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最强藩王造反,老朱喜当太上皇! > 第239章 战旗在飘扬,子孙威四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9章 战旗在飘扬,子孙威四方!

第239章 战旗在飘扬,子孙威四方!

苏州发生的事情,牵连着朝中官员那根敏感的神经。

从苏州传来的消息,让朝中官员大惊失色,他们得知方孝孺雷厉风行,清查士绅们的隐匿田产,强硬推行政策,不留任何情面。

然而,方孝孺的强硬举措很快就引起了士绅们的强烈反弹。

苏州的各大士绅家族,平日里享受着优渥的待遇和特权,如今新政要他们与普通百姓一样纳粮,这让他们感到利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孙老太爷的钱财起到了大作用,全国各地的官员、士绅纷纷上书朝廷,弹劾方孝孺,指责他滥用职权、推行苛政。

这些弹劾的奏章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引起了朝堂震动。

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方孝孺,多以贫苦百姓出身的官员,他们早年饱受民生疾苦,明白新政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应该坚决推行;

另一派则是以士绅出身的官员,斥责方孝孺的行为过于冒进,若是新政推行开来,士绅没有任何优待,天下百姓又如何能主动学习经典?

很快,这两派官员各抒己见,吵得不可开交。

整个京城的气氛变得十分冷酷,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这种事情,本应交由朱权裁决,可是从宫里传来的消息,皇帝朱权生了病,卧病在床,没有精力处理国事。

一时间群龙无首。

应天府差点闹翻了天。

连着十几天,送信的斥候疯狂在城中进出,看起来格外焦急。

苏州士绅疯狂联络朝中大臣,不断上着奏疏,骂方孝孺此举是毁孔孟之道,行桀纣之政!

更何况,苏州并非只是产粮,还关系着身上穿的丝绸,苏州士绅每年向朝廷供奉数万匹丝绸,算是有功之人。

朝廷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有些诡异。

那些原本被死死压着的士绅,仿佛看到了翻身的机会,说起来,当年的朱元璋最是痛恨士绅,恨不得将天下士绅全部剥皮充草。

甚至于,曾放逐过一批士绅,命其驾着船在太湖四处游荡,以渔猎为生,其子嗣永生不得上岸。

朱元璋对士绅的压制十分强烈。

他的执政措施,就是要让士绅们如履薄冰,不敢有任何不轨的心思。

可是对底层的百姓,却是十分友好,免除了许多苛捐杂税。

而这个士绅一体纳粮新政,是从根上要刨除士绅。

可想而知,会面临多大的反扑!

除去方孝孺,最先受到冲击的,便是掌管着钱袋子的户部尚书卓敬,各地缴纳的税赋明显慢了许多,国库渐渐入不敷出。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只能暂停了许多大项目。

便有人上书攻讦,卓敬与士绅关系恶劣,是个十足的小人,导致士绅们不愿意缴纳税赋。

在群起而攻之的情况下,卓敬只能不去上朝,乖乖待在家中。

财政情况变得更加恶劣!

一时间,应天府内暗潮涌动。

与此同时,一处宫宇外,朱元璋坐在椅子上,微眯着眼,静静地听着一旁的戏子说书。

朱元璋如今已经七十岁了,年龄已经很大了,眼睛几乎看不清东西了。

好在,朱权先前在宫里时,特意找了一批戏子,编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又融入了朱元璋以往的经历。

朱元璋一开始很不愿意,什么常遇春与秦琼的战力分析,什么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朱元璋认为编的很离谱。

经不起推敲。

不过,很快,朱元璋就喜欢上了这种说书,甚至还纠正了不少错误。

或许,听着说书,能让他回想起当年征战沙场的记忆。

“蒋瓛啊,听说最近外面闹的很热闹啊!”

蒋瓛一愣,急忙道:“没有什么大事,不过是推行新政,引起的一些小骚乱罢了。”

“只是小骚乱吗?”

朱元璋的脸色十分平静,他拄着拐杖,缓缓站起了身,深呼一口气道:“士绅的手段,难道咱还能不了解吗?”

“他们若是缴纳粮食,那和普通老百姓还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特权?”

