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公同党之乱平定后,太医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祥和。这日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太医院那间常被用作研讨医术的偏厅,暖融融的。胡秋水、苏和安、柳逸尘和郑辰风四人围坐于一张古朴的木桌旁,桌上摆放着几杯热气腾腾的香茗,茶香袅袅升腾,萦绕在屋内。
胡秋水轻抿一口茶,率先打破沉默:“近日诊治了不少胃脘不适的病患,病症看似相似,实则病因、病机各有不同,倒让我对胃疾的诊治有了更深的思考。”
苏和安微微颔首,接过话茬:“确实,胃疾在临床上颇为常见,且种类繁杂。就拿胃脘疼痛来说,便有虚实寒热之分。”说着,他拿起桌上的一本医书,翻至相关章节,“若胃脘疼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泛吐清水,此多为寒邪客胃之证。”
柳逸尘若有所思,补充道:“治疗寒邪客胃,当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为法。可用良附丸加味,高良姜、香附相伍,温胃理气,直达病所。若疼痛较甚,可加吴茱萸、荜茇等温中散寒之品,以增强止痛之效。”
郑辰风点头赞同:“不错,不过,若是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多属肝气犯胃,化热作痛。”
胡秋水接过话头:“此证治疗当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是常用之方。柴胡、白芍、枳壳疏肝理气,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共奏疏肝泄热之效。”
苏和安又道:“还有一种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此乃脾胃虚寒之象。”
“脾胃虚寒,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最为合适。”胡秋水说道,“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养脾胃,助阳生阴。若泛吐清水较多,可加干姜、半夏、陈皮等温胃化饮。”
柳逸尘接着说:“若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乃是瘀血停胃之证。”
郑辰风立刻回应:“对于瘀血停胃,当活血化瘀,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丹参、檀香、砂仁行气和胃止痛。若瘀血较重,可加三棱、莪术、三七等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这时,苏和安想起了一个特殊病例,说道:“我曾遇一病患,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实。此乃饮食积滞所致的胃疾。”
胡秋水点头道:“食积胃脘,治当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是良方,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连翘清热散结,使食积得化,胃气和降。”
几人讨论得热火朝天,不时翻阅医书,相互印证观点。阳光渐渐西斜,屋内的光线也变得柔和起来。
郑辰风又提出一个问题:“若病患胃脘痞闷,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此又当如何诊治?”
柳逸尘思索片刻,回答道:“此为胃阴亏虚之证。治疗应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化裁。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滋养胃阴,枸杞子补肝益肾,川楝子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胡秋水补充道:“还可加玉竹、石斛等以增强养阴益胃之力。同时,叮嘱病患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香燥、温热之品,以防伤阴。”
四人正讨论间,一位小太监匆匆走进来,说道:“四位太医,院判大人有请,说是有紧急病患。”
四人立刻起身,整理好衣冠,随小太监前往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