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遗梦南国 > 第51章 忧国忧民南阁表意 直言直语牛车献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1章 忧国忧民南阁表意 直言直语牛车献策

这日晌午,萧辰从紫光堂出来后满是心思。

索虏的线索就这么断了实在可惜,要是嬛儿能好说好商量,也能厚着脸皮再去问一问了,可照着前几天的那个情形来看,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而易琼又不见了人影,还能和谁商量呢,现在想找人说说话都成了奢望。

“在想什么呢?”

身后有个声音叫住了萧辰。

萧辰缓过神,回身一看竟是七殿下,于是低头拱手示意。

“殿下。”

“伤愈之后一切可安好啊?”

“恕萧辰失礼,近日有事在身,未能登门探望。”

“无妨,新政乃是你所谏,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走吧,随我到南阁转转。”

萧辰拱手,跟着七殿下徒步来到了南阁。

门前的侍卫皆跪地行礼。

“叩见殿下。”

“嗯,都起来吧。”

“我听说你时常会到南阁读书解惑,有此习惯实属难得啊。”

“殿下过奖了,我只是来此多识几个字而已。”

说话间,二人进了内堂。

一书童上前跪地叩拜。

“先生出城收集经卷,还请殿下随意阅览。”

“嗯,知道了。”

七殿下来到案前端坐,书童燃起炉火,在一旁热茶不说。

“殿下,听说迁到江夏的百姓无粮可食,朝廷可有解决之法呢?”

“哦?此事你也知道了?”

“实不相瞒,早些天徐令跟我说过了。”

“是啊,索虏对我西北边境虎视眈眈,西面司州也不太平,一场恶战恐怕在所难免了。”

“筹措粮草,增防边关,战事迫在眉睫,朝廷此时对郢州那些百姓已无暇顾及了。”

“那就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饿死吗?”

萧辰言语急促,欠身看着七殿下反问道。

七殿下面不改色,接过书童递过来的茶杯,攥在手里迟疑了一会儿。

“诸臣工终日高谈阔论,竟无一得用之策,你心中疑问亦是悬而未决之事。不过值此寒冬,何处又有余粮可征呢。”

“我听说丹阳郡和周围的郡县正在征军粮,当前京都周边并无战事,为什么不把粮食接济给郢州呢?”

“嗯,你所言倒是在理,不过事情原没有你想象那样简单啊。”

“南国是一个整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难道陛下不知道丹阳郡征粮的事吗?”

萧辰追问道。

“丹阳郡冬日征粮不假,可新晋丹阳尹乃是晋王,是陛下亲生骨肉,晋王以拱卫京都为由,征些粮草已备后用,这又有什么不妥呢。”

“我还是不能理解,一边有粮食放着不用,另一边无粮可吃,只能等着饿死,难道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吗?”

“呵呵呵,萧郎君莫要激动。”

“庶民姓命当然是命,而且是国运兴衰之根本。可诈注黄籍、篡改身份之恶行尤甚,其祸泱泱,不可断绝。以至于民籍骤减而土地甚寡,捧在尚书省手中那些编户黄籍,只能显露出‘无粮可征’几个大字罢了。”

“您的意思是说普通老百姓的户籍因为篡改而变少,使得名下的土地也随之减少了?”

七殿下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为何不奏请陛下,惩治恶行呢?”

“诈注黄籍,早在旧朝便已存在,历代帝王都想方设法去整治,可时至今日顽疾尚存,郎君可知其中因由呢?”

萧辰摇了摇头。

“篡籍只是表象,究其根本,乃是仕家大族为了巩固势力所致。从王公大臣到地方豪绅大族,一个人抖一抖,就能牵出成百上千个依附之辈,不言其他,单单一个太守府上就有门客数十人,而南国二十三州三百五十郡,刺史、太守和府令不下千余人,加之朝中各署衙要员,更是冗杂。可见攀附权贵者,不可穷尽也。如此一来,想彻底整治,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啊!”

