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是一部古代智谋故事集,“语智部辩才卷”是其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许多古人凭借出色的口才和辩论才能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的故事。以下是对该卷的讲解:
故事案例
- 子贡巧解卫侯之困与救国:吴王邀诸侯聚会,卫侯迟到,被太宰伯嚭派兵围困。子贡劝说伯嚭,指出卫侯来之前大臣有支持和反对两派,抓卫侯会帮敌人忙,伯嚭遂放了卫侯。此外,田常想在齐国闹事,欲攻打鲁国,孔子派子贡前往劝阻。子贡通过分析国内忧患应打强国的道理,让田常放弃攻鲁转而准备攻吴。子贡又去吴国说服吴王夫差救鲁打齐,还劝越王勾践与吴王结盟,最终子贡凭借口才巧妙化解卫侯危机,帮鲁国避免了战争。
- 触龙说赵太后: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要求以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拒绝,大臣们劝谏无果。左师触龙以自己疼爱小儿子为由,逐渐引入话题,指出太后疼爱女儿燕后甚于长安君,因为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希望其子孙能当大王。触龙又说明长安君若无功而受禄,将来难以在赵国立足。赵太后最终被说服,送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齐国出兵,秦国撤退。
- 张嘉言平息士兵哗变:张嘉言治理广州时,海防参将、游击将军直属士兵防汛或修船时餐补会被克扣,用于修船,而总兵直属士兵餐补从未被扣,修船还向民间筹款。巡道申报军门削减总兵直属士兵餐补,引发哗变。士兵们堵住张嘉言,张嘉言让他们推举代表,向代表指出他们不防汛却想不扣餐补不合理,若和参将等下辖士兵一样防汛可享受一半餐补,否则好处会被替代他们的人所得。最后士兵们接受了每月削减一钱银子的方案。
- 秦宓辩天:吴国使者张温出使蜀汉,秦宓迟到。张温询问秦宓是否读书,接着又问天有无头、耳、足、姓等问题,秦宓均引经据典,对答如流,如说天有头在西方,依据是《诗经》中“乃眷西顾”;天姓刘,因天子姓刘等,让在场百官无不佩服。
启示
- 灵活运用语言智慧:如子贡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巧妙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和人物心理,通过有针对性的言辞,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化解了危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灵活地运用语言,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触龙劝说赵太后时,先以自己对小儿子的疼爱之情引起太后共鸣,再从为长安君长远考虑的角度出发,晓之以理,让太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启示我们在与人沟通时,要善于运用情感和道理的双重力量,既要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关心,又要让对方明白事情的利弊和道理,这样才能更容易说服对方。
- 抓住关键,直击要害:张嘉言在处理士兵哗变问题时,准确地抓住了士兵们关心的核心问题——利益,通过分析不同情况下士兵的得失,让士兵们认识到自己的诉求并不合理,从而平息了哗变。这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要点,分析问题的本质,直击要害,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以下是《智囊》语智部辩才卷中的其他一些典故:
朱建以宠臣救宠臣
平原君朱建有辩才且为人刚正,辟阳侯审食其被吕后宠信,想结交朱建,朱建拒绝。朱建母亲去世,陆贾让朱建发丧,自己去见审食其,称朱建因母亲在而不愿结交,若审食其厚送丧礼,朱建定会成为其死忠。审食其照做,朱建果然与他交好。后来审食其被汉惠帝抓进监狱,朱建求见汉惠帝宠臣闳孺,称众人都认为是闳孺进谗言要杀审食其,若太后怪罪,闳孺会有危险,若闳孺为审食其求情,皇帝和太后都会高兴,闳孺的富贵也会加倍。闳孺照做,审食其被无罪释放。
邹阳说王长君
梁孝王刘武刺杀袁盎一事被发觉,害怕被诛,派邹阳带着千两黄金寻求谋士解决问题。邹阳找到齐国人王先生,王先生让他去找王长君。邹阳拜见王长君,称皇帝若追究袁盎被杀之事,梁王会被判死刑,太后会生气迁怒于皇帝的宠臣,王长君会有危险,若王长君说服皇帝不追究,太后会感激他,他也会安如泰山。王长君依计行事,梁王刺杀袁盎之事不了了之。
鲁仲连射书下聊城
燕国大将攻克聊城,聊城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据守聊城不敢回。齐国田单包围聊城一年多未攻下。鲁仲连写了一封信射到城中,信中称燕将因一时愤怒成了燕王驾驭不了的臣子,是不忠;战胜死亡却不能在齐、燕两国伸张名声,是不勇;功业失败、战争无法颂扬,是不智。如今齐国发全国之兵攻打,聊城岌岌可危,燕将不如保全兵力回燕国,可得到燕王高兴、百姓爱戴、朋友称赞,还能辅佐国君、统领臣下、善待百姓。燕将看完信后自杀,聊城被齐国收复。
《智囊》语智部辩才卷中典故蕴含着以下底层逻辑:
洞察人心
- 辩才们深知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如朱建利用闳孺担心太后怪罪的心理,邹阳抓住王长君害怕失去太后宠信的心理,成功说服他们。了解对方的恐惧、欲望等,就能找到说服的切入点,从而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权衡利弊
- 辩才们善于为对方分析利弊得失。像鲁仲连为燕将分析坚守聊城与回燕的不同结果,让燕将明白回燕对自己更有利。通过清晰地呈现利弊,使对方认识到按照自己的建议行事能获得最大利益或避免更大损失,从而影响对方的决策。
因势利导
- 辩才们会根据不同的形势和对象,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言辞。子贡在各国间游说,根据各国君主的性格、国家的利益诉求等,灵活调整说辞,引导各国的行动。这体现了要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利用各种因素,引导事情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巧用典故和比喻
- 他们在辩论中常常引用典故、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秦宓在与张温的辩论中,引经据典回答关于天的问题,让对方信服。恰当的典故和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更形象、更易懂,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展示了辩才们的学识和智慧,增加了言辞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