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考试通常在农历八月,到各地省城考试,被称秋闱。
如今已经六月,参加乡试的生员,陆续要出发去省城了。
送走冯辰、薛文逸、宋桐三人后,林向安便和杨辉、孙文石商量着去杭州府的时间。
段昊初和刘文昌已经定下了去的时间,准备两日后,就启程去杭州府。
刘文昌不是本县的人,但原籍仍属于浙江省。
可以在这边县里求学,参加岁试和科试,只要向原籍县学申请异地考试,那边教谕通过便可以了。
这也是刘文昌考中秀才后,一直在这边县学读书的原因。
最终都是去杭州府参加乡试。
送走了刘文昌和段昊初,林向安、杨辉、孙文石三人决定提前一个半月再去,毕竟那边人生地不熟。
经过前面的几次考试,就知道去外地考的,来的越晚,好的地方都被人占了,花销并不会因为晚来而减少。
从乌程县到杭州府,可以走水路,也可以走陆路。
三人一致商量走陆路,毕竟陆路顶多两天时间,就到了杭州府。
走陆路,得跟着商队或者镖局才行,没有人带路,很容易迷失方向。
为了安全起见,最好是能跟着镖局出发。
于是林向安便让林桥帮忙去询问,有没有近期到杭州府的行程。
一番商量下来,最终定在六月中旬出发。
出发前,林向安还要交接手上的事,其次还要回家一趟。
最重要的就是学报的事,学报本就繁杂。
主要负责人:段昊初、孙文石、杨辉、邵明,前面三人都去参加乡试,只留下了一个邵明,显然很难继续做学报内容。
目前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两期,这个月的内容到是没问题。考虑到之后,他们回来,估计快到十月了。
不可能考完乡试就回来,考中和没考中都会多待一段时间。
这样算下来,至少得停三个月。
于是林向安便和文澜书铺薛掌柜商量,发完最后一期学报后,得在上面出一个通知。
一旦学报暂时停刊,必须要向读者说明情况。
学报的生意虽好,但莫名其妙停刊,极有可能损害学报的信誉。
于是,林向安去了一趟文澜书铺。
薛掌柜正坐在柜台后,面前摊开着账本,正在计算账目。
店里的伙计见林向安过来,直接将他领导薛掌柜跟前。
“薛掌柜,有些事需要和您商量。”
薛掌柜闻声抬起头,微微一笑,“原来是林公子,有何事尽管说。”
“学报这边,得停一段时间,目前还有两期稿子,我打算在最后一期之前发个通知,说明一下情况。”
林向安简洁明了地说道,“少说要等到十月才行。”
薛掌柜沉吟片刻,瞬间明白原因,想来是要参加乡试,没有时间处理。
“可是因为乡试的缘故?”
林向安也点了点头:“是的,学报负责内容的人,要去参加科举乡试,得考完回来才能继续。”
“既然这样,四个月不短,通知的内容也得写得清楚明了,不然怕是会引起些许误解。”
薛掌柜也明白,学报并不赚钱,至于暂停也没太大关系,重要的是民报,现在已经是书铺赚钱的重要来源。
但民报的收入对书铺来说,不容小觑,停掉了民报就意味着少赚一大笔,薛掌柜眉头紧蹙,嘴角微微抽搐,脸上满是难掩的焦虑。
迟疑了一下,才小心翼翼地开口。
“那民报这边呢?能继续发吗?”
林向安的脸上带着一抹温和的笑意,轻轻点了点头。
“民报这边倒是可以放心,会继续,就像之前一样,还是王和智负责对接。”
民报方面,程浩随虽然为秀才,但并没有参加此次乡试,而李文山也在,能继续维持民报的运作。
自从参加岁试之后,林向安就将民报渐渐放权出去,有意让王和智负责对接,而程浩和李文山负责内容。
薛掌柜略微松了口气,“那就好。”
林向安则没有停留太久,虽然事情已经交代清楚,但他知道,民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别是吴家的案件,正是通过民报的舆论作用,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公正揭露。
民报对于他来说,已经完成了重要使命。
不过后来,林向安还是出了最后一期关于吴家的事,在发这篇稿文时,大大夸赞刘知县,是百姓的好父母官。
可以说在当地,刘知县的声望特别好。
这事倒是让刘知县领了情面,在吴家查抄的田园庄子,当时好多人抢着买,毕竟成片的田地很难得。
其中一处上好农田就被刘县令低价转卖给了林家,将近两百亩田地。
正常买卖,一亩上等田至少20两银子,但实际买下大概花费了1800两银子,可以说非常优惠。
商户最终到后面是要买田地的,虽然现在要缴纳高额的税收,但等到林向安考中举人了,就可以免税了。
民报的事处理完之后,林向安便回家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