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日记172
京城的繁华,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愈发显得喧嚣而迷人。街头巷尾,叫卖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在这热闹之中,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酒楼,名为“聚贤楼”,乃是京城中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时常光顾之所。
这一日,贾宝玉闲来无事,又厌烦了府中的种种规矩与琐事,便瞒着家人,带了小厮茗烟,溜出府来,信步来到这聚贤楼。他身着一袭月白色锦袍,腰间系着一块温润的玉佩,面如敷粉,唇若施脂,引得不少人侧目。
宝玉刚在楼上寻了个靠窗的雅座坐下,便听到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这不是宝兄弟吗?真是巧啊!”宝玉抬眼望去,只见一人阔步走来,正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冯紫英身形矫健,身着藏青色劲装,腰间佩着一柄锋利的宝剑,英气逼人。
“原来是紫英兄,快请坐!”宝玉连忙起身相迎,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二人寒暄一番后,便相对而坐,小厮们赶忙摆上美酒佳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人谈兴正浓。冯紫英忽然话题一转,说道:“宝兄弟,你可曾见过那府库之中用斗量东西的场景?”宝玉微微一愣,摇了摇头:“我虽在府中,却也未曾见过府库之事,紫英兄不妨说来听听。”
冯紫英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缓缓说道:“那府库之中,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堆积如山,清点之时,便是用斗来量。那场面,当真是壮观。”宝玉不禁咋舌,眼中满是惊讶:“竟有如此之多?我只道家中有些积蓄,却不知府库之中竟是这般景象。”
冯紫英看着宝玉,神色变得有些凝重:“宝兄弟,这用斗量物,看似是财富的象征,却也暗藏着许多道理。就如这人与人之间的恩情,有时也是如此。你可听过‘斗米恩,升米仇’这句话?”
宝玉皱了皱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愿闻其详。”冯紫英放下酒杯,身子微微前倾,说道:“这‘斗米恩,升米仇’,说的是若你在他人危难之时,给予一斗米,他会对你感恩戴德;可若是你一直给予,到了后来给了一升米,他反而会心生怨恨。”
宝玉心中一惊,脸上露出疑惑之色:“这却是为何?施恩之人并无过错,受恩者怎可如此忘恩负义?”冯紫英苦笑着摇了摇头:“宝兄弟,你自幼生长在温柔富贵乡,哪里懂得这世间人心的复杂。那受恩者起初感激,是因为他确实身处困境,急需帮助。可时间一长,便会将这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帮助减少,他便觉得自己被亏待了,心中的怨恨也就随之而生。”
宝玉默默点头,心中暗自思忖:这世间之事,竟如此难以捉摸。自己平日里对身边的人多有照顾,却从未想过会有这样的后果。再说这字也有些神奇,竟也能说出另一番意思。
冯紫英见宝玉陷入沉思,便接着说道:“宝兄弟,这就好比我家,平日里对下人也算宽厚,可难免也会有一些不知感恩的人。有一次,家中的一个小厮犯错,本应受到重罚,我念他平日还算勤恳,便从轻发落了。可他非但不感激,反而在背后抱怨我处罚不公。”
宝玉听了,不禁感叹道:“人心难测,紫英兄如此仁厚,却也遭人误解,实在是令人心寒。”冯紫英摆了摆手:“这也怨不得别人,只怪我当初没有看透人心。宝兄弟,你日后行事,也要多留个心眼。”
两人正说着,冯紫英忽然压低声音,神色神秘地说道:“宝兄弟,我近日还听闻一件奇事。这与那‘斗米恩,升米仇’竟也有些关联。”宝玉好奇心顿起,连忙问道:“是何事?紫英兄快些讲来。”
冯紫英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便缓缓说道:“你可知道姑苏有个甄士隐?”宝玉点了点头:“略有所闻,听闻他是个大善人,家中颇为富足。”冯紫英微微颔首:“正是此人。近日,我听闻他用一斗酒,暗示自己将资助一个仇人。”
宝玉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资助仇人?这却是为何?紫英兄莫不是在说笑?”冯紫英神色严肃,摇了摇头:“我岂会拿这种事说笑。据说,这其中另有隐情。那甄士隐曾与一人结下仇怨,多年来,两人形同陌路。可如今,那仇人却陷入了困境,四处求助无门。甄士隐念及往日种种,竟动了恻隐之心。”
宝玉心中疑惑不解:“既是仇人,为何还要相助?这甄士隐也太过善良了吧。”冯紫英笑了笑:“宝兄弟,这便是甄士隐的高明之处。他此举,一来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二来也是想化解这段恩怨。他深知,若一直与那人为敌,心中难免会有怨恨,倒不如借此机会,化干戈为玉帛。”
宝玉听了,若有所思:“如此说来,这甄士隐的做法,倒也有几分道理。只是那仇人,会接受他的帮助吗?”冯紫英喝了一口酒,说道:“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倒是佩服甄士隐的这份胸怀。在这世间,能有几人能做到如此?”
