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港口内的那艘大船,在抛掉了一些货物之后,便急急忙忙往外洋驶去。

这时外洋的几艘战船迎了上来,二话不说,便与之打了起来。

双方各自抛射火箭,焚烧船帆,又用钩子勾住船身,战船上的士卒开始跳帮,与走私船上的武装战在了一处。

小港内的众人见怪不怪,伸长了脖子望着外洋观战。

赵辉奇道:“这帮人不害怕么?一会官军若是胜了,少不得要杀进来。”

这时不断地有人将刚刚被扔在水里的货箱捞起来,装到小船上。

铁阁道:“这些人和走私船是一伙的,自然是希望走私船能获胜,等会好继续做买卖。”

赵辉不信,这个时代的卫所兵还是有点战斗力的,更何况以多打少,没有打不赢的道理。

但很快,外洋面又来了两艘大船,看样子也是走私船,这两艘走私船也加入了战团。

两艘走私船甚至还装备了臼炮,虽然杀伤力一般,但架不住抵近了开炮,一炮过去,也能扫倒一大片。

喊杀声越来越大,顺着风甚至在岸上也能隐隐听到。

赵辉拦下一个商人模样的人打听,那商人见赵辉一身儒衫,以为是个读书人,原本骂骂咧咧的他,顿时说话也客气了些。

“小相公是外乡人吧,那些卫所兵跟强盗一样,我们的出洋货物,进出他们都要抽三成水,不交就像今天这样直接打过来,以犯海禁论处。”

商人一脸的愤慨,很明显,卫所的吃相太难看了,所以商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那自然是能躲则躲,躲不过就只好开片了。

没多久,洋面上战事似乎渐渐平息,新加入的两艘走私船往东面逃走。

官军打赢了之后,便分派了两艘小一些的快船,朝着港口驶来。

这举动顿时如同惊起了一滩鸥鹭,港口内的大小船只纷纷四散,遁入周围密集的河港之中。

刚刚那个商人邀请赵辉一同坐船离开,免得被打上通倭罪名。

商人自称姓陈,嘉兴桐乡人,又询问赵辉来此处做什么,是不是想来收绸缎的。

赵辉岔开话题,问道:“那海船上难道真有倭寇不成?”

陈员外脸色尴尬了一下,道:“有是有,不过几个罢了,都是雇来的倭国浪人,充当家丁而已,算得什么倭寇。”

赵辉心下顿时明了,看来沿海商人跟倭寇合流也是有原因的,倭人那边是国内老打仗,战败的浪人失业了,那只能来大明沿海再就业。而沿海商人为了与官方的禁海武装相抗衡,自然而然就看上了一根筋不怕死的日本浪人,便出钱雇佣浪人来当打手。

这也是后来嘉靖年间倭寇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商业的贸易需求与朝廷禁海令之间的根本性矛盾。越是禁海,民间的反弹力量越是大,“倭寇”就越来越多。

大明从洪武年间开始禁海,沿海大小卫所备倭军也有几十万,至今倭寇之患始终存在,不得不说,还是朝廷的政策出了问题。

“那前些年,倭寇曾攻打金山,那总是真倭寇了吧?”赵辉问道。

陈员外鄙夷道:“那些人是真倭奴,来我大明贸易,后来觉得做生意不如抢劫来钱快,就开抢了呗。我们不和他们打交道,他们跟疯狗一样,谁的货都抢。”

赵辉点点头,笑道:“我想贩卖一些南京布,听说这里有路子出海,便一路来这里打听打听。”

陈员外很意外,笑道:“小相公是堂堂读书人也要沾染铜臭么?”

赵辉哈哈大笑,“家父仙去,家道中落,我只好弃文从商了,穿这一身行头,只是方便罢了。”

南方崇儒,赵辉一身儒衫很是受乡野百姓的尊敬。

跟陈员外聊了一通后,赵辉离开了海盐,在这里,他看到了商人们为了追逐海贸的暴利,甚至不惜开始组织武装,与禁海的卫所兵相抗衡。

赵辉想起了马克思一句名言:“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第二天,赵辉前往宁波。宁波从唐时一直到明初,都叫明州,朱元璋为了避讳国号,改为宁波。百姓们的叫法就随意许多,叫宁波有之,叫明州亦有之。

在这里,他要等一个人——没错,就是去倭国“采买”的杨稷。

杨稷悠悠从船上下来,海上环境恶劣,可这家伙还油头粉面、人模狗样的,可见去了趟小日子,小日子过得挺不错的。

他从船上下来,身后还跟了两个趿着木屐的倭国女人。

杨稷见到赵辉,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大都尉,你可害惨我喽。”

赵辉有些无语,这个二代还是那么不讨喜。

看了看杨稷身后的女人,赵辉贱笑道:“未必吧?我觉得你过得挺滋润的。”

杨稷转头笑着看了一眼两个倭国女子,将二人一推,推向赵辉,笑道:“大都尉若是喜欢,我送个十个八个给都尉。”

赵辉心说我已经是吃过细粮的人了,这些庸脂俗粉可看不上了。摆摆手,示意闲杂人等退下,开始谈论正事。

“怎么样,去了趟倭国,赚了多少倍回来?”

杨稷又倒苦水道:“都尉你坑我,倭国哪来什么银山,充其量只有些银矿,最多赚了二三十倍而已。”

赵辉有些挠头,他记得日本是有什么银山的呀,难道是这个时代还早了点,还没发现或开采?

“你有和当地大名和幕府将军接上头么?”

杨稷点点头,接着便给赵辉讲了讲他在日本的日子。

他是永乐九年以来,第一位踏足日本的明朝官员,受到的重视就可以想见了。他先是见到了负责勘合贸易的细川氏,接着还前往京都拜见了倭国的实际统治者大将军足利义持。

“倭国那劳什子将军对与我国通商不是很感兴趣,永乐九年时,正是他停止了与我大明的勘合贸易。”杨稷介绍道。

赵辉对那劳什子什么脚利将军也嗤之以鼻,“问题不大,他们倭国,乱得跟一锅粥似的,地方臣子颇为自由,只要与地方上维持住通商即可。再说了,我们也不是勘合贸易,到时候地方的大名挣得盆满钵满的,也不怕没人与我们通商。”

杨稷点点头,也赞同赵辉的说法。

“现在新皇即位,有重开下西洋的想法。”赵辉说道。

“好事呀,”杨稷带着戏谑的微笑道。

“下西洋渐渐不挣钱了,原因你应该也很清楚。我打算上书陛下,是该要停罢下西洋了。”赵辉突然语出惊人。

杨稷也是吃了一惊,“都尉你莫不是糊涂了,你之前可是极力赞同下西洋的?我咋听得都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