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徐氏略记 > 祝兹侯徐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徐厉在汉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功封侯拜相获封祝兹侯。

徐厉,这位活跃于西汉时期的人物,其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确切出生年份已难以考证,但我们知道他最终逝世于公元前 157 年。此外,他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徐悍”。

徐厉本是江苏沛县人士,在其青春年少之时,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以舍人的身份追随刘邦,投身于那场波澜壮阔的沛县起义之中。此后,他们一路并肩作战、纵横驰骋,逐鹿中原大地。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征程中,徐厉凭借着自己的英勇无畏和忠诚不二,逐渐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汉高祖刘邦麾下的一名侍卫官员。

当刘邦成功入关之后,徐厉因其卓越表现获封“郎中”一职。然而,他的功绩远不止于此。在汉元年(即公元前 206 年),刘邦果断发动了三秦之战。在此战期间,徐厉更是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在激烈的交战过程中,他奋勇杀敌,不仅成功击溃敌军,还俘虏了雍王章邯的一众家属。正是因为这一赫赫战功,使得徐厉名震一时,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 184 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在这一年,高后吕氏掌握了朝政大权,她以其铁血手腕,毅然决定立常山王刘义为新的皇帝。与此同时,一场政治变革也悄然上演——曾经担任丞相一职的徐厉被免除了职务。然而,命运总是充满着戏剧性,虽然失去了丞相之位,但徐厉却迎来了另一种荣耀:他被封为松兹侯(关于这个封号,史学界存在一些争议,王先谦在其所着的《汉书补注》中认为,徐厉所封应当作松兹侯才更为准确)。

当时的松兹国,其驻地名为仙田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庐江郡的西部,寻阳的东北方向以及皖县的西南部。这片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而徐厉来到封地之后,更是充分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治国才能和不懈的努力精神。

徐厉深知百姓乃国家之本,于是他大力推行一系列利民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使得当地的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同时,他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不仅如此,徐厉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让民众们不仅能够填饱肚子,更能充实头脑。

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松兹国内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民间歌舞升平,人们安居乐业,到处都洋溢着幸福与满足。这里的民歌传颂着徐厉的功绩,赞美着他的仁德与智慧。在徐厉的治理下,松兹国成为了周边地区羡慕的对象,国力日益强盛。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 158 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局势紧张的时期。就在这一年,一直与汉朝保持着和亲关系的匈奴君臣单于突然单方面撕毁和约,悍然对大汉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

只见匈奴大军如汹涌的潮水一般,气势汹汹地向汉朝边境扑来。他们派出了足足 6 万精锐骑兵,分成两条战线,每条战线各有 3 万铁骑,分别如旋风般侵入了上郡和云中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

消息传到京城,汉文帝心急如焚。他深知此次匈奴来势汹汹,如果不迅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并迅速做出一系列军事部署。

首先,汉文帝任命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领一支军队火速进驻飞狐(今山西上党一带)。这支军队肩负着抵御匈奴入侵、保护上郡安全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原楚国丞相苏意也被委以重任,成为将军,带领另一支大军进入代地,驻扎在句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以阻挡匈奴南下的步伐。

此外,汉文帝还派遣将军张武率领部队屯兵北地,加强北方防线的防御力量。不仅如此,为了确保京城长安的安全,汉文帝更是精心布置,设置了三位将军分别驻守关键地点。其中,河内太守周亚夫奉命驻屯在细柳,祝兹侯徐厉则驻守在棘门,而宗正刘礼则负责镇守霸上。

