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白话三侠五义 > 第四十一回 忠烈题诗郭安丧命 开封奉旨赵虎乔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十一回 忠烈题诗郭安丧命 开封奉旨赵虎乔妆

何太监听了这话,心里 “咯噔” 一下,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说道:“奴婢看都堂平日里为人处世,那可是出了名的好,而且对您老人家也挺不错的,您怎么这么恨他呢?想来是都堂身边跟着的那些人不地道,把您老人家的心给伤透了吧!” 郭安冷哼一声,说道:“你这小孩子家,哪里懂得圣人的道理。圣人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他害死了我的叔叔,在我心里,这和杀父之仇没什么两样。我要是不报这个仇,岂不是要被别人笑话死?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如今他既然要用人参酿酒,这可真是老天爷都在帮我,给我送机会来了。” 何太监心里暗自琢磨:“原来他和都堂之间有这么大的仇怨?怪不得他老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但不知道他打算怎么下手害都堂呢?我得先问清楚,再想办法应对。” 于是便说道:“他用人参是为了补气养神,您老人家怎么反而说是天赐良机呢?” 郭安反问道:“我先问你,我平时待你怎么样?” 常喜连忙说道:“您老人家对我那可是没话说,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就跟亲生父子没啥区别,这谁不知道啊!” 郭安满意地点点头,说:“既然这样,我就不瞒你了。我有一件事,要是你能帮我办成,我以后肯定会对你另眼相看。咱们干脆就认作父子,你觉得怎么样?” 何太监心里一思量,暗道:“我要是不答应,他肯定会找别人商量。到时候我不但什么都不知道,还会被他记恨上。” 于是连忙 “扑通” 一声跪下,说道:“您老人家要是不嫌弃,儿子给爹爹磕头了。” 郭安见他这么爽快,心里乐开了花,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连忙把他扶起来,说道:“好孩子,真是太招人疼了,以后我肯定会好好提拔你。不过这件事一定要保密,千万不能泄露出去,否则咱们都得完蛋。” 何太监连忙说道:“那是自然,哪还用您老人家嘱咐呢。但不知道您要儿子做些什么呢?”

郭安神秘兮兮地说:“我有一个漫毒散的方子,这还是当初老太爷在世的时候,和尤奶奶一起商量的,只是一直没派上用场,我就把这个方子记下来了。这个药最忌讳的就是人参。要是吃了这个药,又不小心用了人参,那就像火上浇油一样,不出七天,必死无疑。这都是‘八反’里头记载的。现在我把这个药放在酒里,再请他来喝酒。他要是喝了,回去再喝人参酒,两种毒气相冲,虽然不一定七天就死,但他毕竟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肯定也活不了多久了,而且还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你说这个办法妙不妙?” 何太监听了,疑惑地问道:“可这事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能帮上什么忙呀?” 郭安说道:“你这小脑袋瓜又不明白了吧。你想想,都堂身边跟着的那些人,哪个不是人精似的?要是请他喝酒,用两个酒壶斟酒,万一出了什么事,他们肯定会怀疑酒里有毒,那可就麻烦大了。所以现在只用一把壶斟酒,这就需要你帮忙了。” 何太监挠挠头,一脸困惑地说:“一个壶里,怎么能装两种酒呢?这可真把我搞糊涂了。” 郭安笑着说:“所以才非得用你不可呀。你进屋里去,把博古阁子上那把洋錾填金的银酒壶拿来。”

何常喜按照吩咐,果然把银酒壶拿了过来。他在灯下仔细打量,只见这把壶比平常的酒壶稍微粗一些,壶底有两个窟窿。打开壶盖一看,里面中间有一层隔膜圆桶儿。何常喜看了半天,也没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郭安笑着解释道:“你看不明白,我来告诉你。这是别人送给我的稀罕玩意儿。要是想灌醉别人,就用得着这个了。这壶叫‘转心壶’。我给你演示一下。” 说着,把刚才喝剩下的半碗茶,揭开壶盖,从左边灌了进去。又让常喜舀了半碗凉水,从右边灌了进去。把壶盖盖好后,递给何常喜,让他斟酒试试。何常喜接过壶,斟了半天,一滴也没斟出来。郭安忍不住哈哈大笑,说道:“傻孩子,你拿过来吧,别折腾我了,还是我来给你演示一下。” 何常喜把壶递过去,郭安接过来说道:“我先斟一杯水。” 说着,把壶稍微倾斜,果然斟出了水。又说:“我再斟一杯茶。” 再次倾斜壶身,真的又斟出了茶。

