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徐氏略记 > 东吴大臣徐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徐详(?—234?)一作徐祥(见《建康实录》),字子明,吴郡乌程人。东吴都尉,公元217年春,曹操征讨孙权,双方大战于濡须口。此战曹操和孙权不分胜负,曹操自己也有撤退的打算。孙权于是遣都尉徐详为使者,向曹操请降,为日后的大局作准备。曹操答应了孙权请降的要求,派遣使者与东吴修好,并以政治婚姻来巩固双方的联盟。

人物简介

二十二年(公元 217 年)的春天。此时局势变幻莫测,各方势力相互角逐。徐详临危受命,以都尉的身份肩负起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代表孙权前往曹操处请求投降。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徐详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最终,曹操应允了孙权的请降请求,并派出使者前往东吴与之修好,双方甚至立下誓言要再度结为姻亲,以巩固彼此之间的联盟关系。

此后不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夷陵之战爆发。这场战役过后,东吴的军事部署面临着重大调整。在此关键时刻,胡综领受孙权旨意负责组建一支精锐部队——解烦兵。而徐详也因其卓越的军事素养和领导能力,获任解烦兵的左都督一职,与身为右都督的胡综并肩作战,共同统领这支新成立的劲旅。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受封吴王,徐详因多年来的赫赫功绩得到封赏,被册封为亭侯,可谓功成名就。

孙权称帝之后,定都于建业城,开启了东吴新的历史篇章。在此期间,徐详和胡综二人一同被委以重任,出任侍中之职。由于他们表现出色,功绩卓着,很快便双双进封乡侯,并同时兼任左、右领军之要职。不仅如此,徐详还肩负起了更为重要的责任——担任节度官,专门负责掌管军队的粮草等物资调度事宜。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徐详却先于胡综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去对于东吴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在徐详逝世后,孙权经过深思熟虑,原本打算让诸葛恪接替徐详所留下的节度官职务。但就在此时,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修书一封寄给东吴名将陆逊,信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这一人事安排的看法并加以劝阻。最终,孙权听从了陆逊转达的意见,改变了原先的想法。

从陈寿对徐详的评价“数通使命”不难看出,徐详曾多次代表东吴出使他国,而且每一次都能够不辱使命,顺利地完成各项外交任务,充分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和过人的智慧谋略。正是因为有像徐详这样杰出人才的存在,才使得东吴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人物相关记载

《三国志·吴主传》

(建安)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

《三国志·胡综传》

(孙)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与是仪、徐详俱典军国密事。刘备下白帝,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立解烦两部,详领左部、综领右部督。吴将晋宗叛归魏,魏以宗为蕲春太守,去江数百里,数为寇害。权使综与贺齐轻行掩袭,生虏得宗,加建武中郎将。魏拜权为吴王,封综、仪、详皆为亭侯。

徐详者字子明,吴郡乌程人也,先综死。

《三国志·诸葛恪传》注引《江表传》

权为吴王,初置节度官,使典掌军粮,非汉制也。初用侍中偏将军徐详,详死,将用恪。

《太平御览》卷六十九引《吴地记》

吴王遣徐详至魏,魏太祖谓详曰:\"孤比者愿越横江之津,与孙将军游姑苏之上,猎长洲之苑,吾志足矣。\"详对曰:\"大王欲奉至顺以合诸侯,若越横江而游姑苏,是踵亡秦而蹑夫差,恐天下之事去矣!\"太祖笑曰:\"徐生得无逆诈耶?\"(御览卷二百六十三亦有所引)

以下是一些关于徐详的轶事典故:

建安二十二年,风云变幻之际,徐详肩负着重大使命,出任都尉一职。当时,正值濡须之战如火如荼地展开,战火纷飞,局势紧张。

孙权深思熟虑后,决定派遣徐详前往曹营,向曹操请降,以求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当徐详踏入曹操营帐时,面对这位雄踞北方、威震天下的霸主,心中虽有忐忑,但仍保持着镇定自若。