七殿下的一番话让萧辰再次陷入了沉思,殊不知表面繁荣强盛的一个国家,暗地里却藏着如此的黑暗与不公。

“殿下,我有一事相求。”

“你说。”

“我想上疏,奏请陛下调用丹阳郡和京都各仓的粮食,能给多少算多少,以解郢州之急。”

“太仓和东宫仓所储粮食尚有二十万斛,那日我和徐令已经上疏奏请陛下拨粮助郢,陛下考虑再三,同意拨给粟米六万斛,不管怎么说,总能缓一缓吧。”

“至于丹阳郡那些粮草,我看还是算了吧。”

七殿下说着,端起了茶杯。

“晋王刚刚上任,便强行征粮,依我看,他可不光是为了拱卫京都之用啊......”

“难道还有别的想法不成?”

萧辰凑上前去,盯着七殿下。

“你有所不知,每年春夏之交,秦淮河两岸冬麦便可收获,到了那时,征粮并非难事。”

“可值此隆冬之际,百姓多是无粮可纳,只有向大户借来粟米、布麻冲抵,而大户拿着凭据,待明年冬麦成熟时再行讨要,如此一来,京畿之地便无粮可用,东宫,也便无粮可征了。”

“这......”

“晋王小小年纪,竟作出如此无情无意之事!”

“太子和晋王不是亲兄弟吗,他怎么能这么做呢!”

七殿下递了一杯茶,示意萧辰。

“呵呵呵,这便是问题所在啊。太子和晋王都是皇子,故而此事乃陛下家事,我们还是不要妄自评判才是。”

“其实江夏并非无粮之地,只因周边士族大户守着粮食,不见银钱不交粮。而朝廷府库几近亏空,实在拿不出银钱去易粮了。”

萧辰听后坐在一旁,眉头紧皱。

“大户手里有粮,却见死不救......”

稍作思量后萧辰看了看七殿下。

“殿下,我倒是有个主意。”

“哦?你有什么主意?说来听听。”

“数月前我曾提出摊丁入亩之策,如果殿下支持,我们可以向陛下奏请,直接在郢州地区做个试点。”

“一旦政策在那推开,那些有田有粮的大户必定要交税,这样一来,他们手里的粮食就不得不上交朝廷了。”

“嗯,我也想了很久,长远来看,你所言摊丁入亩乃是治国安邦之良策;即便在眼下来看,亦可借此机会帮助郢州度过难关。不过此中过程,定会艰险无比,你可有所准备?”

“还准备什么呢,殿下爱民如子,萧辰深感敬佩。如果我能为百姓做些什么事情,也不枉我来南国一回。”

萧辰低头拱手,七殿下欠身抬了抬萧辰的胳膊。

如此,二人推心置腹,直至南阁关门才散去。

勤政堂里,灯火通明,皇帝时而提笔疾书时而托腮思索。

俞三福听着外边的梆子声摇了摇头。

“陛下,已经三更天了,您多少也该睡会儿了。”

只见皇帝放下朱笔,伸了个懒腰。

“一边是西部战事迫在眉睫,一边是百姓性命危在旦夕,朕又如何睡得着啊......”

俞三福见状挑了挑盆中的炭火,又将地上的水盆换了水,转而来到皇帝面前捶起背来。

“陛下,赎老奴斗胆。”

“有什么话你直说便是了。”

“近日老奴听闻丹阳郡提前征了粟米十万斛,陛下何不下旨将其转运到江夏以解燃眉之急呢。”

“呵呵呵,你个老东西,你也这么想?”

“老奴不敢......”

“是啊,朕又何尝没有想过呢!只不过当此关头,京都安危也尤为重要,若没了粮食,丹阳郡又谈何拱卫京都呢?”

