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想到这里,李现忍不住自嘲一笑,没想自己也有那么一点文人气质呢。

他忍不住也跟着评论了一番,并且把自己的评论转发到了自己的微博上面,瞬间他的微博又涨了不少的粉,他感觉自己忽然之间发现了一个新的涨粉通道……

看完《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之后,有感慨的人非常多,评论的人也很多,而且大多数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挺高的,并且打的分也挺高。

这部电影在现在还看不出来票票房如何,因为首日票房仅仅排在了第三名,虽然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但是也没有非常出色,所以大家也摸不准后续的票房走向。

不过,不妨碍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已经对这部电影夸上了。

“这是一部充满艺术性的影片,可以说是专为文学青年拍摄的!

反正我自认为是一个文学青年,所有的文学作品我几乎都看过,而且特别喜欢无痛呻吟。

哈哈哈。

毕竟这就是咱们文学青年的特色嘛,我没有半点嘲讽的意思啊,我自己就是这其中的一类人,我这顶了天了,算自嘲。

不过我觉得这个形容确实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就喜欢去找一些那种边缘的,社会上的人都没有关注过的那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去探究,去探讨人性,去思考那些埋藏在犄角旮旯里的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

就比如说肖红,其实这个人物吧,纵观整个文学史,并没有那么闪亮吧,起码很少人听过他,尤其是他是一个女性作家,女要知道女性想要在文学上面占有一席之地就更难了,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因为那个时代读书的女性并没有那么多,所以概率来说也很难找到那么多具有代表性的女文学家。

相对来说,肖红已经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有名气的了。

起码这部电影的原着小说作者写到了她,了解了她,知道她的一生,把她的一生写成了一本书,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她。

能够被另外一个作家写进一本书里,而且这本书还成为了一本说的上号的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实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本人在这立誓,愿意用自己一生的颠沛流离去换取这样一个机会!

咳,以上都是题外话了,咱们说回到这部电影啊。

这部电影的内容呢,是在拍战乱时一个女文学青年坎坷的文青之路。

不同于商业电影的按时间顺序的典型叙事结构,其使用了具有实验先锋精神的纪录片式拍法。

虚化了社会背景,强烈的关注人物本身。

以描写二萧感情为主线,展现当时文坛作家们人生境况。

电影具有许安华作品的典型特点:温情、充满人道主义的光辉。

片中核心的人物自然是肖红,三个小时,叙述的重心始终在肖红,其他的人物都是通过与肖红的关联程度来展示在这个故事中的厚度。

对于肖红,很难用独立来形容她。

一般女权主义式独立的典范,就像片中的丁玲,有着男性式的豪迈,没有常见女人的依附心态,也没有常见的感情胜过理性的女性特质。

而肖红会选择依附男人,走投无路时去依靠自己的逃婚对象,像传统中国女人一样在公众场合维护自己爱人,会选择忍受屈辱去维系爱情。

但却又不同于被男权压迫下的女性,她对自己的叛逆选择从来都不犹豫,当自身的自由边界被侵犯时会果断的决裂。

对于肖红,也很难用坚强来形容她。

一般在男权世界里的坚强,都是通过理性的计算而维持的。

不感情用事而是用理智的选择来应对事物。

这种坚强是这个世界最普遍的坚强。

而肖红的坚强是充满女性特质的坚强,是一种韧性的坚强。

关在旅馆仓库被威胁卖去作妓时的澹定,极其看重的与萧军之间的感情破裂时表现出来的坚强,被丈夫抛弃时一个人孤零零呆在战火纷飞的地方时的坚强。

这种坚强不像理性抉择时类似于无情的坚强,对于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她,所拥有的坚强是一种韧性的、忍耐的坚强。

与宗教式的坚强十分类似。

当然这么说,有失偏颇,作为一个无信仰者,我对那一套其实是不怎么喜欢的。

但只能说肖红这个人不管信仰着什么,但他的心中绝对是有信仰的,或许文学就是他的信仰,也说不准他的心中因为有支撑,有非常坚固的精神内核,所以她才能够挺过那一切,一旦有人触发到了他心中的那一条底线,她就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扞卫自己。

所以她也许会痛苦,也许会颠沛流离,也许遇到事情第一时间是软弱,是想要去依靠别人,但是最终真正涉及到关键利益之在,她永远都不会失去自我。

她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只是时代的局限,家庭的教育让她忍不住去依赖当时社会的主流,也就是所谓的男权。

甚至因为思想的局限性,她到临死前都没有想过要成为真一个所谓的真正的独立女性。

但并不妨碍她的思想在熠熠发光,就像很多古时候的才女一样,他们也并没有脱离时代的局限性,甚至容忍自己的丈夫三妻四妾,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拥有自己的杰出贡献。

正如肖红本人所说,丁玲和她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一种是趋同于男性的女性精神,另一种是与男性和也与过去的女性截然不同的女性精神。

她本人对自己其实是有着清晰的认知的,所以她选择的每一步都清醒的,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发生,只是最开始她无法应对这样的后果。

到后续当她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些后果的时候,她依然毫不犹豫选择这么做,才真的说明她是一个言行合一的人。