曹操目光如炬,凝视着眼前的徐详,缓声道:“孤近来一直渴望能跨越横江之津,与孙将军一同畅游姑苏之上,狩猎于长洲之苑,如此这般,吾心之志便可得以满足。”这话语看似轻松,实则暗藏威胁之意。

然而,徐详并未被曹操的气势所压倒。他略作思考,从容应答道:“大王您一心想要奉行至顺之道以联合各路诸侯,如果贸然越过横江而去巡游姑苏之地,那无异于是重蹈亡秦和夫差的覆辙啊!恐怕到那时,天下大事将会变得难以掌控。”这番话不仅巧妙地回应了曹操的威胁,更是坚定地维护了孙权的尊严。

曹操闻听此言,先是微微一愣,随后不禁放声大笑起来。他饶有兴致地看着徐详,调侃道:“难道汝事先就认定孤心存狡诈不成?”但笑声过后,曹操心中也暗自赞赏徐详的机智和勇敢。

最终,经过一番权衡利弊,曹操答应了孙权的请降请求。他随即派遣使者前往东吴,与孙权修好,并且立下誓言,要重新缔结姻亲关系,以巩固双方之间的联盟。这场惊心动魄的外交交锋,在徐详的出色应对下,画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

在那场惊心动魄、硝烟弥漫的夷陵之战结束之后,局势稍显稳定之际,胡综领受了一项重要使命——组建一支精锐之师,名曰“解烦兵”。而在此过程中,徐详被委以重任,出任了解烦兵的左都督一职,与此同时,胡综自己则担任着右都督。这一安排足以彰显出徐详在军事领域所具备的卓越才能以及深受孙权器重的程度。

时光流转,当孙权荣登吴王位之时,他开创性地设立了一个全新官职——节度官。这个职位责任重大,需掌管军队粮草等物资的调配事宜。令人瞩目的是,首任节度官正是徐详!他肩负起如此关键且繁重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确保军粮供应的顺畅和稳定。

然而,命运无常,徐详终有离去之日。在他离世之后,孙权经过深思熟虑,有意让诸葛恪接替其节度官之位。可就在此时,远在蜀汉的诸葛亮却迅速得知了这一消息,并毫不犹豫地修书一封寄给了东吴的统帅陆逊。信中的言辞恳切,指出诸葛恪性格上存在疏忽大意之处,恐怕难以胜任节度官这般至关重要的职务。诸葛亮希望陆逊能够劝说孙权改变主意,另觅贤能之士担当此职。从这一系列举动不难看出,徐详在调度军粮方面的工作必定是做得极其严谨细密,毫无疏漏可言,以至于连诸葛亮都对他的能力赞赏有加,并且对其后继者的选择表现得如此关切。

胡综生平事迹

胡综,这位东吴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于 183 年降生于豫州汝南郡固始。然而命运却早早地对他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幼年时期便失去了父亲这一重要依靠,只能随着母亲四处避难,最终流落到江东地区。

时光荏苒,当胡综年仅十四岁时,他有幸投身于孙策麾下,成为一名门下循行。在此期间,他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机敏的头脑,逐渐崭露头角。后来,他又来到吴郡,与当时尚未即位的孙权一同求学,这段同窗之谊也为日后两人紧密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 200 年,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承大业,出任讨虏将军一职。胡综因其卓越表现得到重用,被委以金曹从事的重任。此后不久,他更是随军出征,参与讨伐黄祖之战,并因战功卓着而获封鄂长。

随着时间推移,孙权地位不断攀升,官至车骑将军。此时,他再次征召胡综,将其调入书部任职。在这里,胡综与是仪、徐详共同掌管着军政机要事务,成为孙权决策时不可或缺的智囊团成员之一。

在胡综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中,有着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平定东吴将领晋宗叛乱一事。当时晋宗背叛吴国投降曹魏,形势一度危急。关键时刻,胡综挺身而出,与贺齐率领轻装部队迅速出击,巧妙运用战术,成功将晋宗生擒活捉。此役过后,胡综因功被加封建武中郎将,声名远扬。