一时间,整个汉朝边境地区战云密布,气氛,祝兹侯徐厉则驻守在棘门,而宗正刘礼则负责镇守霸上。整个汉朝边境地区战云密布,气氛紧张。

汉文帝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前157年7月4日),皇帝刘恒在未央宫逝世,遗诏丧事从简。朝廷任命中尉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典属国)徐厉为将屯将军,郎中令张武为复土将军。征调京城附近各县现役士卒一万六千人,又征调内史所统辖的京城士卒一万五千人,去做安葬棺椁的挖土、填土等工作,归将军张武统领。乙巳日(公元前157年7月10日),将刘恒葬在霸陵,群臣叩首至地,奉上谥号,尊称为孝文皇帝,史称“汉文帝”。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当时为防备匈奴,汉将刘礼驻军霸上,徐厉驻军棘门,周亚夫驻军细柳。汉文帝刘恒前去尉劳军队,在霸上营和棘门营,一路驱车奔驰直入,刘礼、徐厉两营从将军到下属官兵都骑马迎送。等到了细柳营,军中官兵戒备森严,兵刃弓弩都拉满排开。军门都尉不放行,说:“将军命令‘军中只听将军令,不听天子诏命’。”皇帝刘恒亲临,也不能进入。刘恒让使者拿着符节给周亚夫下诏令,周亚夫这才打开大门。营门的守卫对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中不准驱马奔驰。”于是刘恒就拉紧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刘恒被触动,面容变得严肃,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向官兵致意。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皇帝特来慰劳将军。”完成劳军的礼仪后离去。一出营门,群臣都感到后怕。刘恒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之前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简直像是儿戏,那两位将军很容易就会受到袭击被俘虏。至于亚夫,敌人怎么可能侵害到他呢!”这样称赞了很久。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出了。刘恒授予周亚夫中尉的官职。

按照历史文献相关记载徐厉侯爵历经汉高后时期五年,汉文帝时期六年,累计在位十一年,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徐厉去世,谥“夷”。但在相关文献往后的时间线中,仍旧记载有徐厉的活跃事迹,如后元六年(前159年)驻军棘门抗击匈奴。故有考辨认为功臣表记述的徐厉卒年有误,徐厉实际应去世于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

《水经注》载:“胶水经祝兹县,故城是也”。

西汉高后(吕雉)八年(前180)五月置,封吕侯昆弟吕荣为祝兹侯,都址在今胶南市胶河镇柏乡村西南。同年十月,吕后病逝,吕荣被诛,国除。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封胶东康王刘寄之子刘延年为祝兹侯,都址不变。元封六年(前105)国除。其遗址仍在,曾有汉陶鼎、陶盆等多种文物出土。

汉祝兹故城。祝兹为西汉侯国城邑,属琅琊[yá]郡。位于六汪镇柏乡三村,东南距胶南市区28公里。据史书记载,西汉时封过两个祝兹侯。吕莹为前祝兹侯。吕莹受封时间很短,因吕后病故、恢复刘氏统治被杀。后祝兹侯是刘延年,文献记载作刘延。《史记。文献记载:“祝兹侯,延,国除”。《水经注》载:“胶水经祝兹县,故城是也”。《山东通志。疆域志。古迹》载:“祝兹故城在州(胶州)西南柏乡集”。民国《增修教志。历代城池建置图》标注的位置亦在柏乡(村)。

据现场考察,该地片名“西南盖子”,是高出周围的小土埠,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当地村民多在此取土,土质肥沃,有许多残砖碎瓦。此处曾出土不少文物,多为陶器,有完整的陶鼎、陶罐、陶◆、陶盆等,经鉴定均系汉代遗物,此外还有部分石器,如石凿、石杵等。1983年当地农民在遗址西北边缘(推断为古墓葬)又发现较大汉陶鼎、陶◆各一件。《水经注》卷二十六沭[shu]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潍水、胶水:胶水出黔陬[zou]县胶山北,过其县西,《齐记》曰:胶水出五弩山,盖胶山之殊名也。北径祝兹县故城东。

徐悼:徐厉去世后,其长子徐悼继位为松兹侯。徐悼在位30年去世,谥号“康侯”。

徐偃:徐悼之子徐偃继承侯位。公元前135年(此时汉武帝刘彻登基,其亲政之后面临着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诸侯国并立,地方力量增强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此问题来源于汉高祖刘邦所施行的郡国并行制与白马之盟),徐偃因为有罪而被废黜,至此松兹侯国被废除。

松兹侯国从公元前184年建立到公元前135年被废除,历经了徐厉、徐悼、徐偃三代。徐厉的后代在一定时期内继承了侯爵,但随着徐偃获罪,这一爵位传承也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