何常喜看得目瞪口呆,满脸疑惑地说:“这是什么原理呀?好老爷子,您就详细给孩儿讲讲吧。” 郭安耐心地解释道:“你拿着壶把,用手托住壶底。要是想斟左边的酒,就把右边的窟窿堵住;要是想斟右边的,就把左边的窟窿堵住,这样就肯定能斟出来了。你可一定要牢牢记住。明白了吗?” 何太监还是有些担心,问道:“话是这么说,可这壶嘴儿难道不会串味吗?他们喝的时候难道不会察觉吗?” 郭安神秘一笑,说道:“在灯下很难看出来的。你明天仔细瞧瞧,这壶嘴里面也有隔舌,只是在灯下斟酒,根本看不出来。不然的话,别人怎么会不怀疑呢?谁能想到一个壶里倒出来的酒会是两种呢?这都是那些能工巧匠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奇妙法子。先不说这些了,我这就写个帖子,你现在就去请都堂。明天是十五,就约他来这儿赏月。他要是真来了,你可一定要抱紧这酒壶,千万记住左右窟窿,千万别斟错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出错,咱们都得掉脑袋。” 何常喜点头答应,拿着帖子,便朝着都堂那边走去。

何常喜刚走到太湖石旁边,突然,从柳荫中猛地窜出一个人来。那人手中的钢刀在月光下一闪,寒光四射,就像一道闪电划过夜空。只听那人低声喝道:“你要是敢喊,我就一刀结果了你!” 何常喜吓得浑身瑟瑟发抖,像筛糠一样。那人又悄悄说道:“我把你捆起来,放在太湖石旁的柳树下面。要是明天把你送到三法司或者开封府,你可要如实说出一切。要是你敢隐瞒,我明天晚上就来割下你的脑袋。” 何常喜吓得连连点头,乖乖地束手就擒。那人把他一提,轻轻放在太湖石畔的柳荫之下。又让他张开嘴,塞进去一块棉絮。然后拿着明晃晃的刀,径直朝着郭安的屋子走去。

这边,郭安正满心期待地等着小太监何常喜回来。忽然听到外面有脚步声,以为是何常喜回来了,便问道:“你回来了吗?” 外面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俺来也。” 郭安一抬头,只见一个手持利刃的人站在面前,吓得他惊恐地大喊一声 “有贼”,可话还没喊完,脑袋就已经搬了家,“咕噜” 一声滚落在地。外面巡更的太监突然听到一声喊叫,随后又没了动静,赶紧跑过来查看。只见郭安已经倒在血泊之中,脑袋和身体分了家。这可把巡更太监吓得不轻,如同五雷轰顶,他急忙跑去禀报执事太监。执事太监不敢耽搁,立刻回禀都堂陈公公。陈公公得知后,马上派人前来查验,又在各处仔细搜寻。最后在柳荫之下找到了被捆着的何常喜,众人连忙解开他身上的绳索,掏出他嘴里的棉絮,让他缓口气。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却吓得不敢说,只说道:“捆我的那个人说,让我到三法司或者开封府才能说实话;要是我说错了,他明天晚上还要来取我的脑袋呢!” 众人见他话里有话,也不敢再追问,便先回禀了都堂。都堂又增派人手,好好看守何常喜,打算等明天一早再启奏皇上。

第二天凌晨五更时分,天子还没有临朝。陈公公进宫,向皇上请了安,便把万代寿山总管郭安不知被何人杀死,以及小太监何常喜被捆的事情,连同何常喜说的那些话,一五一十地向仁宗皇帝奏明。仁宗皇帝听了,不禁感到十分诧异,心想:“朕的内苑竟然有人敢动手行凶?这人的胆子也太大了吧,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于是便下令把何常喜交给开封府审讯。陈公公领旨,刚要转身离开,天子又说道:“今天是十五,朕要到忠烈祠去拈香,老伴伴你就陪着朕一起去吧。” 陈林领旨出来,先传达了把何常喜交开封府的旨意,然后又传达了圣上要到忠烈祠拈香的旨意。

掌管忠烈祠的太监知道圣上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来拈香,早就做好了准备。圣上的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忠烈祠,只见祠前的旗杆上,黄色的幡旗随风飘扬,发出 “呼呼” 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两边的鼓声响彻云霄,钟声也悠扬回荡。圣上进到内殿,陈伴伴寸步不离地紧紧跟随在后面。正面塑着忠烈寇承御的神像,依旧是宫妆打扮,不过是站着的姿势,两边还塑着四个随侍的配像。天子面向神像,默默地祝祷,然后拈香。虽然没有下跪叩拜,但那一脸的恭敬虔诚,让人一看便知其心意之诚。拈香完毕后,天子仰头观看着金像。只有陈公公在一旁,看着塑像那栩栩如生的面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寇承御,心中一阵悲痛,忍不住落下泪来。但他又不敢哭出声,只能连忙偷偷地把眼泪擦掉。