此外,当刘备兴兵自白帝城进发之时,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胡综临危受命,深入各县精心选拔兵员,最终招募到六千名精锐之士。他以此组建起两部解烦兵,并亲自担任右部督,带领这支劲旅奋勇作战,多次化解危机,为保卫东吴立下汗马功劳。

且说那胡综,实乃东吴之重臣也!昔日他曾与周鲂齐心协力,并肩作战,一同征伐那作乱的将领彭绮。此二人紧密合作,精心谋划,于战场上纵横驰骋。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浴血奋战,终得平定叛乱,使得东吴境内重归安宁,局势得以稳固。

而论及胡综之政治成就,亦是颇为显着。当孙权受封吴王之时,因其功勋卓着,胡综获封亭侯之爵。待到孙权正式称帝之后,更是对其委以重任,任命他为侍中之职,并晋封为都乡侯。彼时,胡综与徐详一并担任左右领军,其后又被拜为偏将军,同时兼任左执法一职,掌管诉讼事务。

自孙权掌控江东以来,诸多重要的诰文、册封任命的文书以及致他国的往来书函等,皆由胡综亲自操刀撰写。此外,他还曾建言献策,提议制定律法条例,明文规定若地方官员擅自离开职守返家奔丧,则处以死刑。而在辽东一事当中,胡综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协助辅吴将军张昭与孙权消除嫌隙,达成和解。

然胡综此人亦有独特之处,其生性好酒,每每饮酒之后,便欢呼雀跃,放浪形骸,尽情纵意。时而与人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兴致高昂之际,甚至会扑打身旁之人。不过,孙权深知其才华出众,故而对他这些行为多有包容,并未加以苛责怪罪。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至赤乌六年时,胡综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一岁。其身后,儿子胡冲承继了都乡侯这一爵位,继续为东吴效力。胡综一生,可谓功绩斐然,名垂青史矣!

是仪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本姓某氏,此人于早年之时,最初仅是县中的一名小吏。然而,凭借自身出众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他后来得以在郡里获得职位。但命运似乎总是充满波折,在郡中任职期间,他竟遭到了郡相孔融无情的嘲弄与讥讽。或许正是因为这一不堪回首的经历,让他毅然决然地更改了自己的姓氏,从此以“是”为姓。此后,他辗转依附于刘繇门下,并随着局势的动荡不安,一同避难来到江东之地。直至建安元年,刘繇所率领的军队遭遇挫败,无奈之下,是仪只得再次迁徙居所,最终定居于会稽一带。

政治生涯:时光荏苒,转眼间便来到了建安五年。此时,孙权已然统领整个江东地区,展现出非凡的雄才大略。他听闻了是仪的才能与声名,于是特意发出诏令,对其加以征召。随后,孙权赐予是仪骑都尉一职,委以重任,命其专门处理机要事务。可见孙权对是仪的信任与器重非同一般。

在建安二十二年,吕蒙筹谋着一场惊天动地的行动——袭取关羽。当他向众人阐述自己的计划时,是仪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并力劝孙权采纳此计。事实证明,他们的决策无比正确。

建安二十四年,是仪更是追随孙权亲自出征讨伐关羽。因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英勇无畏,孙权特地下旨任命他为忠义校尉,以示嘉奖。

魏黄初元年,孙权决定将都城定在武昌。在此关键时刻,是仪再度得到重用,被授予裨将军之衔。不仅如此,他还获封都亭侯爵位。面对如此殊荣,是仪却始终保持着谦逊淡泊的心态,坚决推辞掉孙权欲授予给他的部队。

在黄武年间,是仪前往皖城,在将军刘邵麾下效力。其间,他巧妙运用智谋,成功诱骗曹休进入圈套,进而一举将其击溃。此次战功赫赫,使得是仪荣升为偏将军。之后,他奉诏入朝,全面掌管尚书事务,并总管朝廷之外的众多官员。同时,他还肩负起处理各类诉讼案件的重要责任。此外,是仪更身负教育众公子读书学习的使命,可谓是身兼数职,却能游刃有余。

外交贡献:

在嘉禾三年的时候,蜀汉那位睿智聪慧、名震天下的丞相诸葛亮与世长辞。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三国大地,引起了各方势力的关注与震动。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东吴之主孙权果断地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他派遣了能言善辩且机智过人的是仪作为使者,前往蜀汉以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盟关系并增进彼此的友好情谊。

是仪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踏上了前往蜀汉的征程。一路上,他深思熟虑如何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展现出东吴的诚意与善意。当他终于抵达蜀汉之后,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以及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成功地赢得了蜀汉君臣们的好感与信任。

回到东吴之后,是仪详细地向孙权汇报了此次出使的经过与成果。孙权对于是仪出色的表现非常满意,对他赞赏有加。不久之后,孙权便任命是仪担任尚书仆射一职,让他在朝堂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直言进谏: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赤乌五年。此时的孙权已经下定决心要立自己的儿子孙和为太子,但同时又册封另一个儿子孙霸为鲁王。面对这样的局面,时任鲁王傅的是仪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

于是,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是仪毅然决然地上疏给孙权,表达了自己对于二宫待遇问题的看法和担忧。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当前局势可能带来的种种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然而,孙权并没有立刻采纳他的意见。

但是,是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着想。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继续上疏,前后多达三四次之多。尽管每次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坚守原则,毫不退缩。

最终,是仪的坚持和忠诚打动了孙权。孙权开始重新审视二宫待遇的问题,并逐渐认识到了是仪所言不虚。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孙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二宫的地位和待遇,使得宫廷内部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个人品德:

是仪一生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从来不会畏惧任何强权势力。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他总是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行事,绝不偏袒徇私。也正是因为这种高尚的品德,使得他深受众人的敬重与爱戴。

而且,是仪为官数十年来,兢兢业业,从未出现过任何过失或差错。他一心为公,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致力于为国家和百姓谋取福祉。不仅如此,他从不利用职权之便去经营自家的财产,更不会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或恩惠。

此外,是仪还十分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只要遇到有才华、有德行之人,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向朝廷举荐,希望他们能够得到重用,为国效力。同时,他也经常会针对各种政务问题进献良策,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

当是仪年老病重之时,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在临终前,他立下遗嘱,要求家人在办理后事时一切从简,切勿铺张浪费。就这样,这位德高望重的忠臣在八十一岁高龄时安详离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后人传颂不衰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奋斗。

胡综的影响

对东吴政权稳定的影响

军事巩固:胡综参与组建了解烦兵,这是东吴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在应对内外军事威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在刘备伐吴等关键时刻,能够迅速组织兵力,增强军事防御能力,保障东吴边境安全。

政治维系:胡综长期担任重要的文职职位,在孙权称帝等关键时期,他起草重要文书,制定礼仪制度,为东吴政权合法性的确立和内部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他对律例的建议也有助于规范官员行为,加强中央集权。

在文化方面的影响

文学贡献:胡综撰写了众多诰文、策封任命文书和致邻国的书函,其文笔风格和内容对当时东吴的文书写作规范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方式。

是仪的影响

对东吴政权稳定的影响

政治清明贡献:是仪为官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在朝堂之上能够仗义执言,如对二宫之争事件的多次进谏,虽然未能完全阻止事件恶化,但展现出他维护政权稳定的责任感,对当时的政治风气起到一定的匡正作用。

人才举荐作用:是仪积极举荐人才,为东吴选拔贤能提供了帮助,有利于东吴政权长期保持人才资源的丰富,促进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转。

外交贡献:在出使蜀汉过程中,是仪很好地完成外交任务,加强了东吴与蜀汉的联盟关系,对三国鼎立局面下东吴的外部环境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在社会风气方面的影响

品德示范:是仪不经营家财,不接受别人施惠,这种廉洁奉公的品质成为当时东吴官员的榜样,对改善社会风气、抑制官场腐败现象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徐详是东吴的重要官员,深得孙权信任,初掌军国机密,后多次出使不辱使命,还担任解烦兵左都督、侍中、偏将军等职,负责典掌军粮,工作缜密细致,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