“况且通儿年幼,他丹阳尹位子还没坐热,我作为父亲,就要从他手中要粮食。如此一来,南国百姓便会觉得朝廷已无计可施了,到时候人心惶恐,终究得不偿失啊。”

“萧侍郎既已回到宫中复职,陛下何不召见他询问良策呢?”

“嗯,说起这个萧辰啊,新奇点子倒是很多。在赈灾一事上也展露了手脚,虽说做事鲁莽了些,不过成果显着,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俞三福说着,又给皇帝锤起了肩膀。

“你倒是提醒朕了。”

“陛下说笑了......”

“不过萧辰点子虽多,可是朝堂之上与他意见相左者更多,朕虽有心用他,却也不敢贸然行事啊。”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啊!”

“这样,明早宣萧辰在西合门候着,朕带他去一个地方。”

“是。”

次日清晨,萧辰早早的就到了西合门等候,四下除了守门的宿卫以外别无他人。

陛下叫自己这么早来这等着,到底是什么事情呢?萧辰心里泛起了嘀咕。

想想自己入宫以来,也做了些事情,但是每一件事做起来都是蹩手蹩脚的,可能是想的太过完美了,以至于实施起来万分困难,免不了受人诟病。再者说当此封建社会,动不动就是触碰到了谁的蛋糕,小命也差点搭进去,真是空有一腔热血啊。

“萧侍郎!”

此时从西合门里走过一个人来,拱手示意。

此人萧辰不算认识,确切说只在中军大院里见过,但并没有打过招呼。

“在下萧景冲,司职光禄卿,早听闻郎君谏言新政一事尤为敬佩,可未能相识,实乃憾事也!”

萧辰听后赶紧低头拱手。

“上官过谦了,萧某只是一个番人而已,所行之事亦是为南国和百姓着想,至于结果如何,还要靠朝中大臣帮衬。”

“哪里哪里,萧侍郎名声在外,乃勇谋兼备之才,能谏言于朝堂之内,乃大丈夫心之所向也。”

“在下虽为寺卿,但终究被困在这后宫之内。”

“今日得遇郎君,稍作攀谈,实乃冒昧之举,还望郎君见谅。”

萧辰亦拱手回应。

“上官说笑了,我与那伍有常很熟,若上官和他亦是朋友,我便让伍有常约定时间,咱们可把酒畅谈如何?”

“呵呵呵,如此甚好!”

“景冲还有要事,暂且别过了。”

萧辰低头拱手示意。

说曹操曹操到。

萧景冲刚走,伍有常便抚着刀朝萧辰走了过来。

“萧侍郎,这么早就来了啊!”

“是啊,你不也是?”

“呵呵呵,没办法,奉张将军之令,来此护送陛下。”

“说起张将军,我到有个问题想问你了。”

萧辰凑了过来说道。

“侍郎请讲。”

“要说朱衣直阁,肯定不只是张将军自己吧?”

“那是自然,要是一个人当值,岂不累坏了身子。”

“那陛下身边的直阁将军都有谁啊?”

“怎么?你对这个很感兴趣?”

“嗐,看你说的,我就是问问,长长见识罢了。”

“嗯,也罢。我就说几位吧。”

“当前有张将军,你认识,还有将军冯巨基、康长明,有时候韦铎也去替换,只不过他是代替韦将军当值。”

“嗯,韦将军看着是有些年纪了,朝廷应该再培养些新人才行,比如说你伍有常,是不是啊。”

“哈哈哈,侍郎说笑了,我功勋尚浅,还不能担此大任啊。”

“我看张将军比你有精神,他不会跟你差不多年岁吧?”

伍有常一听这话急忙拦了下萧辰的胳膊,又四处望了望。

“郎君断不可如此戏言啊。”

“哦?我说错什么了吗?”

