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徐氏略记 > 徐氏之渊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徐氏出自皇帝之孙高阳颛顼之裔。颛顼五世孙伯益辅佐禹治水有功,且具五帝懿德,禹禅让帝位于伯益,伯益辞避之,禹之子启袭帝位。启有感伯益之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地为子爵,地域在东海,历夏商周世为诸侯。袭传三十二世至偃王时,徐国中兴,则以国为姓,天下有徐姓自此始,偃王则为徐氏始祖。再历十一世至徐侯章禹,徐国并于吴。楚筑夷城,厚其势,存徐之祀,至此国不复存,徐氏族人散于天下。

“徐氏出自黄帝之孙高阳颛顼之裔”徐氏系徐姓,凡此姓氏的人都是古代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人。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即颛顼是黄帝之孙。颛顼是在炎黄“逐鹿之战”杀死蚩尤后,由黄帝选派他去南蛮教化各族,逼他们不许信巫教,杂拜鬼神,要顺从黄帝族教化,而成为南蛮首领。此时的南蛮只有汉江一带的荆芈姓部落群;丹水、汉水一带还住有“三苗”部落群;而蚩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群在今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和南部、安徽中部这一地域;而泛称九夷的东夷部落群位于东方黄河下游一带及泗水流域以及沿淮、沿海一带。从而看出蚩尤所处的地理位置:他们的北部和东部是东夷,南邻南蛮。他强大好战,死后被称为战神。曾一度占领了东夷为首领,还不断的蹂躏、骚扰、占领南蛮、三苗等南方各族,滥杀无辜,黄帝及时派出颛顼教育南蛮各族安抚人心是非常必要的。杂居在东夷的少昊氏是黄帝的儿子之一,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黄帝死后禅让他即位,称已挚帝,去世后由颛顼代之,方有天下,年仅20岁,称玄帝(史称五帝之一),活动中心在今天河南杞县。至于“高阳”二字。是古代高阳氏氏居住地,今河南杞县西一个叫“高阳”的地方,之后成为姓。颛顼母亲命昌濮,称之为高阳氏。古代氏族是母系社会,其子孙随母姓,故有高阳颛顼之称。

“上古颛顼五世孙伯益佐禹治水有功”“上古”二字是指黄帝到禹建立夏朝前原始社会这一历史时期。黄帝-昌意-颛顼-大业-女华-皋陶-伯益恩成(即大廉)和若木从上边传世表中看出颛顼传氏至伯益共五世,故伯益是颛顼帝的五世孙,是东夷人。,在舜为帝的时期,分管驱逐,驯服禽兽职务,与分管土木工程的禹都是大臣,平起平坐,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不成,尧地处死了鲧。,则舜推举他的儿子禹治水,禹请求伯益协助,首先把华夏大地划为九州,一块儿一块儿治理。在治水改造中。伯益组织人力,保障物资供应,使治水得以顺利进行。每治一块地方,引导人们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质量。由于洪水不能食用,伯益就让人们挖井取水,因而是世传伯益是井的发明人。因伯益调训鸟兽及佐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予嬴姓。

“舜禅让帝位于伯益,伯益避之,禹的儿子启袭地位’禹治水有功,舜在位时已选了禹作为他的副手,死后禹被禅让即帝位。禹在选继承人时,论功绩、资历和禅让制的规定选了他的副手伯益。禹的儿子启反对,提出“儿继父业理所当然”。伯益则当仁不让,启另成支党杀死了伯益,于公元前2101年至2072年袭位执政。但是也有书上讲伯益因启嫉贤,守禹丧满,远走箕山隐居而避之。从此中国帝王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私有制产生,原始公社制度灭亡。

“因伯益之功德封其子若木于徐,为徐国国君,徐地域在东海”启于公元前2101年继帝位后,念伯益协他父治水和辅佐执政有功,封其长子恩成(大廉)于陆。今山东德平县东北之陆乡,是颛顼曾孙陆终故地,由于其父伯益被舜曾赐于嬴姓,故此陆地有北方嬴姓国之说。封其次子若木于徐,指今江苏徐州及邳县、山东兖州、安徽之宿县、泗县地域。因处于江淮之间,其气宽舒,徐,舒也,故称这一地域为徐,有南方嬴姓国之说。徐国的活动中心在安徽泗县北四十公里徐城,显然若木为徐国第一世国君(注:启帝封若木于徐时为子爵。“爵分等级,相当于目前“干部”一词,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级,每级规定划有管辖的土地里数不同,统称为侯,若木为子爵,说明他属候的四级,侯者则为侯国,也称封国、方国,故有书上讲徐国也称徐方,故此我们文中直接的称徐国,称若木为国君了)。“东海”一词是秦朝时设的郡名,徐的大部分地区在该郡内。

