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深夜遇袭的惊险一幕后,时安夏和幼帝加强了防备,同时更加急切地想要找出幕后黑手。
一日,时安夏在整理从朝中大臣那里收集来的信件时,一封看似平常的书信引起了她的注意。这封信的内容是关于一些琐碎的政务讨论,但字迹的排列和行文的格式却让她觉得有些异样。
时安夏反复研读,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是......”她越想越觉得可疑,于是拿着这封信去找幼帝。
“陛下,臣妾觉得这封信有些蹊跷。”时安夏将信递给幼帝。
幼帝接过信,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眉头微皱:“爱妃为何觉得此信有问题?”
时安夏指着信上的字句说道:“陛下请看,若每行的开头字连起来读。”
幼帝按照时安夏的提示,轻声念道:“宫中有险,速查内奸。”
两人对视一眼,皆露出震惊之色。
幼帝神色凝重:“这竟是一封藏头诗,看来有人在暗中向我们传递消息。”
时安夏分析道:“能知晓宫中之事,又以如此隐晦的方式传递消息,想必此人也是身处危险之中,不敢明目张胆。”
幼帝点头表示赞同:“但这短短八字,并未指明内奸究竟是谁。”
于是,他们开始对朝中大臣逐一排查。凡是与那神秘奏折和之前种种事件有所关联的大臣,都成为了重点怀疑对象。
在调查的过程中,时安夏发现有几位大臣的行踪颇为可疑。他们平日里看似忠心耿耿,但在关键时刻却总是言辞闪烁,行为反常。
幼帝决定设宴款待群臣,试图在宴会上观察这些大臣的一举一动。
宴会之上,歌舞升平,大臣们推杯换盏。时安夏和幼帝暗中留意着那几位可疑大臣的表现。
其中一位大臣,在饮酒时眼神飘忽不定,不时看向幼帝,又迅速移开目光。另一位大臣则在与旁人交谈时,刻意压低声音,神色紧张。
宴会结束后,时安夏和幼帝回到寝宫,继续商讨。
“陛下,臣妾觉得那几位大臣甚是可疑,但仅凭这些还不能确定他们就是内奸。”时安夏说道。
幼帝沉思片刻:“爱妃所言有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或许这藏头诗只是一个引子,背后还有更深的谜团等待我们解开。”
就在他们苦思冥想之际,又一封神秘的信件悄然送至......
在对藏头诗所暗示的内奸进行暗中调查的同时,时安夏和幼帝又迎来了新的难题。
一天,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秘密求见幼帝,呈上了一本关键账本。老臣面色凝重地说道:“陛下,这本账本记录了朝廷某些款项的去向,臣偶然得到,觉得事关重大,特来呈给陛下。”
幼帝和时安夏赶忙翻开账本查看,然而还没等他们理出个头绪,又有一位大臣也呈上了一本账本,声称这才是真正的关键账本。
两本账本摆在面前,内容却截然不同。时安夏和幼帝仔细对比,发现其中一本记录的款项多用于朝廷的正常开支和民生建设,而另一本则显示大量款项被挪用至不明之处。
“这究竟哪一本才是真的?”幼帝眉头紧蹙,陷入沉思。
时安夏拿起两本账本,仔细观察其纸张、字迹和装订方式,试图找出破绽。“陛下,这两本账本从外观上几乎看不出差别,但字迹的细微之处有所不同。”
幼帝吩咐道:“速速召集朝中几位精通书法的大臣前来辨认。”
几位大臣赶来后,对着账本研究了许久,却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有的认为第一本是真,有的则坚信第二本才是真迹。
时安夏提出:“或许我们可以从账本所记录的内容入手,调查相关的账目往来和证人。”
于是,幼帝派出亲信,按照账本上的记录去追查款项的去向。然而,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相关的证人要么失踪,要么闭口不言,仿佛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朝中也因为这两本真假难辨的账本而议论纷纷,人心惶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试图扰乱朝局。
“陛下,此事若不尽快解决,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时安夏忧心忡忡地说道。
幼帝目光坚定:“朕绝不允许这些阴谋得逞。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找出真相。”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时安夏突然想起了之前调查神秘奏折时接触过的一位商人。此人在朝廷的商业往来中颇有影响力,或许他能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
时安夏立刻派人去寻找那位商人。经过一番周折,商人终于被带到了宫中。
商人在看过两本账本后,犹豫再三,终于开口说道:“陛下,娘娘,据小人所知,这两本账本可能都经过了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