“罢了,既然朱权不在家,你去打探打探,在朝中闹得最凶的是谁,将他带到咱身前,咱要问他几句话。”

“是!”

蒋瓛急匆匆离开。

朱元璋在太监的搀扶下,一路走到了乾清宫。姚广孝远远地瞧见后,急忙跑过来行礼,道:“太上皇怎么突然来了?”

“滚!”

朱元璋的声音很平静,但是却藏着一丝不容质疑的味道。

杨士奇见状,小声提醒道:“太上皇来此地,恐怕是为了新政一事吧?您放心,陛下离开后,国事皆由我等处置,并未有任何问题。”

朱元璋眯了眯眼,冷笑道:“你们是怎么处理国事的?就这般拖延?再这样下去,大明就要四分五裂了!一群扶不上墙的蠢货!”

杨士奇也不敢开口说话了。

朱元璋就这样自顾自的走入大殿,那案桌上的奏章早已堆积如山,他命令蒋瓛挑出几份重要的奏章,念给他听。

言官上书的措辞十分犀利,直接把方孝孺骂成毁孔孟之道,行桀纣之政!

还有影射朱权之嫌。

只听了两篇,朱元璋就听不下去了,深深呼出一口气,那微眯的眼眸,闪烁着骇人的光芒,一动不动。

也不知过了多久,有几个上书的言官到殿,恭敬的对着朱元璋行礼。

“太上皇……”

“这些奏章,是你们亲手写的吗?”

礼部侍郎金振中急忙开口道:“是臣亲笔写的,臣为了天下百姓的生计,思虑再三,写下了这篇奏章……”

“行了,你不必解释了。”

朱元璋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说道:“写的不错,条理清晰,字字珠玑。咱看了之后,就连头痛都好了许多。”

金振中脸色大喜,身旁几个臣子急忙开口,也都承认是自己所写。

朱元璋再次问道:“你们说新政是冒进之举,可是咱年龄大了,也糊涂了,不知道新政到底有哪些弊端?”

几位言官面面相觑,金振中壮着胆子说道:“太上皇,新政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手段过于强硬,不顾士绅阶层的感受,必然会引发社会动荡。”

“况且,方孝孺此人也包藏祸心。自古以来,寒窗苦读数十载,方能入朝为官,可是一旦推行新政,又有谁愿意当官呢?”

“大批的百姓宁愿去种地,去经商,也不愿意为官。这将导致大明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年复一年,国将不国!”

又有一人开口道:“苏州乃是纳税大户,不仅仅只有粮税,还有茶叶税、纺织税,而这些税收皆是士绅缴纳。所以士绅对于大明来说,是有大功的!”

“方孝孺此人到了苏州后,连情况都没了解清楚,就大刀阔斧的改制,引得民怨沸腾,恐有暴乱之危。”

在这些人的话语中,新政没有一丁点好处。

如今整个苏州宛如人间炼狱,田地贱卖,粮价飙升,士绅逃跑,激化了各种各样的矛盾。

朱元璋长叹了一口气,表情十分纠结,犹豫道:“新政乃是朱权推行,难道要以失败告终吗?”

见状,金振中大声疾呼道:“太上皇,长痛不如短痛啊,为了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就算是失败又有何妨?”

朱元璋眼眸猛地一眯,眼神中充满肃杀,令人寒毛直竖,他一字一句的说道:“你这话是何意,是对当今皇帝不满吗?”

那近乎沙哑的话语,让殿中站着的几人猛然一颤。

“太上皇……”

“不要叫咱太上皇,你不配!”

“朱权最大的毛病,就是对你们太仁慈了!你们这些人享受着特权,逃避赋税,对国家的贡献又有多少?”

“大明财政负担愈发严重,百姓愈发困苦,你们视而不见……冠冕堂皇的说这些话,到底是为了大明,还是为了你们的私欲?!”

“来人啊!”

几人大惊失色,急忙求饶道:“太上皇,我等知罪啊……”

他们的声音都在发抖,夹杂着一丝哭腔,朱元璋的态度却十分强硬,缓缓开口道:“咱一生南征北战,从一片废墟上建立了大明。”

“三十年来,咱兢兢业业治理大明,你们这些虫豸,却妄图吸食百姓的血。咱岂能容你们作恶,拉下去!”