“历夏商周世为诸侯,传三十二世至偃王时,则以国为姓,天下徐姓自此始,偃王则为徐氏始祖”徐国经历夏商周三个朝代,若木的后裔均为这个国家的诸侯(即国君),传到偃王为国君时,已是第三十二代国君了,此时以国、以郡、以爵、以吉德、以地名等定姓有三十五种之多(注:《中华文化大博览》中册二十二页“姓氏起源”)。徐国采取以国定姓,故此天下始有徐姓,偃王被称为徐偃王,亦为徐氏始祖(公元前1101年至公元前947年在位)。徐国经历了商汤王出兵伐夏桀(注:帝喾的八个儿子人称八元”在河南商丘建立的商族,夏朝封为商国)会战鸣条(河南封丘东),夏桀战败自杀,夏朝亡。公元前1066年商朝西部诸侯武王兴兵东征反商,攻伐商朝末代国君纣王,灭了商而建立西周王朝。武王灭商后为了便于统治又封纣王之子武庚统治殷商遗民暗令弟管叔、蔡叔带兵监视武庚。二年后周武王死,使其子周成王继位,因年幼武王弟周公旦(即周公)代其执政,则管叔、蔡叔对此不满,武庚利用其矛盾,乘机拉拢管叔、叔,并联合东方亲商的旧势力-徐、奄、蒲等17个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起兵反周。周公首先向姜太公(宰相:名姜尚,姜子牙)表白自己辅成王的诚意,安定了内部,便率军东征,诛灭武庚等叛周的殷商贵族,并杀死管叔,流放蔡叔,然后令周公之子伯禽继续进攻叛变的东方各国。经过三年战争,平定了叛乱诸国,周朝势力进入了东方。封微子启在商丘附近建立宋国,封伯禽为鲁国侯,建立鲁国,国都曲阜。至成王十一年,东方的奄及淮夷(其中有徐)再次反周,成王亲征,经过三年战争,终于将叛乱平息。到了第四代君主周昭王时,徐国和东夷、南夷等又起反周,昭王又一次征服了诸国,当继续南下攻荆楚时,周军大败,六师丧尽,昭王死于汉水之中。到了第五代君主周穆王时,即公元前963年(穆王14年),徐偃王率淮夷等36国再次侵犯西周,因势力强大,穆王害怕,承认徐偃王为东方霸主,封为伯侯,为之东方诸侯的首领。之后周穆王乘徐偃王不备,令其封国的楚国文王帅军伐徐,徐偃王心软,以仁德理政,不忍子孙们长期遭受战争之苦,率子孙们数万人北撤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距江苏邳县城东15里)。公元前947年徐偃王死,后代凿山为“龛祠”纪念,东山改为徐山(今江苏徐州南60里),居住地称徐城,徐国,作为地名将彭城改为徐州,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楚战胜徐使徐臣服于楚,但仍不服周朝统治,不断地出兵攻击或扰乱西周的统治者。又到了周孝王时,淮夷(徐)又攻扰西周,这次的攻击,受到周厉王率军阻击,周军败,淮夷势力逐渐向西发展。至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5年亲自率兵同淮夷,徐戎(江苏泗洪南)作战,到达淮水,经五年多的战争,虽获得了一些胜利,暂时控制了一些局势,称之为所谓“宣王中兴”。实际上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西周灭亡。宣王三十九年,即公元前789年,淮夷、徐国抵抗周的入侵,使周兵损失惨重败战西归。宣王之后为西周末代君主幽王,他的主要敌人是西方的犬戎,其兵力用来对付犬戎,则无力对付淮夷、徐戎的攻扰,至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首都镐京(西安),杀死幽王,西周亡。西周王朝自建立到灭亡未能灭掉徐国,但是自徐国臣服于楚国后,屡屡同周作战,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国力已大大衰退。徐国带着沉重的战争创伤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首都在河南洛阳。

“又传十二世至徐君章禹国并于吴,楚以筑城存徐夷,以厚其势,至此国不复存,徐氏族人散于天下\"自徐国臣服于楚及徐偃王死后,其子孙辈出称王,仍领导着徐国族人同西周作战,西周被犬戎消灭后又立幽王太子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放弃镐京,由诸侯秦襄公以重兵护送周平王到洛阳建立东周(注:秦襄公因此有功,受封秦邑建立秦国)。徐国随着历史进入东周王朝时期,即人们常讲的东周列国互相争霸时期。东周包括两个时期:一是春秋,二是战国。这里讲的又传十二世至徐君章禹正是春秋时期的末期。此时早已臣服于楚的吴国,得于齐人孙武(《孙子兵法》作者)和楚国亡臣伍子胥二位大将协助而强大,于公元前512年即周敬王八年;吴阖闾三年时反叛了楚,攻并属于楚的一些臣国,其中吴王阖闾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臣服于楚的徐国,徐国国君章禹领兵固守,以待楚军来援。阖闾见徐城坚固,攻打不易,又恐楚军必将来救,故决定筑堤引水灌城。徐君章禹已知守不着城,乃断发携夫人迎降吴王,十二月二十三日徐国历经四十四世国君,一千六百四十九年而被吴灭。国君章禹率其族人潜逃奔楚,楚司马沉伊戍奉命率兵救徐,与国君章禹相遇途中,急挥军与吴作战,吴军退去。将徐国族人安置在筑城(在今安徽亳县东南),以对付吴国,以厚其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过去了39年,即公元前473年,越国又兼并了吴国。至公元前306年楚国怀王又灭了越国而称霸,至此西周初“八百诸侯国”兼并成为春秋时期170多个大小侯国,至春秋末期兼并成为“五霸”(宋、齐、晋、楚、秦),由此五霸逐渐过渡到“七雄”(齐、楚、燕、韩、秦、赵、魏)对峙的战国时期。在兼并中东周王朝于公元前249年被秦所灭。徐国自吴灭后,再无回天之力,国已不复存在,徐氏族人渐渐散于天下。据《中国文化大博览》中册103页“徐姓”一节讲:在安徽凤阳县聚居繁衍之徐氏,至国亡时,已发展为一大家庭。姓谱记载:望出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淮阳这些地方。在山东、山西二省也有徐姓,可见亡国后皆纷纷向西迁徙。徐氏南迁分布情形:据东海堂徐氏族谱所载,在汉桓帝时,一世祖樨,居江西南昌府。二世祖洎,迁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三世祖潘、洪、奇、盛、永共五人分居浙江绍兴、信守、江西南昌、苏州阳县、吴郡等地。宋末江西石城县迁福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元时衍居广东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湖州之南坑,明时移居长乐,分迁程乡、东古、义化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