谁知道,圣上早就注意到陈公公的异样,他没有盯着陈公公的举动,而是仰起头,看向佛门的宝幡,像是在欣赏那随风飘动的幡影。可突然,他猛地回过头,发现西山墙山花的位置上,有字迹十分醒目,心里不禁疑惑:“这地方怎么会有人写字呢?” 好奇心驱使下,他不由自主地走近,仰起头仔细端详。陈公公看到圣上仰头注视的样子,心里也犯起了嘀咕:“这字到底是谁写的呢?” 幸好这字写得极大,看得十分清楚,原来是一首五言绝句:“忠烈保君王,哀哉杖下亡。芳名垂不朽,博得一炉香。” 诗句虽然用词简单通俗,可那笔锋气势磅礴,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眼前展开,而且短短二十字,却把对忠烈的赞颂、对其遭遇的感慨都囊括其中,没有丝毫遗漏。

圣上疑惑地问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陈林恭敬地回答:“奴婢不知道,待奴婢去问问。” 说完,他转身把掌管祠堂的太监叫了过来,询问这首诗的来历。那太监一听,吓得脸色惨白,惊恐不已,连忙跪地启奏:“奴婢们知道今日是十五,圣上必定亲临。昨日就带领了好多人仔细打扫,掸去灰尘,每一处都格外留意,当时并未见到有这首诗。怎么一夜之间,竟然有人敢擅自题诗呢?奴婢实在是一无所知。” 仁宗皇帝听后,突然恍然大悟,说道:“老伴伴,你也别问了,朕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你看这题诗的地方,若不是有非凡本领的人,根本就没法写上去;郭安被杀,若不是有非凡本领的人,也绝对办不到。依朕看,题诗的就是杀人的,杀人的就是题诗的。你去把首相包卿宣来见朕。”

没过多久,包公匆匆赶来,向圣上参拜行礼。天子便把题诗和杀人的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包公听了,心里明白,自从白玉堂大闹开封府之后,这几天一直没动静,没想到他竟跑到皇宫禁院来了。但这事不好直接说出来,只能启奏道:“待臣慢慢查访此事。” 接着,他又仔细查看了一番,却没有发现任何线索。随后,包公护送圣驾回宫,之后便急忙乘轿回衙门,一到就立刻升堂,审问何常喜。何太监不敢有丝毫隐瞒,把郭安如何定下计谋,打算谋害陈林,“现在还有转心壶,以及当时演示用的茶水为证”,还有捆他的那个人的长相、穿着,以及说过的话,都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毫无保留。包公听后,先派人将何太监看守起来,然后回到书房,请来展爷和公孙策,一起商量对策。二人也说:“这件事肯定是白玉堂干的,必须要仔细查访才行。” 说完,二人告别包公,来到官厅,又和四义士一起商议。

第二天,包公入朝,把审问何常喜的情况向天子奏明。天子听了,更加高兴,称赞道:“这个人虽然行事隐秘,但他秉公除奸,行侠仗义,也算是个好人。爱卿一定要仔细查访。不限时日,务必把这个人抓住,朕要亲自审问。” 包公领旨后,回到开封府,又把旨意传达给众人。大家都想立下这份功劳,从那以后,每个人都处处留意,小心谨慎,可却再也没有任何消息,就像石沉大海,一点动静都没有。

没想到,楞爷赵虎突然想起当初扮成乞丐访得一案时的风光,心里琢磨着:“那次可真是太痛快了,现在为什么不照老样子再走一趟呢?” 于是,他让手下小厮准备好行头。这次他不再偷偷摸摸,而是大大方方地打扮好,从开封府角门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那模样就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这一下可招来了众人的嘲笑,大家都对他指指点点,笑声不断。可赵虎却满不在乎,还鼓起腮帮子,一本正经地把这当成重要的事情去办,觉得私访是件严肃的事,不能有丝毫马虎。有几个好奇心重的人跟在他后面,一开始是三三两两,在背后指指戳戳。后来这几个人见跟着的人越来越多,便停下了脚步,可其他人却紧紧跟着赵虎,不肯离开。赵虎心里想着:“这些人真是没见过世面,连个讨饭的都没见过,真是太讨厌了!” 至于后面会发生什么,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