“你可知,张将军已年近花甲,满面荣光皆因其洁身自好,严于律已而已,正因如此,将军也最受陛下器重了。”

“可是因他年岁已高,外出领兵之职多由其他将军任之,时日一久,那些年轻将军皆成了外军统帅,而张将军只得留在宫中,故而张将军对年岁之事颇为在意,郎君言语,可要小心些啊。”

“奥!我说呢,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儿,原来是返老还童了,你要是不说,我还真不敢相信他都那么老了。平日里我对张将军确实少了些尊敬,看来我得注意些了。”

“好了,这下你知道了,以后行事要更加稳妥些才行啊。”

二人说话间,一个牛车缓缓朝西合门驶来,于是伍有常拱手退在一旁不说。

萧辰看了看车驾,似曾相识,一时却也想不起来了。

连廊尽头,皇帝款款而来,众人皆跪地行军礼。

“叩见陛下。”

“嗯,今日就不要去太多人了。”

“张将军。”

“末将在。”

“近几日你彻夜守在勤政堂,定是乏累不堪,今日就回去歇息吧。”

只见张德继眼睛里满是血丝但精神头还很充足,既然陛下说话了,他也没再过多回应,只是低头拱手,退到了一旁。

“伍有常。”

伍有常听后上前屈膝行礼。

“末将在。”

“今日便由你随朕去寺里吧。”

“是。”

皇帝缓步上了牛车。

俞三福抛了个眼神示意萧辰,于是萧辰也跟着上了车。

而后俞三福朗声唱道:“起驾!”

如此,羽林卫和众寺人随着车驾缓缓向前,朝神虎门行去。

“陛下可是去鸡笼寺?”

萧辰扶腿盘坐,笑眯眯的问道。

“是啊,近日国事繁忙,朕寝食难安,看来平日修行还是欠缺了些啊。”

“陛下亲自表率,我朝臣子定会争相效仿,我近几日也在诵读佛经了。”

“呵呵呵,看你这样子,好像早就想到鸡笼寺里参拜了吧。”

皇帝说的没错,萧辰一听去寺里,心里就乐开了花。

之前还跟易琼说打探陛下去鸡笼寺的消息,没想到今天就来了机会,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真是什么都瞒不过陛下啊,确实,我来南国也快挺久了,一时半会儿还回不了老家,于是就想着到来时的地方看看,也算是给自己的一种安慰吧。”

“嗯,萧郎思乡心切,朕能理解。不过古语亦有云:既来之,则安之。郎君既已适应南国生活,何不再为南国百姓做些事情呢。”

嚯!

萧辰一听这话,一阵暖意涌上了心头。

想想这一年来的日子都是磕磕绊绊,要不是有这个小老头护着,还真就殒命他乡了。不过再怎么说也不能一直留在这啊,父母亲人都不在这,自己在这边还一直有被干掉的危险,虽然过的还行,但相对而言,还是不划算。

今天倒是个好机会,如果能从鸡笼寺再飞回去......好像还有点儿舍不得了......

想到这萧辰心里倒是打起了鼓。

“怎么?萧郎是不愿意吗?”

皇帝盯着萧辰追问道。

“哦哦,陛下说的有道理,有道理。”

“我能来到南国也是一种缘分,再说陛下对我不薄,我怎么能说走就走呢。”

“呵呵呵,如此便好啊。”

“不过那些迁移的百姓现在无粮可用,的确是个难题......”

萧辰不假思索的回了一句。

皇帝看了看萧辰,抿了一口茶。

“朕也在为此烦恼啊。”

“陛下,我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萧辰挺了挺身板说道。

“此处只你我二人,但讲无妨。”

“既如此,那我就直说了。我觉得必须要帮他们度过这个冬天,等明年开春,就能种田了,也就有了维持生活的基础,到时候没粮食的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而眼下的要务,是要确定粮食从哪里出。”

“我听说丹阳城已经征了粮,但仔细想来,开战在即,京都的安危也同样重要,所以这粮食又不能借......”

“萧郎......果真这么想?”

“那是自然,我猜陛下您也早就想到了这点。”

“呵呵呵......”

