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凤来凰止 > 第92章 看望奶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第一缕阳光才刚刚洒向大地,姥姥便早早地起了床,利落地拉开了那扇有些年头的窗帘。

刹那间,一道明亮而耀眼的光线如金色的利箭般射了进来,驱散了屋内的昏暗。

与此同时,外面的小狗像是被这光芒注入了无限活力,兴奋地汪汪汪叫个不停。

凤来在这嘈杂声中悠悠转醒,刚一揭开暖和的被窝,蜷缩在里面的小猫咪“喵呜”一声,像一道闪电般匍匐着冲了出去,瞬间没了踪影。

凤来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迅速套上褂子,手脚麻利地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

此时,姥姥已在灶台上忙碌开来,大铁锅里热着的馒头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旁边那一锅小米稀粥正咕噜咕噜地翻滚着,热气腾腾的,仿佛在诉说着清晨的美好。

一家人围坐在简陋却充满温馨的饭桌前开始吃饭。

正吃得津津有味之时,玉萍姐姐骑着她那辆旧自行车,伴着清脆的铃铛声来到了院子里。

“玉萍来啦,先进屋吃饭吧!”

姥姥放下手中的碗筷,撩开那洗得有些发白的门帘,缓慢而亲切地说道。

“我吃了,姥姥。一会儿凤来去不去你奶奶家看看?”

玉萍姐姐站在院子里,微微喘着气说道。

“好啊,奶奶家不远就在上面,半个时辰就去了。”

凤来嘴里塞着馒头,含糊不清地回应道。

“嗯,你先吃饭吧!”

玉萍姐姐看着凤来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着说道。

吃罢饭,凤来跟着玉萍姐姐出了门。

玉萍姐姐骑着自行车,凤来坐在后座,一路慢悠悠地骑行在乡间小路上。

道路两旁,嫩绿的柳树舒展着柔软的枝条,细长的柳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绿色丝带,随风翩翩起舞。

姐妹俩心情大好,骑一会儿,便在路上停下来玩一会儿。

凤来像只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地穿梭在草丛间,时不时地摘上几朵五颜六色的小花,拿在手中把玩。

“姐姐,你看这花好看不?”

凤来跑到玉萍姐姐身边,献宝似的举起手中的花朵。

“真好看,凤来真有眼光。”

玉萍姐姐笑着夸赞道。

不一会儿,那熟悉的小院便映入眼帘,她们终于来到了奶奶家。

奶奶家地处乡村极为偏僻的一隅。

此次前往奶奶家,路途颇为颠簸,经过了许多泥土路,车轮碾过,扬起一阵轻尘。

依稀还记得上次夏天来的时候,恰逢三姑家门口搭起了唱戏台子,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小小的戏台上,演员们身着色彩斑斓、绣工精致的戏服,妆容或浓墨重彩,或淡雅素净,一一粉墨登场。

二胡的弦音悠扬婉转,如泣如诉,似在低吟着古老的故事;

锣鼓声铿锵有力,每一次敲击都仿佛敲在人们的心尖上,振奋着众人的精神。

演员们的唱腔更是一绝,那婉转的曲调,时而高亢嘹亮,似穿破云霄的飞鸟,唱着英雄的壮志豪情,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将京剧《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演绎得千娇百媚、哀怨惆怅;

时而又轻柔舒缓,如潺潺溪流,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台下的观众们都沉浸其中,如痴如醉。

台下,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人搬着一个小凳子,密密麻麻地围坐在戏台前,真像一群规规矩矩的小学生。

这边几位大娘嗑着瓜子,眼睛盯着戏台,嘴里还不时地念叨着:

“这唱功可真厉害,比去年来的班子强多了。”

“可不是嘛,这身段儿也好看,你看那水袖甩得多漂亮。”