冯紫英长叹一声,压低声音,神秘地说道:“你可知,他倾尽家财资助的那个人?”
\"不清楚,倒底是谁,搞的这么神秘,莫不和我有关系?\"宝玉怀疑地问道。
\"企止是有关系,他常要求见你,听你对他还有些赞赏的话。\"冯紫英一笑说道。
\"哦,雨村这人吗?……″
贾宝玉闻言,手中的酒杯差点滑落,脸上满是惊讶:“这怎么可能?贾雨村如今可是仕途顺遂,颇得老爷们看重,怎么会与甄士隐有这等渊源?”
冯紫英苦笑着摇头:“千真万确。当年贾雨村穷困潦倒,寄居在甄士隐家附近的破庙,甄士隐见他有才学,心怀大志,便时常周济他。后来贾雨村要进京赶考,缺盘缠路费,甄士隐毫不犹豫,慷慨解囊,甚至拿出一斗酒为他践行。”
贾宝玉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如此大恩,贾雨村理应感恩戴德才是。”
冯紫英冷笑一声:“宝兄弟,你太单纯了。贾雨村中举后,一路高升,却早已忘了甄士隐的恩情。后来甄家遭遇变故,先是女儿英莲丢失,接着又逢火灾,家道中落。甄士隐去投奔贾雨村,你猜那贾雨村如何做?”
贾宝玉心中一紧,隐隐猜到结果,却仍抱着一丝侥幸:“他……他总不会忘恩负义吧?”
冯紫英神色愤然:“他不仅对甄士隐的遭遇不闻不问,还生怕甄士隐会拖累自己,找借口将他打发走。如今甄士隐已出家,不知流落何方。”
贾宝玉愣住了,脸上满是失望与愤怒:“这贾雨村,竟如此薄情寡义!”
冯紫英看着贾宝玉,语重心长地说:“宝兄弟,我告诉你这些,是想让你对贾雨村多加小心。此人野心勃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今在朝中结交权贵,攀附高枝,你在贾府,难免会与他有交集,切不可轻信于他。”
贾宝玉默默点头,心中暗自警惕。他想起平日里在府中,父亲贾政对贾雨村颇为赞赏,时常邀他来府中做客,还让自己与他结交,如今看来,自己真是看错了人。
冯紫英又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这世间人心难测,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内心险恶。宝兄弟,你心地善良,涉世未深,往后行事,一定要多留个心眼。”
贾宝玉抬起头,看着冯紫英,眼中满是感激:“紫英兄,多谢你提醒,我定当铭记于心。”
两人又聊了些别的话题,直至夜色渐深,才起身告辞。贾宝玉回到贾府,躺在床上,却久久无法入眠。冯紫英的话一直在他耳边回响,他对贾雨村的厌恶又多了几分,也暗暗告诫自己,往后在这复杂的世道中,定要学会分辨善恶,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
宝玉回到家中,脑海中还一直想着冯紫英所说的话。那府库中用斗量物的场景,“斗米恩,升米仇”的道理,以及甄士隐资助仇人的奇事,都让他对这世间的人情冷暖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后,宝玉在生活中也开始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他发现,冯紫英所言不虚,人心确实复杂难测。那些平日里看似亲密无间的人,在利益面前,也可能会露出真面目。而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却可能隐藏着深刻的道理。
在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中,宝玉也时常看到因利益纷争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他不禁想起冯紫英的话,若是人人都能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计较和怨恨,这贾府,乃至这世间,又怎会有如此多的烦恼和纷争?
