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玄幻魔法 > 歌一曲神仙道 > 第73章 八十万众、整编立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3章 八十万众、整编立营

通州城内修真者察觉到吴昊气运化龙,越国仙师与其师弟因恐惧,远遁北方荒野不知所踪。

凡人因血肉之躯愚钝,可以很好的隔绝这类气运洪流的压迫,保护神魂,他们感受不到那强大气运洪流,只看到吴昊英武超凡,真心归附。

而修真者因为天地之桥大开(俗称有灵根),其神魂在可以感应天地灵机的同时,也失去了凡人愚钝血肉之躯的保护,气运一说对他们影响巨大。

清灵能用自身气血狼烟抵挡吴昊气势,清灵自身气势内敛让吴昊也感觉不到压力,清灵很满意,这样还能藏于暗处应对自如。

越王于行宫深处的寝宫之中静卧,那寝宫的门窗被层层厚实帘幕紧紧裹住,仿若蚕茧,只为阻挡寒意侵袭,以免越王病情雪上加霜。

忽然,外面传来一阵隐约难辨的呼喊声,仿若闷雷滚滚。越王那满是花白头发的脑袋微微一动,似从混沌的中被强行拽出,他奋力抬起头,双眼半睁半闭,有气无力地喝道:“来人,外面为何如此喧闹?”

大太监听闻召唤,匆匆赶来,脚步虚浮,脑袋如捣蒜般低垂,不敢与越王对视,战战兢兢地说道:“禀王上,乃是大军即将拔营南归,军士们欢呼雀跃,未曾想惊扰了王上圣驾,奴才罪该万死。”

越王无力地摆了摆手,那干枯的手在空中划出一道微弱的弧线,声音细若游丝:“既如此,便罢了,退下吧。” 言罢,头一歪,又昏昏睡去。

大太监如蒙大赦,轻手轻脚地退出寝宫,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他赶忙招手示意侍从,眼神惶恐,急声吩咐:“速速再加几层帘幕!”

此时,城外反贼的呼喊声如汹涌浪潮:“吴公大德,天命所归!”

大太监眉头紧皱,心中暗自思忖:“绝不能让越王知晓这城外凶险,否则自己恐有性命之虞。听闻城外几十万反贼围城,这可如何是好,真真令人胆寒。”

越国众贵人于清晨时分,终得以看清城外局势。只见那城外反贼密密麻麻,如蚁群般攒动,在吴军将士的引领下,正有条不紊地朝着运河边扎营,河上几艘大船被凿穿沉了下去。南归之路已被截断,众人面色阴沉如水,眼神呆滞,皆束手无策。

回到越王行宫议事,有的贵人呆坐椅上,目光空洞;有的则来回踱步,焦躁不安。

吴昊在城外整编部队,阵容严整。通州城内,贵人们齐聚越王行宫,商讨对策。此时的他们没了昨夜的趾高气扬,一个个垂头丧气,仿若霜打的茄子。唯有少数人眼珠滴溜溜地转,心怀鬼胎,似在暗中谋划保全家族、伺机逃离之计。他们或眼神闪烁,或故作镇定,却难掩内心的慌乱。

国丈深知自身与越王休戚与共,不能再让大将军独自应对困境,当下传令召集各家门客、饱学之士前来献计。

国丈端坐在堂中,表情严肃,目光威严地扫视众人,沉声道:“通州已被八十万反贼围困,然城内尚有 8 万守军,守城尚可支撑。但困于此地终非长久之策,定会贻误越国大业。诸位贤达,可有良策解此困局?”

各家贵族安然坐在一旁,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那些寒门出身的门客与贤才,似在催促,又似在审视。

门客贤才们面面相觑,面露难色。这等局面实难应对,若论守城器械布置、粮草调配,以及部队如何分守城墙,他们自是能侃侃而谈,毕竟平日此类事务皆由他们出谋划策并付诸实践。可如今国丈之意明显并非要耗时间守城,而是期望他们能想出速破 80 万反贼之妙计,这谈何容易?昨夜一场溃败,众多野战的战车、战马与兵器已损毁大半。此前为筹备南归,大量物资皆已装船,现停靠于通州码头。当下理应防范反贼渡河夺船,可这些贵人竟妄图派人出城野战,实在是荒谬至极。