那边几个大爷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他们时而点头称赞,时而大声喝彩。

孩子们在人群缝隙里钻来钻去,嬉笑玩耍,却也不时被台上的表演吸引,停下脚步,瞪大眼睛看着。

还有几个年轻媳妇,聚在一起小声地聊着家长里短,话题时不时地又转到了戏台上的角儿们身上。

整个场面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的乡村气息,那是乡村独有的热闹与欢乐,质朴而又纯粹。

其实三姑家就紧挨着奶奶家,仿佛是乡村这幅画卷中相邻的两笔。

三叔、三姑与二姑他们聚居于此,虽同属乡村范畴,却又各有千秋。

姥姥家因靠近城镇,像是受到城镇繁华的庇佑一般,各类设施颇为齐全,超市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生活的便捷触手可得。

而奶奶家则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老者,静居于乡村的山头上,四周群山环抱,像是忠诚的卫士,却也将奶奶家与外界的便利悄然阻隔。

每次购置生活用品都成了一件极为不便的难事,大多时候只能依赖三叔外出上班归来时,像一位满载而归的圣诞老人,捎带着把所需物品一一带回。

二姑家则有着令人称道的自制好物。

那自制的豆腐,与超市里的相比,恰似一位低调的实力派。

价格相同,模样却更为敦厚实在,个头更大,水分更少。

二姑常常念叨着,这豆腐若是水分大了,就像个软弱无力的娇娃娃,吃起来软塌塌的,做大烩菜时禁不起折腾,极易碎成一摊。

而二姑家的粉条,修长且富有劲道,无论是炖煮还是凉拌,都能在舌尖上舞出独属于乡村美食的精彩篇章。

奶奶家所在的乡村,宛如一幅天然的田园画卷。

连绵的群山似一条蜿蜒的巨龙,将这片宁静的土地温柔环绕,山上植被郁郁葱葱,像是给巨龙披上了一件华丽的披风。

山脚下,田野像一块块巨大的拼图,拼接出乡村的轮廓,不同季节里,它们会变幻出不同的色彩,

春天是嫩绿的希望,夏天是浓绿的生机,秋天是金黄的丰收,冬天则是银白的沉睡。

奶奶家的小院别具一番风味。

土坯房虽不高大华丽,却透着质朴与踏实,墙壁被岁月侵蚀出斑驳的痕迹,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院子里,有一棵古老的槐树,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张开巨大的树冠,为小院洒下一片清凉。

树下,几只土鸡悠闲地踱步,时不时用尖嘴在地上啄食。

墙角的柴堆码放得整整齐齐,旁边还摆放着一些老旧的农具,像是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过,溪水如活泼的孩童,一路欢歌笑语。

溪水中,小鱼小虾自在穿梭,偶尔还能看到几块圆润的石头,它们被溪水常年冲刷,光滑无比,像是溪水中的宝石。

溪边生长着各种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向过往的行人点头微笑。

奶奶家的生活环境简单而纯粹,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在这里,能听见清晨鸟儿的欢唱,能看见夜晚繁星的闪烁,时光仿佛都变得缓慢而悠长,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宁静与祥和。

奶奶家那只威风凛凛的狼狗,仿若忠诚的卫士,还未及我们靠近门口,便扯着嗓子汪汪汪叫个不停,那声音在空旷的院子外回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谁啊?”

奶奶苍老而沙哑的声音从院内传出。

不一会儿,就见奶奶佝偻着腰,一步一步缓缓地挪动着身躯前来开门。

她手中紧紧握着那根破旧的木头拐杖,这拐杖承载着三叔满满的孝心。

每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晨雾,三叔便会扛起斧头,走向那云雾缭绕的山林。

在山林中,他精心挑选着合适的树木,砍倒后再费力地拖回家,只为了家中那炉灶能在阴雨天或寒冬时节也熊熊燃烧,让温暖与烟火气弥漫整个屋子。

犹记得去年来这儿的时候,三叔带着我们去邻居家串门。

邻居热情地拿出一根檀木拐杖,执意要送给三叔给奶奶用,那拐杖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透着一股贵重与奢华。