皇帝捋捋胡须不再作声。

此时已过了大夏门,北市的嘈杂声隔着布帘都能听到。

于是二人喝了几口茶,皇帝也借着机会思考了一番。

“不过缺粮的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

“哦?你细细说来。”

“是这样,我听七殿下说,民间的户籍有很大漏洞,导致朝廷的调税损失大半,之前我提议的新政里也说过解决办法,具体就是把调税要算到土地里而不是算到人头上,如果能按此实施,朝廷该征的调税就能征来了。”

“只不过这样一来,一定会受到那些地主豪绅的反对,甚至是反抗,所以......”

“所以什么?”

“所以......朝廷要下定决心改制。”

皇帝听后愣了愣,没想到这小子说的这么直白,好像根本就没有考虑别人甚至是最高统治者的意思。

于是面无表情,重新审视着面前这个青年人。

是什么样的动因或是何种信心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呢?

南国建国十余载,旧朝的制度、人员仍在延续,随之而来的是世家大族根深蒂固的权柄和不可撼动的影响力。

而萧辰这些想法自己不是没有,只是从来没从别人口中听过这样的建议,而且这小子干劲儿十足,看样子真想促成这个改制了......

“陛下,鸡笼寺到了。”

皇帝迟疑之际,忽听得外面的俞三福唤了一声。

萧辰放下手中的茶杯,挺了挺身子。

“知道了。”

皇帝浅浅的应了一句。

下了牛车,面前便是十数个高耸的阶梯,一旁有个通行车马的大门。

萧辰跟着,跳下了牛车。

进门后望着大雄宝殿,又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和初次推门看到的一样。

头顶万里无云,前面是黄墙青瓦,身边是寒风瑟瑟,眼前仍旧是青烟袅袅......

俞三福搀扶着皇帝,缓步登上了台阶,萧辰朝左右看着,直到看见伍有常挺身矗立的身影才作罢。

此时萧辰的感触大有不同,不是落寞无助、也不再是孤身寂寥。

身后是为之奋斗的锦绣山河,面前是可能穿回去的期待,是去是留,仿佛皆在这呼吸之间。

一位白眉和尚合掌向前。

只见他面目无比温和平顺,白须冉冉,延申到了腹部;身上裹着一件单薄的褐色长袍,上面浮着一簇簇麻线头,用现在话形容就是衣服穿的起球儿了;右手执一根锡杖;再往下看,是一双赤足。

萧辰心里不禁一惊:大冬天的就这么洒脱......

可仔细再看,那和尚的脚趾头竟然微微的冒着热气。

哎?这老和尚,似曾相识啊!

萧辰暗自嘀咕着。

“阿弥陀佛。”

只见皇帝双手合十,微微低头致意。

“大师亲至,弟子俯参。”

小沙弥将大雄宝殿的大门敞开,老和尚微微点头示意。

于是皇帝收起双手,挺身迈步进了去。

萧辰见状连连作揖,犹如见到神仙一般,鬼使神差的跟着进了大殿内。

坐在面前的,还是那座雄伟的大度弥勒佛,只不过全身重新度了金箔,站在门口就有一道道金光袭来。

“陛下请。”

老和尚低语一声,皇帝听后点头回应。

俞三福见状小步向前,伸手将锦面蒲团挪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屈膝跪在蒲团之上,掌心合十,额头轻轻的贴着地面......

萧辰见此状倒是熟悉了很多,之前见到寺庙里求神拜佛的人就是这样虔诚,甚至比当前的场景还要用心。

而此时的萧辰杵在一旁,眼前的场景很难不让人拾起回忆......

俞三福瞥了萧辰一眼,示意他跟在陛下后边跪拜。

萧辰自然懂得他的意思,于是撩开斗篷,屈膝跪在了大门口......

正是:

昨日寺中火,今朝殿前香。

锦垫膝下跪,铜炉烟茫茫。

四季有轮回,五常尤列张。

合掌念祈语,古今皆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