总之我是非常欣赏肖红这个人物,她活的特别清醒,特别有态度。

我就想活成一个这么明白的人。

再说回这部电影本身。

一般商业电影都是采取按照时间叙事的结构,其次采用的比较多的是倒叙结构。

插叙结构都已极为少见。

而且绝大多数电影都力图将电影变成故事。

都强调真实感,导演会利用变换镜头的技巧,或利用半真半假的叙述,试图拍成一部能让观众身临其境,误以为真的真实电影。

而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完全不同,片头肖红大幅度的独白白描了肖红一生,好似鬼魂的自叙。

像是红楼梦开头的十二金钗的判词。

片中人物不时跳出情节开始彷纪录片式访谈式的独白。或点明原因,或简述后续情节。

这种真实完全不同于上述所说导演拼命地通过半真半假的叙述、变化镜头以身临其境而达到的真实。

这种真实不是真正的真实,是纪录片式的真实,是拼凑资料而成的真实。

片头肖红的独白,不时跳出情节的人物的访谈独白,还有三个当事人对二肖分手的三种说法的罗生门手法。都在表明它纪录片式的真实。

最有趣的是又在于由于电影本身的艺术特点,原本纪录片采访独白应当是真实的本人时却使用了片中演员去叙述。

这种彷纪录片式的真实糅合了电影通过扮演还原场景的真实。

这样的叙事结构真是令人拍桉叫绝。

本片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摆脱时代背景。

把整个时代背景都虚化起来。

我们能够看到时代背景对人物选择实质性的影响很少,即使影响也最多只能算是人生走向被改变的契机。

可以说,这种契机在任何时代背景中的个体都会体会和遇到。

脱离时代背景的好处在于可以集中精力去描述人,去描述人的感情。

这让笔者想起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当时的艺术创作在形式上虽然依旧是描述宗教,歌颂宗教。

但实际是在表现人。

刻画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面谱化、程式化的宗教面孔。

这个电影也是,通过虚化抗战时的背景来展示个体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时代绑架的选择。

这种表现手法恰好适合表现肖红。

因为肖红恰好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只想要安安静静写作,她不懂政治,不懂宏大的历史叙事。

这些都是因为她只愿关注自己,只愿关注身边的人。

这种看似自私无情却又是含情脉脉和温情十足、不同于那些看似有情却又无情的东西,真正表现出肖红这个个体。

实在是真真切切的在描述人。

再一个艺术特点是摆脱了善恶观、是非观。

看完电影三小时,我们看不到坏人。

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在现有意识形态下的我们认为是善的人身上。

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几乎也不需要我们判断好与坏、是与非。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导演的视角只放在同一战线的作家身上,事情的内容也限制在感情身上。

同一战线的作家没有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的冲突,只被关注的感情也无法判断好坏与善恶。

这样的艺术手法也有利于我们去观察人的本身,避免各种外在的思想观念污染了我们用来透视人本身的放大镜,引领我们纯粹的去看人的本质。

总体来评价,许安华导演的《黄金时代》真是一部精致的艺术片,肖红一生也是闪亮。”

“……楼上真的好专业,而且长篇大论发表了好多感慨,我就不同了,我就非常简单,我就是没想到一部自传电影居然能够拍的这么好,因为我原先就是觉得讲一个人物的电影吧,会比较枯燥,因为一个人的一生到底能经历多少事情呢,就算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都是点状的,都是非常琐碎的,没有一个整体的脉络,在我会觉得看起来应该会非常的枯燥吧。

把这部电影也是一样的,讲的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并没有刻意的去用一个故事点明这一生,甚至有点流水账似的,只是单纯地去白描这个人物经历过的所有的东西。

可是就是这么散漫的描写,却让我感受到那种人物情绪,让我感受到这个人物,她这一生当中所经历的所有事情之后,心里的那种成长与反馈,让我感受到整个时代的脉络和气息。

非常的神奇,但我不知道是所有的自传电影或者是自传的文学类作品都有这种特殊的气息,在还是仅仅是这一部电影如此,所以回去之后我买了很多本自传小说,想要去仔细看一看。

翻开其中一本曾国藩自传之后,我最开始也是觉得有些枯燥,因为他就是讲这个人的生平,但是后面我却慢慢的看入了迷,确实是有一种看在看《黄金时代》的感觉了,让我意识到《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保留了所有自传小说该有的那种气质。

所以说这部电影本身就是非常原汁原味的,我非常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能够让大家感受到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我觉得这部电影本身的艺术性是非常高的,估计有抽奖的前置,到最后肯定会拿下一两个大奖的!

《黄金时代》的题目和影片画面整体的颜色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剧烈的对比冲突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效果。

同时,一帧帧唯美的电影画面也为我送上了一场视觉盛宴。

灰黑色的基调传达出悲伤的人生命格,暗喻波折无常的不曾绚烂的“黄金时代”的主题意蕴。

影片的开场镜头便是触目惊心的黑白近景镜头,事实上,黑白灰也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基调色。

悲伤到凄惨的色调和氛围充盈着肖红整段人生的每一时期。

最深刻的画面,是那些漫天飞舞的雪夜,那化不开的浓浓暗夜。

肖红远渡重洋时,陪伴她的,只有昏黄的油灯、熹微的白烛和不时作响的风铃。俯角镜头下,是她落寞的眼神,形单影只的孤寂。

正如她笔下的文字:“军,窗上洒着白月的时候,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就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

此时,她的黄金时代,不是与萧军的爱情,而是她心心念念的文学创作,文艺里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