转身退下。

朱棣并未在意崇祯的离去,他的目光转回天幕,口中轻轻念叨着:“莫急,一切都需循序渐进,慢慢来吧。”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1853 年,白头鹰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着一支强大的舰队驶入了浦贺港】

【这支舰队装备精良、气势磅礴,让当时的东洋人震惊不已】

【马休·佩里此行肩负着重要使命,他带来了白头鹰国总统写给东洋天蝗的信件,并将其交给了德川幕府】

【信中的内容明确表达了白头鹰国希望能与东洋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并开展广泛的贸易往来】

【这一突如其来的接触被后世称为“黑船事件”,它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面对白头鹰国的强势要求,东洋不得不做出回应】

【不久之后,东洋与白头鹰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得东洋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三国

曹操皱着眉头说道:“怎么回事?为何到处都有这白头鹰国的身影?”

程昱一脸凝重地回答道:“主公,不管什么时候,国家之间,终究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啊。”

曹操微微颔首,表示赞同,接着话题一转问道:“如今我军状况究竟怎样?”

程昱面露苦涩之色,无奈地叹息一声:“丞相,虽说我们已成功占领了巴蜀之地,但所剩粮草恐怕不足以支撑继续进军了。”

曹操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反问道:“这巴蜀难道不是着名的粮仓吗?怎会出现如此局面?”

程昱解释道:“巴蜀确实是粮仓无疑,然而刘备为了抵御我方大军,几乎将所有的粮草物资都抽调一空了。”

曹操闻言,恼怒地骂道:“可恶至极!这刘备当真狡猾多端!不过他手下的兵力想必也所剩无几了吧。”

程昱思索片刻后回应道:“丞相所言极是,刘备在巴蜀的人马基本全军覆没。”

曹操眼神一凛,果断下令道:“仲康,你速速挑选几万精锐之士,随本相一同进攻交州。其余人则班师回朝。无论如何,总要尝试一番才好!”

程昱急忙劝道:“丞相此举甚是危险啊!那关羽等人皆是武艺高强、万夫莫当之人。”

曹操冷笑一声,胸有成竹地说道:“哼!孤手中尚有那朱棣给的东西,何惧之有?”

程昱听后不再言语,拱手应道:“谨遵丞相之命。”

【但与此同时,这些不平等条约也激发了东洋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的觉醒,他们意识到国家必须进行变革才能摆脱困境】

【很快,东洋人内部便涌现出一批勇敢的改革者,他们发起了倒幕运动,旨在推翻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恢复天蝗的权威】

【这个过程与华国近代孙领导的革命有些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当时的倒幕运动得到了地方四强藩的大力支持】

【这四强藩犹如一个强心剂,让明治维新有了兵权的支持】

【而天蝗一旦掌握了兵权,局势便开始朝着有利于倒幕派的方向发展】

【经过多年的艰苦斗争,在 1869 年春天迎来了决定性的时刻】

【天蝗亲自统率军队出征北海道,向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棱郭发动进攻】

【这场战役异常激烈,双方都拼尽全力。最终,在 6 月 27 日那天,天蝗军成功攻克五棱郭,标志着幕府统治的彻底终结,东洋全境实现了统一】

清朝

光绪皇帝端坐在朝堂之上,面色凝重地看着天幕。

“还是兵权啊!”

光绪长叹一声,声音中透露出无尽的无奈和悲愤,“朕的大清到底差在哪里?竟然被一个弹丸小国所超越!西洋之地,朕大清也曾派遣人才前去学习,为何结局却如此之大?”

听到皇上这番话语,底下的大臣们纷纷低下头,不敢与光绪对视。

整个朝堂陷入一片死寂之中,只有光绪那愤怒而又失望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光绪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指着奏章继续怒喝道:“这就是你们呈上来的东西?你们难道就想用这些来糊弄朕吗?”

然而,面对皇帝的质问,众臣依旧保持沉默,无人敢站出来回应。

就这样,光绪滔滔不绝地说了许久,心中的怒气似乎稍稍平息了一些。

他深知,如果自己不再说话,恐怕这场沉默将会一直持续到明天。

终于,光绪挥了挥手,略显疲惫地说道:“罢了,退朝吧!若尔等有何良策,可随时前来觐见朕。”

说完,他缓缓站起身来,目光空洞地望着前方。

随着太监高喊“退朝——”之声响起,大臣们如蒙大赦般纷纷行礼告退。

光绪静静地凝视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

他缓缓转身,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朝堂,只留下空荡荡的大殿,见证着这位年轻帝王的忧虑和迷茫。

【从此,东洋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