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斗量”的成语故事源自三国时期,具体讲述了东吴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以车载斗量来形容吴国人才之盛的一段佳话。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期,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与传奇故事。这一时期,吴、蜀、魏三国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各自占据一方,相互制衡,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争霸斗争。
公元219年,蜀汉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经历了剧烈的动荡。这一年,蜀汉名将关羽,在荆州之战中遭遇重创,败走麦城,这是一个位于今天湖北省境内的古城。在逃亡途中,关羽不幸被东吴军队擒获。东吴方面,鉴于关羽的威名和影响力,最终决定将其斩杀,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三国,也为后续的蜀汉与东吴关系埋下了深深的仇恨种子。
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与关羽情同手足,得知关羽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他誓言要为关羽报仇,洗刷耻辱,于是毅然决定出动大军,讨伐东吴。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刘备对兄弟情义的坚守,也反映了蜀汉在战略上对东吴的威胁感知。
面对刘备率领的蜀汉大军压境,东吴的局势顿时变得危急起来。吴主孙权,作为东吴的统治者,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抵挡蜀汉的攻势,必须寻求外部援助。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而明智的选择,即向北方的曹魏求援。
为了表达诚意并争取曹魏的支持,孙权派遣了中大夫赵咨作为使者,出使魏国。赵咨,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口才,在魏文帝曹丕面前展现了东吴的诚意和决心。他向曹丕详细阐述了东吴与蜀汉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东吴面临的严峻挑战,恳请曹魏能够伸出援手,共同对抗蜀汉的威胁。
曹丕在接见来自东吴的使者赵咨时,他的态度显得颇为傲慢。似乎是为了考验赵咨的应变能力和对吴王的了解,曹丕故意用轻蔑的口吻问道:“吴王究竟是何等样的国君?莫非真如传闻中那般了不起?”
面对曹丕的挑衅,赵咨并未显露出一丝慌乱或自卑,他神情自若,声音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吴王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他的智慧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东吴的每一寸土地;他的仁慈与智慧并重,使得百姓归心,国家昌盛;他的雄才大略,更是让东吴在乱世中屹立不倒。”
曹丕听了赵咨的回答,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显然并不完全相信赵咨的话。他认为赵咨对吴王的评价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于是试图进一步刁难赵咨。
然而,赵咨早已准备好了应对之策。他从容不迫地列举了吴王的一系列英明之举,如重用鲁肃这样的贤臣,选拔吕蒙这样的勇将,俘虏了魏将于禁却不杀,以显示吴王的宽宏大量;又如取荆州而兵不血刃,展现了吴王的智谋和武力。这些事实让曹丕不禁对吴王刮目相看,大为叹服。
见赵咨如此机智过人,曹丕又换上了恐吓的口气,试图用武力威胁赵咨:“我也想攻伐你们吴国,你觉得行不行?”然而,赵咨并未被曹丕的威胁所吓倒,他毫不畏惧地回答:“大国固然有征伐的武力,但小国也有抵御的良策。我们东吴虽然地小人多,但将士们英勇善战,足以抵御任何来犯之敌。”
曹丕见赵咨对答如流,有理有据,心中不禁暗自佩服。他深知赵咨不仅口才了得,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于是,他又换了一个话题,试图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东吴:“那么,吴国怕我们魏国吗?”
赵咨泰然自若地回答:“吴国有雄兵百万,据江、汉天险而守,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我们何必害怕别人呢?魏国虽然强大,但东吴也并非弱国。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疆土和百姓,不受任何外敌的侵犯。”赵咨的回答充满了自信和骄傲,让曹丕也不得不承认东吴的实力和决心。
在一番从容的对答之后,曹丕对赵咨的才能和胆识表示赞赏,并亲切地问道:“象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赵咨应声答道:“聪明特出的人才不下八九十人;象我这样的,那简直是多得可以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哩!”这就是“车载斗量”这个成语的由来。
“车载斗量”原义是用车装载,以斗来量,形容数量很多。在赵咨与曹丕的对话中,它用来形容吴国人才的丰富和普遍,表示某类人或事物并不罕见,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