三叔却微微皱起眉头,眼神坚定而诚恳,毫不犹豫地拒绝道:

“我们不需要这么贵重的东西,我自己能做,她用我亲手做的才踏实。”

回到家后,三叔便一头扎进了院子角落,开始倒腾起来。

三叔站在小院中央,身旁是一堆刚砍回来的木材,阳光斑驳地洒在他身上。

他神情专注,紧抿着嘴唇,目光在木材上仔细打量,挑选出一根纹理均匀、质地坚实的木头,准备为奶奶制作拐杖。

他先拿起锯子,手臂有节奏地前后拉动,锯子与木头摩擦发出“滋滋”的声响,木屑纷纷扬扬地飘落。

不一会儿,大致的长度确定下来。

三叔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却顾不上擦拭。

接着,他还用斧头,轻轻挥动,小心地修整着木头的形状。

每一下都力度恰到好处,眼神中透着认真与执着。

随后,三叔坐在板凳上,拿起小刀,开始细致地削皮。

他的手指灵活地转动着木头,刀刃沿着木头缓缓滑动,削下的树皮薄如蝉翼。

奶奶蹒跚地走来,眼里满是心疼,伸手想要阻止:

“儿啊,别弄了,太辛苦了。”

三叔抬头,温柔地看着奶奶,笑了笑说:

“妈,不辛苦,我想给您做个最好的。”

说完又低下头继续手中的工作。

他聚精会神地雕刻小龙,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

刻刀在木头上深浅游走,木屑轻轻弹落。

随着最后一笔完成,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龙跃然杖上。

三叔站起身,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将拐杖递到奶奶手中。

他双手捧着拐杖,走到奶奶面前,眼眶微微泛红,声音略带哽咽地说:

“妈,这拐杖上的小龙,寓意着爸是金龙,虽然爸走得早,但就让这根拐杖像爸一样,陪着您走过以后的路。”

爷爷在凤来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凤来对爷爷的记忆寥寥无几,只是朦胧中记得妈妈曾说过,爷爷总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妈妈,

那份深沉的爱与关怀,如同涓涓细流,在岁月中默默流淌,虽不汹涌澎湃,却足以滋润心田,让人在回忆中感受到无尽的温暖与眷恋,也让此刻的场景更添几分温情与思念的惆怅。

“奶奶!”

凤来刚踏入院子,就迫不及待地高声喊道。

奶奶似乎没有听见,只是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伸出那干枯却温暖的手,紧紧拉住凤来,说道:

“你们来了,奶奶这就到小房给你们取好吃的!”

奶奶佝偻着腰,脚步缓慢而略显蹒跚地朝着小房的方向走去。

她的背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有些单薄,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她吹倒。

“奶奶听不到,耳朵聋了,说话得靠吼呢!”

玉萍姐姐看着奶奶的背影,轻声对凤来解释道。

“奶奶毕竟年岁大了,自己一个人带大这么多孩子,真的太了不起了。我觉得奶奶和姥姥都是超人!”

凤来笑着回应,眼神里满是对奶奶的敬爱。

“汪汪汪……”

奶奶家养的那只狼狗又开始狂吠起来。

它体型庞大,身姿矫健,眼睛里透着凶狠的光,无论是谁靠近,它都会露出尖锐的獠牙,发出令人胆寒的咆哮。

上回凤来和妈妈来的时候,只是想给它喂饭,凤来趴在窗户上面偷看,那狼狗恶狠狠的模样就让她不敢迈出房门一步,心想着还是算了吧,这狗实在是太凶猛了。

玉萍姐姐拉着凤来的手,慢慢走到门口。

奶奶家的窑洞映入眼帘,那窑洞别具一番特色。

从外观上看,它依着土坡而建,厚厚的黄土堆砌成拱形的窑顶,宛如一座坚实的堡垒。

窑洞的门是木质的,经过岁月的洗礼,颜色已经变得暗沉,门环上锈迹斑斑。

窑洞房在战争中有诸多重要作用。

首先,窑洞房的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隐蔽性。

它依着山体或土坡而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在战争时期,当敌军从空中侦察或者地面巡逻时,这种土黄色的窑洞房很容易被忽略,能为居住其中的人们提供隐蔽场所,躲避敌人的直接搜索。