有一位名叫黄禄的门客,在国丈家任文书博士多年,才学出众,深得国丈赏识。他见众人皆沉默不语,自家主公陷入尴尬境地,心中略一思量,挺身而出,向前几步,抱拳道:“国丈大人,小老儿有一言,愿献丑以供参考。”

国丈正因无人应答而满脸不悦,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冷冷说道:“黄博士但说无妨。” 黄博士恭敬行礼,身姿笔挺,不卑不亢地说道:“我越国必胜,吴昊小儿必败。”

此语一出,众贵人皆精神一振,纷纷睁大眼睛,满是好奇与期待地望向黄博士。国丈脸色亦缓和不少,眼神中多了几分期待:“你有何良策,速速道来。”

黄博士不再迟疑,昂首挺胸,朗声道:“吴昊有三败。其一,粮食不足。反贼仓促起兵,筹备定然匮乏,如今又要供养 80 万民夫。他还妄称大仁大义,如此一来,附近饥民定会蜂拥而至。此乃自掘坟墓之举,无粮可撑,我等无需急于求成。”

见国丈与贵人们对这拖延时间之策不太满意,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其二,民夫见识短浅。吴昊若缺粮,定会急于驱使民夫攻城。通州城墙高六丈,坚如磐石,守城易如反掌。只需我军多杀些蚁附攻城之反贼,这些小民定会畏惧死亡。彼时,我军向城外高呼,就说吴昊欺世盗名,假称拯救苦役民夫,实则拿民夫性命换取自身荣华富贵。如此一来,八十万人马亦不足为惧,反贼自会军心涣散,吴昊不过是跳梁小丑。此过程耗时不会太久,待吴昊攻城,一两日之内通州便可轻松解围。”

贵人们闻听此言,眼睛放光,面露喜色,纷纷点头称赞:“黄博士所言极是!”

国丈更是喜上眉梢,眉飞色舞,急不可耐地催促:“快说第三点是何妙计!”

黄博士微微一笑,神态悠然,不缓不急地说道:“这第三,便是请贵人们多多赏赐兵卒,令兵卒们在城墙上尽情享用美食,炫耀赏赐之丰厚。城外反贼见状,必然要求吴昊一视同仁,如此便可加速吴昊粮草消耗。倘若吴昊不愿让民夫反贼饱食,那便正中我军下怀。我等可编造一些切中要害的传言,令兵卒在城上叫骂,以此动摇反贼人心。譬如宣称天象有异,有妖魔出世,上天示警,吴昊便是那惑乱天下之妖魔。又说春耕在即,吴昊强留民夫于此,徒然断送性命,实乃假仁假义,劝诫民夫不如速速归家耕田。还可说坑杀民夫乃几个将领擅自为之,朝廷绝无此残暴命令,贵人们皆是品性高尚、学识渊博之士,怎会下此乱命?分明是吴昊假传军令,借机造反,妄图哄骗天下。”

“好!好!好!黄博士真乃大才!哈哈哈哈!” 国丈开怀大笑,连拍大腿,对黄博士赞不绝口。其他贵人亦纷纷击掌赞叹,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有其他寒门门客暗自撇嘴,满脸不屑,心中暗骂:“说什么贵人品性高尚、学识渊博,真是厚颜无耻。唉,可惜苦役民夫无什么太高见识,极易哄骗,不得不说此计策确有奇效,只可惜了这诸多良民性命。”

于是,贵人们仿若阴霾散去,重见曙光,当即开启酒宴歌舞,只待吴昊前来攻城,欲挫反贼锐气后,便依计行事。

甚至有贵人酒后肆意张狂,口出狂言:“贱民真是麻烦,被坑杀是死,蚁附攻城也是死,为何不乖乖前往坑中受死,偏要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此等言语竟引得众贵人纷纷附和,哄堂大笑。

至于昨夜在城外大营督军,却被攻破大营的贵族家人,除少数几家已确切得知家人死讯外,其他各家仍心存侥幸,眼巴巴地等着吴昊派人前来索要赎金。他们全然未意识到昨夜坑杀民夫杀戮之暴虐,被苦役民夫报复杀死亦可谓天理循环。实则吴昊或清灵昨夜根本未曾下令留手,在这场动乱之中,贵人亦难逃命数。

在那片曾被战火洗礼的旷野,几个越国逃散的兵卒,正灰头土脸地蜷缩着。他们昨夜在慌乱奔逃中迷失了方向,此刻身心俱疲。

突然,其中一名兵卒惊恐地瞪大了眼睛,手指颤抖着指向天空:“那…… 那是什么?” 众人顺势望去,只见天空中群星闪耀,东方朝霞满天,瑞彩千条,绚烂夺目。

紧接着,一阵排山倒海般的呼喊声:“吴公大德、天命所归!”

