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昌一战,硝烟弥漫,喊杀声似乎仍在空气中回荡。

尽管多尔衮和瓦克达都侥幸逃脱,但这一战对于明清局势而言,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要知道,这是清军入关之后,在明清双方激烈厮杀的漫长过程中,明军首次将清军的绝对主力击溃。

那是怎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啊!

清军刚刚开始屠城,百姓的哭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绝望的气息笼罩着这座城市。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明军如神兵天降一般杀到。

他们的身影在血光与火光中闪现,如同一道希望之光,瞬间打破了这死亡的阴霾。

一时间,百姓们仿若看到了救星,眼中重新燃起了生机。

这一场胜利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整个江西传播开来,而后更是传遍了东南半壁,人人都在传颂着明军威武的事迹,甚至有人将明军比作天兵天将,这传言如同燎原之火,无法遏制。

既然明军如此英勇,宛如天兵,那大明的皇帝,在百姓心中自然就如同上天之子,是临凡来拯救万民于水火的神圣存在。

然而,细细回味这场战役,其中的艰辛与惊险却令人咋舌。

明军满打满算只有九千之众,而清军却多达一万五。当时的局势对明军来说极为不利,若不是清军在前一夜疯狂屠戮,早已疲惫不堪,没有好好休整,导致战力无法满配爆发,再加上多尔衮忧心高一功从其他方向杀来,心中慌乱,不敢恋战,从而决定突围、脱离战斗,这场战役的胜负还真未可知。

其实,说多尔衮突围也不太准确。

他本是想往西北面撤,而明军正好挡在西面,双方这才短兵相接。

不然,就算这九千明军都是身经百战的顺军余部,真要两军全力硬刚,明军也未必能取得胜利,说不定还会被清军杀得大败。

此役,明军斩首(包括自尽)清军三千余人,可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将近四千精兵。

清军实在是太过顽强,没有一个俘虏,那些受伤不能动的,竟全部自尽,展现出了他们宁死不屈的一面。

或许他们也知道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一旦被明军俘虏,绝没有好下场,那还不如给自己来个痛快的。

明军阵亡了一千余人,受伤者多达两千七八百人。

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这场战役的惨烈。

但也正是这一仗,让杨畏知、王夫之和周培公都看到了大明忠贞营的骁勇。

就说王夫之,他本没有于元烨、姜曰广、何腾蛟这些人对流寇的那种阶级仇恨。

他隐居深山,是因为他早已看穿了大明朝的腐败,在他眼中,大明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摇欲坠,他觉得大明绝没有中兴的可能。

这次若吴贞毓三番五次亲自延请,言辞恳切,并且保证不是让他做官,只是请他去应天做大明黄埔军帐学堂的先生,他无论如何和也不去。

既然文的不行,那就不要怪郝摇旗来武的。

郝摇旗派出了军队,对他进行了一种特殊的 “软禁”。

这种软禁与众不同,并非限制他的行动自由,他想去哪里都可以,只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郝摇旗的兵士如影随形。

这些兵士可不是普通的士兵,他们都读过一点书,还特别善于揣摩人的心理。

显然,他们是经过吴贞毓精心挑选的。

王夫之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他们都能心领神会。

王夫之想要一本书,书马上就会出现在眼前;他若有所思时,他们就已经准备好了他可能需要的笔墨纸砚。

他们简直比王夫之自己还了解自己,这种无微不至的 “照顾”,让王夫之实在是无可奈何,最后才答应前往应天。

然而今日,在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明军的英勇无畏,那些战士们为了保护百姓,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以命相搏。

他深受触动,心想,不说什么中兴大明,就为了不让这些真汉子的事迹被岁月埋没,被后人遗忘,他也要跟着他们一起去应天,将他们的英勇事迹一一记录下来,让这些英雄的名字永载史册。

杨畏知的心境则和王夫之完全不同。

在他眼中,这场战役仿佛是大明中兴的曙光。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重新崛起的希望。

他深知,只要陛下英明,能答应孙可望接受招抚的条件,让明军、顺军和西军形成合力,那么区区几个建虏,又何足为惧?

灭之简直易如反掌。

可一想到孙可望提出的招抚条件,他又暗暗地叹了一口气,觉得这件事成功的希望实在渺茫。

孙可望的条件是要求大明皇帝封他为王,而且还是秦王。

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皇帝至高无上,太子作为储君,是未来的皇帝,而王爵地位尊贵,其中又以一字王为最高。

在一字王中,秦王位列榜首,晋王次之。

孙可望要求封秦王,这还几乎就是明人面前不说暗话的告诉朱由榔,你驾崩之后就该我来继承皇位了。

反正你的两个儿子,一个死了,一个散了,估计也死了,等我“归顺”了你,你也生不了儿子了。

这个要求实在是太过分了。

当然,孙可望要求封秦王的事,杨畏知一直守口如瓶,没有对任何人说,包括吴贞毓和郝摇旗。

他心里清楚,若是将此事透露出去,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各方势力定会为此大吵大闹,最后事情只能不了了之,甚至自己的性命都可能不保。

他决定,所有的话都要单独见朱由榔,和朱由榔私聊,再做定夺。

周培公今年只有十四岁,他就像一棵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懵懂。

因为和李来亨年纪相当,一路之上,他只和李来亨说过话,起初只是简单的问候,可随着交谈的深入,两人越聊越熟,几乎就要成为朋友了。

然而,李来亨心中却对周培公有了戒备心理。

他总觉得周培公是郝摇旗派来套自己话的。

这一切都源于郝摇旗送周培公来的时候,郝摇旗的手搭在了周培公的肩膀上,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在李来亨眼中却充满了深意。

今日,在战场上,周培公看到李来亨在枪林箭雨中往来冲杀的英姿,那身影就像战神一般,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李来亨手中的武器挥舞得虎虎生风,每一次出击都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身上的战甲被鲜血染红,却更显英勇。

周培公顿时就将李来亨当作了自己的偶像。

他心中暗暗决定,一定要和李来亨成为朋友,而且是最好最好的朋友,这种想法如同火焰一般在他心中燃烧,无比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