“即刻处死,剥皮充草,铸成京观,警示后人!”

十几名甲士猛地扑了上来,不顾几人的哀嚎,直接强硬的拽了出去。

蒋瓛抿了抿嘴,提醒道:“陛下,您这样做,恐怕会对苏州的形势火上浇油……儒生和士绅,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对付。”

朱元璋一脸不屑,傲然说道:“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此乃大明的两大祸源,必须刮骨疗毒,彻底根除!”

“再说,一群儒生,真的很强吗?”

“想当年,咱率领十万精兵攻打蒙古,大败而归。第二年,咱征集五倍的兵力,即使强大如疆域万里的大元,一样在大明的铁骑下崩溃瓦解。”

“如今派往苏州的锦衣卫约有五百,既然五百锦衣卫控制不住局面,那就派五千,五万,十万精兵,将士绅们杀干杀净!”

蒋瓛大惊,自朱元璋退位以来,如同卸下了万千重担,每天笑呵呵的,看戏听曲,就像个颐养天年的老人,不过问政事。

可是如今的模样,又让蒋瓛感受到了那煞气滔天的气势。

“锦衣卫以调查监禁为职责,若是如凶器般滥杀无辜,只怕与原本的安抚怀柔之策相悖。”

“凶器?头悬利剑,只会让他们更清醒点。”

在朱元璋接手诸事后,事情就变得简单起来了,原本喧闹的京城瞬间平静下来。

姚广孝奉命逮捕了一批官员,约有五六十人,他将名单上报给朱元璋后,还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将这些人全部流放,家财充公。

这样的刑罚,在姚广孝看来,已经是很严重了。

但是朱元璋的态度更加坚决,全部夷三族,不留活口。

紧接着,朱元璋又召见了徐辉祖等一众勋贵,让他们加派人手,值守京城,防止有歹人作乱。

还有那些蠢蠢欲动的藩王,这样的新政,对藩地也有一定的影响,毕竟藩王们向来与当地的世家大族关系密切,让他们对士绅们下手,恐怕会于心不忍。

朱元璋亲自写信,将他们狠狠斥责一遍。

谁若是敢不遵从朝廷号令,一律除藩!

朱元璋的话,在这些藩王儿子的心中,比圣旨要管用的多。

很快,藩王们不得不抛下所谓的义气,控制住各自藩地的士绅,切断他们与朝廷的联络,让他们孤掌难鸣。

朱元璋就像是个无情的政治机器,他的生活非常简朴,没有任何特殊嗜好,当他开始下令时,是能够让所有人都乖乖听话的!

反对他的人直接杀!

政治理念不合的变着法子杀!

叽叽歪歪的清流用手段杀!

哪怕是佛祖,朱元璋也敢与之一较高低。朱元璋刚登基称帝时,曾见一处寺庙香火鼎盛,便找来方丈询问,这些百姓为何要向佛祖跪拜。

方丈回答:因为佛祖身份高贵,能够满足百姓之愿望。

于是朱元璋又问:咱身份与佛祖相比,谁更高贵?

方丈当即吓的大汗淋漓,幸亏急中生智,回了一句:“佛祖乃是未来佛,陛下是现在佛,当然是陛下的身份更加高贵。”

听到这个回答,朱元璋才欣慰的点点头,放了方丈一命。

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告诉天下百姓一个道理。

哪怕是神到了我面前,也没有任何优越感。

朱元璋将事情安排妥当后,又在太监的搀扶下,回到了自己的小院,太监低着头,低声说着来自苏州的情况。

朱元璋微眯着眼睛,不知不觉,缓缓睡了过去。

见状,太监便想要离开,可是他听到朱元璋轻轻发出呢喃声,凑近后,发觉是唱的洪武正韵。

“京观、京观,震四方~~”

“四方、四方,清夷羌~~”

“京观京观~”

“汉族祖先在俯视笑望~~”

“战旗在飘扬,子孙威四方~”