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科举风云之张诚传奇 第181章

京城的夜,月色如水,洒在张诚府邸的庭院中。张诚处理完公务,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书房,月色下,他瞧见两个熟悉的身影在庭院里踱步交谈,正是沈瑶和林婉儿。

“瑶儿,婉儿,这么晚了还没休息?”张诚轻声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与温柔。

沈瑶和林婉儿同时转身,看到张诚,两人的眼中都闪过一丝心疼。“相公,你又忙到这么晚,可要注意身体。”沈瑶快步走到张诚身边,轻轻挽住他的胳膊。

林婉儿也走上前,“张大人,这几日你忙得脚不沾地,边疆战事刚稳,科举改革又要推进,别把自己累垮了。”她的语气中带着关切,又隐隐有些焦急。

张诚看着这两个深爱着他的女子,心中满是感动,却也有些无奈。他知道,自己对她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只是这复杂的局势,让他无暇顾及太多儿女情长。

三人正说着,管家匆匆走来,神色紧张:“大人,宫里传来消息,太后突然召集众臣商议科举改革之事,点名让您明日一早进宫。”

张诚心中一凛,太后突然插手科举改革,这背后定有深意。他深知太后向来保守,对改革之事多有疑虑,此次召集众臣,恐怕是一场硬仗。

“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张诚对管家说道,然后转身看向沈瑶和林婉儿,“看来,明天又将是一场艰难的较量。”

沈瑶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但还是强作镇定:“相公,明日朝堂之上,你定要小心应对。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在府中等你平安归来。”

林婉儿则握紧了拳头,“张大人,若那些老顽固故意刁难你,我……我就……”她一时语塞,却满脸都是为张诚打抱不平的神情。

张诚轻轻一笑,“婉儿,朝堂之事,还需从长计议,你放心,我自有分寸。”他的眼神坚定,给两人吃下了定心丸。

第二日清晨,张诚早早来到宫中。朝堂上,气氛凝重,众臣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太后端坐在凤椅之上,脸色威严,眼神在众臣间扫过。

“张诚,哀家听闻你力推科举改革,可这科举制度乃祖宗之法,岂容轻易更改?你说说,这改革到底有何益处?”太后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张诚上前一步,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条理清晰地阐述着科举改革的重要性:“太后,如今科举虽为国家选拔人才,但弊端丛生。八股取士限制了学子的思想,寒门子弟难以出头,致使朝堂之上人才结构单一。改革科举,引入策论、实学考核,既能选拔出真正有经世致用之才,也能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实乃强国之策。”

他的话刚落,便有几位守旧大臣跳出来反驳。“张诚,你这是离经叛道!祖宗之法不可废,若随意更改科举,成何体统?”一位白发苍苍的大臣气得吹胡子瞪眼。

张诚不慌不忙,一一反驳他们的观点,引经据典,言辞恳切。朝堂上争论得面红耳赤,局势陷入僵局。

而此时,在张诚府邸,沈瑶和林婉儿也坐立不安。沈瑶在房中来回踱步,手中的帕子都被她绞得变了形。“婉儿妹妹,也不知相公在朝堂上如何了,真叫人担心。”

林婉儿虽然心急如焚,但还是安慰沈瑶:“沈姐姐,张大人足智多谋,定能应对自如。我们在这里干着急也没用,不如想想能帮上什么忙。”

两人正说着,突然听到府外一阵喧闹。林婉儿警惕地站起身,“我去看看。”说罢,她施展轻功,几个起落便来到了府门口。

只见一群百姓模样的人聚集在府前,为首的是一位老者,他大声说道:“我们都是听闻张大人推行科举改革,为了我们这些寒门子弟能有出头之日,特来声援张大人的!”

林婉儿心中一暖,她将众人请进府中,又赶紧去告知沈瑶。沈瑶听后,眼中泛起泪光:“相公一心为民,总算没有白费,这些百姓都是他的后盾啊。”

在宫中,朝堂上的争论仍在继续。太后看着僵持不下的局面,微微皱眉:“此事暂且搁置,三日后再议。张诚,你回去好好想想,莫要一意孤行。”

张诚无奈,只得领命退下。他走出皇宫,心中满是忧虑,改革之路困难重重,太后的态度至关重要,如今被搁置,后续不知又会生出多少波折。

回到府邸,张诚看到满院的百姓,心中大为感动。他向百姓们一一致谢,承诺定会为他们争取公平的科举机会。百姓们散去后,张诚疲惫地回到内院。

沈瑶和林婉儿迎上来,看到张诚略显憔悴的面容,两人心疼不已。“相公,先喝口茶,歇息一下吧。”沈瑶温柔地说道。

张诚坐下来,喝了口茶,缓缓说道:“此次太后虽未直接否定改革,但态度不明,三日后的朝堂,恐怕更加艰难。”