其次,窑洞房的墙壁厚且坚固。

一般是用夯实的黄土建造,这种厚厚的墙壁能够有效抵御枪炮的袭击。

在遭受炮火攻击时,相比普通的砖瓦房,窑洞房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冲击力,减少炮弹爆炸带来的伤害,为屋内的人提供相对安全的空间。

例如,在遭遇流弹或者小型爆炸冲击时,厚实的墙壁能够阻挡弹片和冲击波,充当一个简易的防护堡垒。

再者,窑洞房内部空间的温度相对比较稳定。

在战争导致物资匮乏,无法正常取暖或者降温的情况下,窑洞房内冬暖夏凉的特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在寒冷的冬天,它能保持一定的温度,避免人们遭受严寒之苦;

在炎热的夏天,也能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凉爽的躲避之处,减少因恶劣天气和战争双重压力导致的生存危机。

走进窑洞,里面的空间比想象中要宽敞。

墙壁被烟火熏烤得微微发黑,顶部呈穹窿状,给人一种别样的安全感。

一侧是土炕,炕上铺着厚厚的棉被,整齐地叠放在炕角。

炕头连着灶台,灶台上摆放着一些简单的炊具,锅底还有未燃尽的柴火,偶尔发出轻微的噼啪声。

对面是一个木质的柜子,虽然有些破旧,但擦拭得很干净,上面摆放着一些日常用品和几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的笑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凤来在略显昏暗的房里缓缓踱步,目光被墙上挂着的黑白爷爷照片所吸引。

那照片带着岁月的斑驳痕迹,爷爷的面容在其中透着一种坚毅与质朴。

她的视线又移到窗台上的旧相簿,带着一丝好奇轻轻翻开,里面满是爷爷和奶奶年轻时候的模样,他们的笑容纯真而灿烂,

还有爸爸妈妈的合影,照片里的他们青涩而幸福。

凤来不禁陷入沉思,听妈妈说过,过去的日子简单纯粹,只要一辆自行车或者一袋白面就可以娶一个媳妇。

那时的爱情与婚姻,没有如今这般被物质重重包裹,虽贫苦却质朴牢固。

在那个年代,如果谁家有离婚的,便会沦为整个十里八村的笑柄,当事人恐怕连出门都会倍感压力,

毕竟这小小的村落,就像一个紧密相连的大家庭,每个人的事都如同自家之事,备受瞩目。

凤来紧跟在奶奶身后,来到了南房。

南房里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奶奶在角落里翻找着零食,凤来心里满是无奈与感动。

她知道,奶奶就是这样,哪怕零食已经过期,仍舍不得丢弃,总想着留着给孩子们。

或许是爷爷早早离世的缘故,奶奶独自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与困苦,即便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出息,可奶奶心中那份对孩子们的牵挂与担忧从未消散。

她总是担心孩子们会饿着,所以才会把一切能留下的都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

凤来看着奶奶那消瘦的背影,岁月在她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家里曾经穷得叮当响,奶奶却靠着自己的坚韧,将几个孩子拉扯大,这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

“奶奶你别找了,我不吃,姐姐也不吃,咱们中午吃啥呀?”凤来忍不住开口说道。

“有你二姑拿的粉条和锅台上的豆腐,吃大烩菜,你三叔中午肯定回来呢!等他回来一起吃!”

奶奶一边说着,一边缓缓走向地窖。

地窖里透着一股阴凉潮湿的气息,奶奶弯着腰,费了些力气才拉出一苗大白菜。

凤来心里明白,奶奶家没有冰箱,这些土豆白菜便是漫长冬季的重要储备,奶奶对待每一颗白菜、每一个土豆都格外仔细,就如同她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孩子,哪怕再微小,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