这声音仿若洪钟大吕,令他们的内心涌起无尽的敬畏。那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回荡着,仿佛有几十万人在齐声高呼,直入云霄,响彻四野。

“这,吴将军定是有真命在身啊!” 一名年长些的兵卒喃喃说道,眼神中满是震撼与惶恐。“我们越国已败,如今天象昭然,或许投靠那位天命所归之人,才是活路。” 他的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众人心中激起千层浪。

此时,吴昊回到高丘营地,清灵汇报说自家军队死伤万余,吴昊褪去刚才受万民跪拜的兴奋,眉头紧锁,心中满是沉痛与疲惫。他深知,战争尚未结束,局势依旧严峻。

就在这时,哨兵前来禀报,有一队越国溃兵聚集,由昌邑伯带领前来投降。吴昊心中一动,赶忙前去查看。只见昌邑伯那熟悉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虽略显狼狈,却依旧努力保持着几分往日的气度,屁颠颠地跑在最前面,身后是一群垂头丧气却又透着一丝期待的溃军。

昌邑伯跑到吴昊跟前,还没等吴昊行礼,连忙躬身,谄媚地说道:“贤婿啊,刚刚天象惊人,我等皆知这是天命所归于你。我特来收拢这些溃军,愿追随你的麾下,共图大业。”

吴昊看着眼前的老丈人,心中五味杂陈。昨夜自己好像忘了这个老丈人,看样子自己攻破了他家的大营,还好老人家命大还活着,这情形见面好生尴尬。

但他深知这些降兵前来时机正好,但在这乱世之中,扩充兵力无疑是当下的关键。

于是,吴昊当机立断,开始收编这些降兵,远处观望的,看到吴军开始收编越国降兵,呼啦啦又跑出来很多溃兵,借机换个主子效忠。

昌邑伯也忙前忙后,利用自己的人脉与威望,协助稳定军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支十万之众的正规军逐渐成型。

吴公帅帐下令围三缺一,让全军挖掘壕沟壁垒、封锁通州东西两侧、堵塞南方河道,然后休整一日备战。

清灵负责的整顿听从号召前来围城的苦役民夫,苦役民夫们乱作一团,昨夜一路上捡取各类被越国溃军丢弃的物资,各个灰头土脸,有人苦役烂衣服里塞满干草御寒,有人则换上了粘血的破军衣,有人身上缠了几圈帐篷破布御寒,有人竟然裹着军旗御寒,杂乱无比。

封无休作为她的得力助手,依照预先制定的计划,迅速指挥后营将士展开行动。他们用白灰在地上划线,划分各个驻扎区域,每二十锅编排为一营,挑选其中最为强壮的队长担任营官,其余的队长则为队长官,让队长官自己选人做伍长、什长,给营官、队官、什长、伍长发放各自的旗帜作为职位、权利象征。

毕竟苦役民夫随军征战经年,队长、什长、伍长指挥同乡民夫整起队伍来也有模有样,这样每队人数大概在五六十人,如此一营的规模便约有千余人。

接着,又以两营合编为一团,派遣吴军里经验丰富的老兵出任团校官。再以五团集结成一师,选派机灵能干的将士担当师将官,并专门配备百名精锐士兵作为亲兵护卫。

据最后统计,总共编成了五十个师。按师发放吃食炒米和红围巾,军装做不到统一,但红围巾的标配不能缺。

而在河对岸的山民们,则由清灵老仆:刘昌明、康一手、庄瘸子三人负责带领。自从清灵离开太华宗大丰庄后,刘昌明在庄内备受宗门世家一脉弟子的排挤,师徒一脉也未能给予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