林婉儿咬着牙说:“张大人,要不我找些江湖朋友,去说服那些顽固大臣,让他们别再阻挠。”

张诚连忙摆手:“婉儿,此事切不可莽撞。朝堂之事,要用朝堂的方法解决,若动用江湖手段,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沈瑶也点头赞同:“婉儿妹妹,相公说得对。我们还是从长计议,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接下来的几日,张诚一边忙着准备三日后朝堂上的辩论,一边与幕僚们商议对策。沈瑶则利用自己的人脉,四处打听太后的喜好和意向,希望能找到说服太后的办法。林婉儿也没闲着,她暗中留意着那些守旧大臣的动向,以防他们暗中使坏。

三日后,朝堂上再次议论纷纷。张诚这次准备充分,他不仅带来了详细的改革方案,还列举了诸多因科举改革而国富民强的例子。然而,守旧大臣们依旧强烈反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就在局势再次陷入僵局之时,沈瑶匆匆赶到宫门口。她通过关系,得到了一份重要的情报——太后曾对前朝一次成功的科举小改革表示赞赏。沈瑶深知,这或许是说服太后的关键。

她找到张诚的心腹幕僚,将情报转达给他。幕僚赶忙进入朝堂,悄悄将情报递给张诚。

张诚看到情报后,心中一喜。他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太后,臣听闻前朝曾有一次科举改革,虽规模不大,但成效显着,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栋梁之才。此次臣所提议的改革,正是借鉴了前朝的经验,旨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太后听后,微微动容,她陷入了沉思。片刻后,太后缓缓说道:“此事容哀家再想想,退朝吧。”

虽然太后依旧没有明确表态,但张诚从她的语气中听出了一丝松动。他知道,这几日的努力没有白费,改革的曙光似乎又近了一些。

回到府邸,张诚将朝堂上的情况告知了沈瑶和林婉儿。两人都为他感到高兴,同时也明白,事情还没有最终定论,依旧不能放松警惕。

夜晚,张诚独自一人在庭院中踱步。月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他修长的身影。他心中思绪万千,既有对科举改革的担忧,也有对沈瑶和林婉儿的愧疚。

“相公,你在这里啊。”沈瑶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轻轻走到张诚身边,“我知道你心里烦闷,不如我们出去走走,散散心?”

张诚看着沈瑶温柔的面容,心中一暖,“好,有你相伴,我心里也能好受些。”

两人携手走出府邸,漫步在京城的街道上。夜晚的京城热闹非凡,灯火辉煌,街边的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然而,张诚和沈瑶却无心欣赏这热闹的景象,他们的心思都在科举改革和未来的局势上。

走着走着,沈瑶突然停下脚步,看着张诚:“相公,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一直陪着你。只是……只是婉儿妹妹也对你情深意重,你……”沈瑶欲言又止,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张诚明白沈瑶的意思,他轻轻握住沈瑶的手:“瑶儿,你们对我的心意,我都懂。只是如今局势复杂,我实在没有精力去考虑这些儿女情长。但我向你保证,我不会辜负你们任何一个人。”

沈瑶眼中泛起泪花,她轻轻靠在张诚的肩头:“我知道,相公,我只是有些害怕,害怕失去你。”

张诚轻轻抚摸着沈瑶的头发,“傻丫头,不会的。我们一起度过了这么多难关,以后也会一起走下去。”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骚乱。张诚和沈瑶望去,只见一群黑衣人正在街头闹事,百姓们吓得四处逃窜。张诚脸色一沉,正要上前制止,却见林婉儿的身影如鬼魅般出现,三两下便将黑衣人打得落花流水。

林婉儿解决完黑衣人后,看到张诚和沈瑶,快步走了过来:“张大人,沈姐姐,你们没事吧?我路过这里,看到这些黑衣人闹事,便出手教训了他们。”

张诚看着林婉儿,心中满是感激:“婉儿,多亏有你。天色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三人回到府邸,张诚知道,今晚的黑衣人或许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也预示着局势的暗流涌动。科举改革的道路依旧漫长而艰难,而他与沈瑶、林婉儿之间的感情,也在这复杂的局势中变得更加微妙。但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他都决心带着她们的爱与支持,继续走下去,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