而那甄士隐资助仇人的故事,也如同一个谜团,一直萦绕在宝玉的心头。他时常想,若自己身处甄士隐的境地,是否也能有那份胸怀和勇气,去帮助一个曾经的仇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玉在经历了许多事情后,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那就是,无论世间如何复杂,都要保持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就像甄士隐用一斗酒去化解仇恨一样,用爱和宽容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杯水之悟,人性幽微
在贾府那重重朱门之内,贾宝玉于繁华喧嚣中,内心却始终保留着一份对纯粹情感与至善人性的坚守。他自幼在温柔富贵乡中长大,看惯了府里的人情冷暖,却依旧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然而,贾雨村的所作所为,却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他对人性美好的部分幻想,让他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了别样且深刻的感悟。
贾宝玉曾听闻贾雨村的过往。那时的贾雨村,不过是个落魄书生,寄居在葫芦庙内,生活困窘不堪。而甄士隐,这位心怀仁善的乡绅,见贾雨村谈吐不凡、颇具才学,便时常予以周济。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当贾雨村决心进京赶考,却苦于没有盘缠时,甄士隐更是慷慨解囊,赠银赠物,甚至还备下美酒为其饯行。那一番情谊,不可谓不深厚。在贾宝玉的认知里,如此大恩,贾雨村理应铭记一生,日后飞黄腾达定当涌泉相报。
可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宝玉心中美好的期许。贾雨村得中科举后,一路仕途顺遂,平步青云。然而,当甄士隐家遭遇变故,先是女儿英莲丢失,后又逢大火,家道中落,无奈之下前去投奔贾雨村时,得到的却是冷漠与敷衍。贾雨村不仅没有念及昔日恩情,给予甄士隐应有的帮助,反而生怕这个曾经的恩人会拖累自己的前程,找尽借口将其打发走。那一刻,在贾宝玉眼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他一直深信不疑的话语,瞬间变得如此苍白无力,仿佛从一泓清泉,缩水成了一杯微不足道的水。
这巨大的落差,让宝玉对人性有了全新的审视。他不禁反思,人性究竟为何如此复杂?为何曾经接受过别人如此多帮助的人,在自己有能力回报时,却能如此轻易地忘却恩情?在贾府这个小社会里,宝玉见过为了利益明争暗斗的场景,也见过表面亲善、背后算计的人,但贾雨村的行径,还是让他感到格外心寒。他意识到,人性中的贪婪与自私,有时候会将善良和感恩之心吞噬得一干二净。那些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在面对自身利益的抉择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曾经的誓言和别人给予的恩情。
但宝玉并未因此而彻底绝望。他在失望之余,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对善良和感恩的坚守。他明白,不能因为贾雨村这样的人,就否定世间所有的美好情感。在贾府中,也有像袭人、晴雯这样真心对待他的人,他们虽身份卑微,却有着一颗赤诚之心。他想起自己平日里对身边丫鬟小厮的关怀,他们也会以真心回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不离不弃。
贾雨村的行为,让宝玉明白,人性是多面的,既有光明温暖的一面,也有阴暗冰冷的角落。而他所能做的,便是在这复杂的人性中,守住自己内心的那片纯净,以善待人,相信世间仍有真情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许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一句空话,但对他而言,却是一生都要践行的准则。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善良和感恩的力量,哪怕这力量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如同一杯水般渺小,却依然能在黑暗中,映照出人性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